分享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黑龙江波涛 2020-03-16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刘邦当年为何要执意推举萧何为第一功臣?

《史记·萧相国世家》曾记载道:'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余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这段话的意思是'刘邦遍封诸将为列侯后,还需要排定功臣位次。诸将都说:'平阳侯曹参身中七十多处创伤,攻城略地的功劳最大,应该位列第一。'因为刘邦在之前分封列侯时,已经委屈了功臣们,而较多地赏封了萧何。所以待到评定功臣位次时,刘邦就没有再直言反驳诸将了,但他心里还是认为萧何应该排在功臣第一位。'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虽然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但刘邦心里却认为萧何是第一功臣!

只不过,刘邦虽没有明说,但其谒者鄂千秋却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于是鄂千秋就主动站出来与诸将辩论,并极力称颂萧何有安定后方的万世之功。最终刘邦也借坡下驴,正式宣布萧何位列功臣第一,史载:'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意思是'刘邦于是宣布萧何为第一功臣,并赐予萧何可以持剑上殿、穿鞋上殿以及入朝时不必小跑的特权。'(谒者鄂千秋也因为此事而被刘邦由关内侯加封为安平侯)。

注意:刘邦排定汉初功臣位次这件事发生于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当时刘邦刚刚统一天下,并正式登基称帝,开创西汉帝国了。此时的刘邦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以帝国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和待人接物了。对于以往的部下臣子,刘邦已经不再以沛公或汉王的身份与之交往,反而开始以君臣之名分对其加以约束了。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在谒者鄂千秋的助攻下,刘邦最终宣布大汉帝国的第一功臣是萧何!

通过《史记·萧相国世家》的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当汉初诸将共同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身为帝国皇帝的刘邦算得上是力排众议地推举萧何为第一功臣了。对于刘邦的这一举动,我们以往大多认为这是因为刘邦非常亲近和器重萧何的缘故。

事实真的如此吗?刘邦真的只是因为亲近萧何就非要推举他为大汉帝国第一功臣吗?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刘邦当时为什么不愿意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刘邦当时真的亲近、信任萧何吗?这些问题或许都值得我们仔细探究。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刘邦为何不愿意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刘邦当时真的亲近、信任萧何吗?

一、刘邦推举萧何为第一功臣,绝对不是因为信任和器重萧何。实际上,当时的萧何正深受刘邦的猜忌与怀疑

《史记·萧相国世家》曾记载道:'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这段话的意思是'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正在京、索之间对峙(即京县、索城,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汉王刘邦曾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就对萧何说:'现在汉王在外面风餐露宿,然而还多次派遣使者来慰问你,这是因为汉王对你有怀疑之心啊!为了你的安全考虑,你不如将你的宗族中能参军作战的子弟全部送到汉王那里,这样一来,汉王就会更加信任你了啊!'萧何最终听从其计策,而汉王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很显然,萧何将自家宗族子弟送到刘邦身边的含义,就是将人质送到刘邦手上的意思。而刘邦得到萧氏子弟后十分高兴,也是因为萧何十分'懂事',自己可以后顾无忧了。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萧何将自家宗族子弟送到刘邦身边就意味着把人质送到刘邦手上,刘邦从此后顾无忧矣!

除此以外,《史记·萧相国世家》还曾记载道:'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这段话的意思是'陈豨在代地起兵反叛,汉高祖刘邦亲自领军前去平叛,已经抵达了邯郸。而韩信此时也想在长安谋反,却被吕后和萧何联手诛杀了。刘邦听说韩信已死后,就派遣使者任命丞相萧何为相国,并加封五千户的食邑,还派五百名卫士作为相国萧何的保镖。京城中的许多官员都去向萧何道喜,唯独召平去向萧何吊丧……召平对萧何说:'你的灾祸就要从现在开始了。如今陛下尚且风餐露宿地御驾亲征,而你却安稳地坐镇后方,完全不必遭受战火的考验。陛下之所以要替你挑选保镖,就是因为淮阴侯韩信在长安谋反之举,陛下这是对你有怀疑之心啊!陛下之所以为你挑选保镖,并不是宠信你(而是监视你)。希望你不要接受陛下的封赏,还要把所有家财都拿出来补贴军费。'萧何采纳其建议,刘邦果然很高兴。'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萧何为了自证清白,不仅推辞了刘邦的加封,而且还捐献所有家财来补贴军费!

萧何与韩信的亲密关系自不待说,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故事了。而自古以来,韩信也一直有'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说法(一知己就是指萧何,两妇人是指吕后和漂母)。

面对韩信前脚被杀的结局和刘邦后脚就加封萧何的食邑、还替萧何挑选保镖的行为,不得不说召平的猜测很有道理。刘邦就是在试探萧何的态度啊,之所以加封萧何,那是因为刘邦出征在外,还需要萧何为他坐镇后方、筹集兵马粮草;之所以为萧何挑选保镖,那就是为了就近监视萧何,甚至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刻能够快速除掉萧何。而萧何辞不受封,还捐献家财的举动就表示萧何不敢居功自傲、不敢以铲除韩信为功啊。面对如此'懂事'的萧何,刘邦岂能不高兴?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萧何很“懂事”,刘邦很高兴!

事实上,刘邦猜忌和怀疑萧何的事例远不止以上两个。此外还有萧何故意强买百姓土地,引得百姓怨声载道时,刘邦不怒反喜,认为如此一来萧何就不至于深得民心了(事实上,这也是萧何自污名声以求自保的方式)。

而当萧何后来请求将帝王园林上林苑的部分土地退还给老百姓时,刘邦又再次大发雷霆。史载'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意思是'刘邦大怒道:'相国你大肆收受商人的钱财,却为老百姓来请求割让我的园林!''随后刘邦更是下令将年迈的萧何逮捕入狱,并对其施加囚犯器械(即必须带上手铐、脚镣和穿着囚服)。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刘邦晚年曾将年迈的萧何逮捕入狱,并对其施加囚犯器械!

萧何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只不过是替老百姓请求一些土地而已,刘邦何以如此大发雷霆?其实刘邦并不是恼怒萧何劝他割让一些园林土地,而是恼怒他收买民心之举。在萧何自己看来,他为民请地是出于公心,是为了当地百姓能够有地可种,但在刘邦看来,萧何为民请地之举却是在赤裸裸地收买民心。作为长期出征在外的帝王而言,刘邦他怎么能容忍长期坐镇后方的相国萧何如此行事?

后来刘邦虽然有感于臣下进言而释放了萧何,但面对萧何脱帽赤足的请罪态度(相当于负荆请罪),刘邦还是恨恨地说道:'相国快别这样了!相国你为民请地,我却不答应,我不过是夏桀、商纣王那样的君主罢了,而你却是个贤相啊。我之所以把你用镣铐拘禁起来,那是想让百姓们知道我的过错啊!'请诸位细细品味刘邦的这番话,或者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的顶头上司这样跟你“道歉”时,你敢附和吗?你敢点头称是吗?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刘邦的这番话,谁敢把他当做道歉之词呢?

总而言之,通观《史记·萧相国世家》这篇短短的人物传记,它除了记载萧何坐镇后方、筹集兵马粮草的功劳外,其余大量的篇幅都用来描述萧何和刘邦的勾心斗角了,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刘邦在不停地试探萧何,而萧何也不得不在其谋士的提醒下,屡屡主动表示忠心。但即便如此,年迈的萧何还是因为一时失言而被刘邦直接投放大狱。

经过此番入狱敲打后的萧何就再也没有任何事迹了,其生命似乎直接走到了尽头,而实际上,萧何一直活到了汉惠帝二年。或许是经历过此番牢狱之灾后,萧何选择了永久性闭嘴吧!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萧何经过此番牢狱之灾后,再也没有任何事迹了,仿佛生命走到了尽头一般!

二、刘邦之所以不愿意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并不是嫌弃曹参战功不够高。而是有两个原因使得刘邦不再亲近和信任曹参。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曹参作为刘邦帐下的元老功勋,他战功卓著,绝对够资格被推举为大汉帝国的第一功臣。

《史记·曹相国世家》曾特意记载了曹参的军功。史载'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意思是'曹参的功绩: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曹参戎马一生,确实军功显赫,绝对够资格被推举为大汉帝国的第一功臣!

这确实是一份很辉煌的战绩,也正是因为这份辉煌的战绩才使得平日里心高气傲、互不服气的汉初诸将们,都心悦诚服地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要知道,汉初诸将们可不是什么谦虚恭谨的人物,他们当年可是为了争夺军功还互相大打出手的草莽英雄啊。《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意思是'诸将喜欢喝酒后互相争夺军功,常常醉酒后大呼小叫、甚至在朝堂之上拔剑击柱,刘邦对此非常不满。'

就是这样喜欢互相争功以至于拔剑击柱的汉初诸将,却都心悦诚服地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这足以说明曹参军功之显赫了。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喜欢互相争功的汉初诸将却都心悦诚服地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这足以说明曹参军功之显赫了!

既然曹参军功足够显赫,为何刘邦还是不愿意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呢?原因是因为曹参当时和萧何基本一样,都不再深得刘邦的亲近与信任了。甚至曹参还比不上萧何,因为萧何毕竟具有深厚的行政经验和高超的行政才能,所以汉高帝虽然不亲近萧何了,但日常政治生活中,还必须重用萧何。但对于曹参这个偏武将性质的将军来说,刘邦将他抛弃的更加彻底。曹参被外放为齐国相国就是刘邦不在亲近和信任曹参的典型事例。

《史记·曹相国世家》曾明确记载:'(汉六年),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也就是说在汉六年(刘邦在汉六年分封刘肥为齐王),距离刘邦刚刚登基称帝还不足一年,曹参便被外放到齐国去当相国了。

为什么说当时将重臣外放到诸侯王国做相国并不是一件好差事呢?周昌的事例或许可以解答我们的疑惑。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周昌的事例就能很好地说明重臣被外放为诸侯王的相国并不是件好差事!

当年刘邦为了照顾赵王刘如意,就特意将自己身边的重臣周昌任命为赵国相国,为此,时任御史大夫的周昌还在刘邦面前痛哭流涕,哭诉委屈。《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於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彊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於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彊行!'於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这段话的意思是'于是汉高祖刘邦就召见了周昌,并对他说:'我有一件事要麻烦您,您无论如何也要替我去辅佐赵王,您去担任他的相国吧。'周昌哭着回答说:'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为什么偏偏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给诸侯王呢?'刘邦说:'我也知道这是降职,但是我实在为赵王担心啊,除了您之外,其他人恐怕都不堪此任。您就替我勉强走这一遭吧!'于是御史大夫周昌被调任为赵国相国。'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刘邦晚年为了照顾赵王刘如意,就特意任命周昌为赵国的相国!

时任御史大夫的周昌因为刘邦要把他外放为赵国的相国,他就为此痛哭流涕,还责问刘邦为何要在半路上把他丢给诸侯王。而刘邦自己也承认这是一种降职,但还是好言安慰周昌,让他无论如何替他辅佐赵王。

由此可见,对于当时的朝廷重臣而言,被外放为诸侯王的相国实在不是一件好差事。而曹参在楚汉战争期间,就已经是左丞相了,但他却早在汉六年就被外放为齐国相国了,这对曹参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重大打击!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曹参早在汉六年就被刘邦外放为齐国的相国了!

作为刘邦帐下的元老功勋,曹参为什么会丢失刘邦的信任呢?其实曹参就是成也军功,败也军功!曹参的军功虽然显赫,但却基本上都是在韩信的指挥下才取得的。回顾曹参的征战生涯,我们可以发现在曹参显赫的军功下,其'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的军功尤为耀眼。而这些功劳是如何得到的呢?

《史记·曹相国世家》曾记载:'月馀,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军于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击魏王於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赐食邑平阳。因从韩信击赵相国夏说军於邬东,大破之,斩夏说……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定齐,凡得七十馀县。得故齐王田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曹参虽然战功显赫,但却基本都是在韩信的指挥下才取得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过了一个多月,魏王豹起兵反叛,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与韩信一起率军向东进攻,并在东张县大败魏军。而后汉军乘势进攻安邑,俘虏了魏将王襄。后来汉军又在曲阳进击魏王,一直追到武垣,最终活捉了魏王豹……平定了全部的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池。汉王将平阳赐给曹参做食邑。曹参后来又跟随韩信在邬县的东面进击赵国相国夏说的军队,大败夏说的军队,并斩杀了夏说……这时韩信已经打垮了赵国,做了相国,向东攻打齐国。曹参以左丞相的身份隶属韩信……平定了齐国,总共得到七十余县。捕获了原齐王田广的丞相田光、代替丞相留守的许章和原齐国的胶东将军田既。韩信做了齐王,领兵到了陈县,与汉王会合,共同打败了项羽,而曹参留下来平定齐国尚未降服的地方。'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曹参在韩信的指挥下,才取得了赫赫军功!

显而易见,曹参所谓'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的军功应该就是指攻灭了魏国和齐国的功劳、攻占了魏国五十二县和齐国七十余县(合计122县)、俘虏了魏王豹(另一王不详,极有可能是齐王田广)、和斩杀赵国相国夏说、俘虏齐国丞相田光(另一相国不详)等功劳。

很显然,这些功劳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曹参当时是韩信的部下,甚至可以说曹参在当时是韩信的得力助手。事实上,这也不是我的个人发现,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就发现这一问题,他在《史记·曹相国世家》的结尾处写道:'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意思是'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那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啊。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唯独曹参据有其名了。'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司马迁在《史记·曹相国世家》的结尾处曾写过,曹参之所以战功显赫,是因为常常在韩信帐下为将的原因!

曹参作为韩信当年的部下和得力助手,他是否已经对用兵如神的韩信心悦诚服?他是否对韩信的敬畏之心远胜对刘邦的敬畏之心?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啊,毕竟韩信当年的军事威望绝对令汉初诸将心悦诚服啊,例如《史记·樊哙列传》就记载道'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意思是'韩信曾经有一天心血来潮地去拜访舞阳侯樊哙(当时韩信已经由楚王被贬为淮阴侯,其品级与樊哙同级,其食邑甚至还不如樊哙)。樊哙当即出门跪拜送迎,并自称臣子。还口口声声喊道:'大王怎么想着来臣这里了!'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

作为刘邦连襟的樊哙,他面对当时已经被贬为列侯的韩信,仍然如同臣子一般地恭敬,这除了说明樊哙是个知书达理的人物外,不也恰好说明韩信的威望之高吗?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樊哙作为刘邦的连襟,面对已经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仍旧毕恭毕敬!

那么曾经作为韩信的直属部下和得力干将的曹参又该是如何地敬畏韩信啊,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曹参作为战功赫赫的列侯,他在汉初诸将的心中俨然就是韩信的翻版啊,例如汉初诸将不就是因为曹参战功显赫所以才心悦诚服地推举他为第一功臣吗?

面对汉初诸将一致拥护曹参的场景和曹参长期作为韩信得力干将的经历,刘邦怎么可能继续亲近、信任曹参呢?另外,这或许也为曹参后来被外放为齐国相国埋下了伏笔吧。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面对曹参的军事威望和曾长期为韩信得力干将的经历,刘邦不可能继续亲近、信任曹参了!

结语

或许大家会感到疑惑,既然刘邦当年对萧何和曹参都不再亲近信任了,那么刘邦又为何执意推举萧何为第一功臣呢?其实这是刘邦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

首先,大汉帝国第一功臣这个头衔并不是菜市场的大白菜,它是西汉帝国内部极高的荣耀,是值得夸耀一生,甚至几代人的荣耀。所以这个人选必须要令诸将信服,这也就决定了这个头衔只能落在萧何或曹参某一人的头上(刘邦当然也有资格提名其他人,只不过其他人相较于萧何而言,恐怕更加不能令诸将信服)。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大汉帝国第一功臣的头衔不能随便赐予,基本只能落在萧何或曹参某一人的头上!

其次,通过上文的分析,相信大家应该都明白了,无论是汉初诸将共同推举的曹参,还是刘邦执意推举的萧何,其实他们二人在当时都已经不再是深受刘邦亲近和信任的人物了。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言,刘邦当时之所以执意推举萧何绝对不是因为亲近萧何的缘故。如此一来,我们就有必要跳出萧何和曹参这两个具体的人物,而用一种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

众所周知,萧何作为长期坐镇后方、为前线筹集粮草兵马的人物,他无疑是西汉帝国内部文臣集团的代表人物;而曹参作为浴血奋战、军功卓著的人物和深受汉初诸将拥护的将军,他无疑是西汉帝国内部武将集团的代表人物。

当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候,刘邦自然更需要武将集团在前线浴血血战,而等到刘邦统一天下、登基称帝后,他必然更需要文官集团为他出谋划策、保境安民了。这是历史的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所以当刘邦成为西汉帝国的皇帝后,他自然需要额外提拔文官集团的地位,还需要刻意打压一番武将集团的地位。而曹参作为汉初武将集团的代表人物,他岂有不遭受打压之理?而萧何作为汉初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他又岂有不额外提拔之理?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刘邦统一天下、登基称帝后,必然要提拔文臣集团,而打压武将集团,这是历史的规律!

所以总的来说,刘邦当年之所以执意推举萧何为第一功臣,根本就不是出于亲近萧何的缘故,也不是所谓'功狗'和'功人'的缘故。实际上,武将曹参和文臣萧何其实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功狗,他们二人并无本质区别。刘邦当年之所以要力排众议地推举萧何而排斥曹参,纯粹是出于以文抑武的目的,即通过额外提拔文臣集团的方式来打压武将集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开国立朝后,打压武将集团、提拔文臣集团的做法并不是刘邦一人的专利,后世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基本都会采取这种政策,只不过每个开国君主的具体做法有所不同而已。例如东汉王朝开国君主、汉光武帝刘秀就采取'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方式;北宋王朝的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就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大明王朝的开国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则采取了'大肆屠戮功臣'的方式以永绝后患。可以说在这方面,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也算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汉初诸将集体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时,为何刘邦执意要推举萧何?

开国立朝后,打压武将集团、提拔文臣集团并不是刘邦的专利,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均会采取这种政策!

参考文献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点校本。

(东汉)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