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西平|寿州拾典

 老鄧子 2020-03-16

寿州拾典



 去年十月长假,沿淮河下行,到寿县。一踅摸,就摘下一些典故回来。

 寿县,史上曾叫寿春,寿州,很长寿,两千多年了。它老的真实,它的历史有汉简黄卷见证,有完好的古城墙见证。全国老老少少城市无数,有哪一座还把曾经的盔甲盾牌保存完好并且擦拭得如此耀眼?寿县在小心翼翼而又张扬恣肆地展示着这袭全国独一无二的华袍。

 秋日的寿县,城里城外挂满了石榴。每颗石榴都拳头大小,剥一层,就露一片云霞,一片天光。包页紧裹着晶莹的籽儿,密密腻着,尝一颗,蜜一样甜。

 一颗石榴有多少籽儿?没有数过;点一点这里产生多少成语典故,大约就能知道了。寿县是一座成语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投鞭断流”,“ 人心不足蛇吞象”……至于刘安八公山炼出的在《淮南子》里出壳的成语,掰着指头也数不完。每个成语烧成砖,足可砌一段寿县城墙。寿县的典故有样子,敲一敲,金声玉振。


 曹操帐前有个叫苗时的年轻人,和常林、吉茂、沐并,是铁哥们儿,以清白结拜,临财不苟,都有白眼视土豪的派头。一天,曹操叫来苗时说,去寿春当县令吧。苗时无喜无忧,表情平静地点点头,转身上任去了。寿春是扼江淮之重镇,肥缺。
 苗时上任,不乘马,不坐轿,带个童子,坐辆牛车叽里咕噜地去了。拉车的竟还是条母牛。寿春百姓看稀奇,寿春官场摸不着头脑。苗时不拜访大户,不赴宴席,给土豪们说,修城墙,疏河道,我会向你们打秋风的。他审理案件,指导农耕,读读书,喝喝茶,闲下了,牵着母牛到淮河滩上去放牧。春天满河滩的杂花,陪着帆来帆往的淮河,让人心醉。苗时就躺下,咬一根青草棍儿,听母牛哞哞地叫着乡思。秋风起了,苗时就准备辞官了。
 收拾行李,备好牛车,南城门外都是等着送行的人。和来时比,多了一件物品——母牛生了个小牛犊。苗时牵了牛犊,拴在柳树上,就准备上车。母牛拼命地叫,牛犊伤心地叫,母子凄婉地对望着喊。苗时叫来县丞,告诉他看好牛犊,这是县里的公产。
 县丞公差明白苗时的用意,都说:“这牛犊不知道它爹是谁,理当随它妈走。县令请带上它吧!看它多可怜!”
 苗时摆摆手:“大家都知道,我来的时候没这条牛犊,它是生在淮南寿春这片土地上的,理应留在这里,我不能据为私产带走!”
 苗时一甩鞭子,牛车咕噜咕噜地把人群撂远了,耳畔跟着牛犊撕心裂肺的喊叫。一回首,烟尘远处站着翘首引颈送行的人,还有跟着车散乱跑的老头,泪一下子涌了上来。
 小牛犊留下啦,随它留下的美好,摸摸,手有余温;听听,耳朵清爽。小牛的蹄印,都成了圣物。我们的百姓太懂得感念了。“饮犊池”,小牛喝水的地方。“留犊坊”,小牛栖息过的地方。“留犊祠”,纪念苗时的祠堂。还有个“留犊祠巷”呢,是苗时牵着老牛小牛走过的小街。
 夕阳在城墙上,我想去找找那些脚印,那些蹄印。当地人说,看这楼门洞,青石板都磨出深深的车沟沟了,哪还有那些物件啊?盘桓城楼,对着斜阳想,比青石板坚硬的是流传,流传在百姓口中、写入丹青的苗时。
 流水的淮河在不远处明亮着,一个匆匆的过客趁一天里最温馨的时刻,寻访一个历史上永远也过不去的过客,此刻,我感到心里有煦暖的阳光照进。
 这个典故叫“苗时留犊”。
 青年胡威想爹了,准备启程去看爹。
 胡威是西晋寿州人。他爹胡质在当荆州刺史,封威震将军,关内侯,是个地道的大官儿。
 他妈说,没银子你要饭去啊?胡威说,借你拉磨的驴用一下,我就到荆州了。他妈当然舍得,儿子去,帮他看看丈夫呢。
 胡威把简单的行李往驴背上一搭,树枝一摇,瘦驴和儿子一起跑。她妈在后面喊,别把驴跑散架了!
 这驴可是胡家的大家当啊。
 胡威先到旅舍结个伴,向下一个旅店进发。人家住下童仆簇拥,享受美食,胡威可不能歇着,把驴放在坡上吃草,自己就地取柴做饭,烧水喝。记不清翻了多少山,趟了多少水,驴腿都走细了,才到父亲的官衙。胡质很惊讶,也很高兴,没费一两银子,陪条毛驴拉练一次,儿子长大了。胡质叫端过一盆热水给儿子洗把脸,儿子又放半个时辰驴才回来吃饭。胡威住了十来天,顿顿大锅饭,中间胡质巡营回来叫烫了一壶酒,爷俩就一条野兔子腿,爹半壶,儿半壶。
 住了十来天,胡威要回去,胡质取出一匹绢,交给他。胡威瞪大眼问:“民脂民膏?”胡质回道:“爹的俸禄之余。给你做盘缠的。”
 胡威往驴背上一放,一甩树枝,和瘦驴一起跑出衙门,头也没回。
 胡威到第二天歇息的时候,遇到个年轻人,很干练,互通消息,原是同路而行。那年轻人很勤谨,陪胡威放驴,帮胡威买饭,都是鱼肉荤腥,晚上还烫有美酒。一天晚上,馆驿吃饭。面对酒肉,胡威没动筷子,看着对方的眼睛问:“该告诉我你是谁了吧?”那人立刻离座,深施一礼:“请原谅。我是胡刺史帐下都督,请假说家里有事,特在路上等你。刺史为国操劳,清正廉明,家无余财,所以,我想陪你一路,帮帮你!”胡威站起来,向对方深鞠一躬,两人一杯一杯复一杯,酒喝完了睡去。
 第二天刚放亮,胡威抱着绢匹到都督房里,说,都督大人,这匹绢作为几天来照顾我的酬谢,请收下,回营吧!
 等都督追出来,胡威赶着瘦驴,得得得地跑出了馆舍。
 胡质接信后大怒,把那个都督叫来,当众杖责一百棍,开除公职,撵回家了事。
 朝廷不停地给他加官进爵,胡质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徐州刺史。他每到一处,吏民都可以消消停停地有酒自己醉,攒了银子自己花。
 胡威进入官场,有清简名声。晋武帝司马炎叫来胡威,问:“论清廉啊,你和你爹,谁更胜一筹啊?”
 胡威答道:“我不如爹!”
 司马炎问:“凭什么说你爹胜过你啊?”
 胡威答道:“我爹清廉唯恐人家知道,我清廉唯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说,我远不及我爹!”
 晋武帝对于胡威的机智、委婉而不失谦逊不失孝道的回答很满意,于是,命他做了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后入朝做尚书,加奉车都尉。
 这个典故叫“驱驴单行”。现在要改为“与驴同行”也挺好的。
 清廉,是家风,尤其对于世家。
 曹操曾向蒋济问贤:“胡敏是个有威望的人,他有没有子孙呢?”
 蒋济说:“他有个儿子,叫胡质,规划国家大事不如他爹,至于气概格局和精密细致处理事务的能力则超过他爹。”
 曹操便征召胡质任顿丘县令。
 看这爷孙三代人。

 从寿县西城门进瓮城,抬头看天,椭圆形的一片蓝。往两边城墙上看,南北两壁上对称镶嵌着两块石刻,一面是锣,对面是鼓。这就是寿州八景之一的“当面鼓,对面锣”。
 这是个典故。
 寿县城西门外,原是湖,烟波浩渺的水面,白帆点点,西城墙也最易被洪水摧毁。寿州城墙是坝墙一体的,外墙里坝,城墙塌了,土坝就容易溃决。寿县的每任县令都重视修城。
 话说乾隆年间,来了个县令,老阎。沿城墙一转,见西城墙失修,挡不了洪水。于是,发布告示,全县吏民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修筑城墙。半月过去了,瓢没动,锅没响,大家暗地里取笑老阎,也拿点新招敛钱,还以修城做说头,太小儿科了。前几任县令,哪个不是拿“捐款捐物修城墙”做由头,肥了腰包,淮河泥鳅一样溜了?
 开工的日子到了,老阎带着一班衙役带上工具,向西城墙外进发,晌午就和几十个民夫在工地埋锅造饭,干到天黑。
 总有些探头探脑的人,刺探到消息,沿着小巷风传。
 “真干!官靴官帽脱了,像个民夫!”
 “挑泥巴身子不斜,像干过活的。”
 “哎!做做样子吧?好马遛三天再说!哪一任不会点新花招?一任比一任猾!”
  三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消息翻越绅商大院。
 “还是那样在干!人多了,出力的人增加到几百人了!”
 于是,有钱的开始出钱,出钱的也开始出力。工程进展飞快,本来两个月的工程,从秋末农闲到初冬日程安排,40天就完成了。好多好奇的民工,劳动间隙想认认县太爷,趁解手的功夫去转一圈。“哎!脱了官靴官帽,哪个像啊!”有人就取笑,这是尿滑尿去。
 这边的庆功酒刚喝过,酒香未散,府里就来人了。账一本一本搬过来,算盘珠子噼里啪啦日夜不倦地响,一个鸡鸣时分,账盘完了,一捶桌子:“榫卯分毫不差,严丝合缝!”
 这年春节前,一帮子士绅敲锣打鼓把两块青石雕刻嵌在西门瓮城的两边墙上。南面锣,北面鼓。还唱了三天嗨子戏。戏开锣前,士绅代表发表重要讲话说,为什么要刻一面鼓一面锣呢?你想,这鼓擂了能不响吗?(擂一下戏班子的鼓)这锣敲了能不震耳吗?(敲一下戏班子的锣)阎太爷说话算话,就像这鼓擂锣敲一样!
 寿县几千岁,经历如春花秋粟,每块城砖当账本,也记不完。历史是个大筛子,往怀里一抱,一晃,很多人,很多事,都落入了尘埃。唯有这些典故一再弹跳,最后静静地落在筛面上,刻石勒碑,为人说道不止。
 2015年国庆节假期




【作者简介】熊西平,河南省固始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