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亚丽油画作品

 子子mr 2020-03-16

郊游】布面油画 60×45cm  2007年

露天演出】布面油画 73×60cm  2008年

【古道月色】布面油画 180×160cm  2008年

【高原行旅】布面油画 180×160cm  2008年

沿洄自有趣  何必五湖中

文/朱思睿

        认识亚丽多年,她低调,不张扬,话和画都不多,既不是光芒四射的美女,又不喜时尚装扮,齐颈的短发一留就二十年,往哪儿站都不像艺术家,这种朴素让我与她面对面谈艺时不会自惭。我也一直在画风景,不比她少,却没她走得远。看亚丽那些兼具东西方艺术趣味的画十多年了,我们终于有了一次静心的对谈。

       那天我敲开门,她那张没啥改变的娃娃脸上像寻常一样挂满永远长不出城府的微笑,让你安心。她老公画家肖凡先生在创作山水,她在做内勤,在擦一小盆多肉植物瓣上的微尘。我欣赏室内陈设及作品的同时心里在赞叹她的精致。看来,清明健朗、简洁雄厚的油画与细腻内秀的人有些不对应,要懂亚丽不轻松。

       晚餐时三人谈艺,我那些烧脑的问题对亚丽来说都不是问题,几乎是听了她两个半小时的即兴演讲。印象中亚丽不太纠结于理论,没想到谈艺术实践却是兴致盎然,自信坦诚,滔滔不绝而毫无犹豫。那些话不学术,不引经据典,全是平易朴实的心得感受,许多观点是司空见惯的常识,由她道出却自有深沉含量,我喜欢这样的交流,真知与灼见在有成功经验的艺术家口里,理应是如此朴素的。她并非不多话,而是不说废话,句句简练果决,像她近期的画,要么这一笔落下去,要么不画。

【午后时光】布面油画 150×120cm  2010年

【山间响铃】布面油画 180×160cm  2012年

       和许多云南画家一样,亚丽学画时的第一杯“营养羹”出自本土,而且由云南艺术学院附中到本院前后数年的学习,这段经历让她带着云南画家的粗朴烙印考进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壁画系助教研修班,这段时间对中国壁画的接触、学习,几乎是一次全新的替换补给,从意识到技艺都让过去接受的学院教育内容受到了扩充。之后亚丽又喜欢上了巴尔蒂斯,这些成了她创作实践的观照点。她坦言喜欢老先生的画。巴氏自学临摹入门,一生复古。他以普桑绘画形象明确,色彩和谐,画面秩序严谨冷静、清明均衡的特质筑基,尤其兼收文艺复兴早期马索里诺、马萨乔、弗朗切斯卡等湿壁画大家的知性几何构图特色,形成了空间结构紧密,形象清晰,严谨拙朴,肌理密实、干燥,意境静谧、悠远,隐秘幽深的画风。他晚年的画变得东方化,风景接近中国青绿山水与日本风景画,色泽质感有老旧的东方绢画韵味,但仍有褪色的文艺复兴湿壁画感觉。亚丽这时期的创作中兼具了中国壁画的色彩组合关系,并借鉴巴氏的某些元素,局部处理还带有云南画家的惯性。她此阶段的努力证明她的自主意识在走向自觉,既综合吸收又避免趋同,努力建构着自已的形式语言。尽管个人风格还不太强烈,但她已从传统学院规划好的大路上挣脱开并迈出了一步,其已呈现出较为清晰明确的追求方向。

       回到云南后,她的探索定位到静物与风景上,两者都有些好作品。画面几何构成意识进一步强化,色彩仍然避免客观,工作与家务让创作时间很难集中,这时期画刀的应用增多,一是突破技术限制,二是存心拉开与“笔触”派 的距离,而且越来越收放自如。随着思考的深入展开,她的风景情结占了上风,也中止了静物画创作。那几年亚丽油画创作上想得多画得少,很慢,画少而精,但留下了许多反复思考的手稿。

【马帮之二】布面油画 150×120cm  2007年

【公园】布面油画 50×40cm  2012年

【山村】布面油画 80×70cm  2014年

       从2005年到2010年,她几乎都在画与茶马古道有渊源的大幅马帮系列,纵是小品也几乎有马在,马成了景中的点缀也成了她的符号标志,看似民族性和地域特色,其实不是。她不喜欢被定性,更害怕跟风,这马只与她少年时代的记忆有关。因父母的工作关系,她少时在滇南的农场与上海两地居留,身上兼具了都市与乡村的双重情感、气质、眼界与思维,属两边不靠的类型,这让她在群居生活中孤独、迷惘。阳光下,雨林中,看着悠闲的马自在地吃草饮水,滇南茂盛丰厚的植物在炽热的阳光下,闪烁着神秘耀眼的光芒,很像少年伦勃朗在巨大的磨房中痴迷于透过风车洒在室内的光影。这种视觉记忆如此新鲜和神秘,一旦有了呈现的能力与欲望,必然会自然地喷涌而出,势不可挡。评论家朱其近期有个观点,他认为当代人是被知识格式化和知识意识化了的人,哲学意义上,艺术创作去写生或田野调查是没有意义的,所要面对的“生活”的重点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对生活的“意识”,即意识中的知识和图像潜记忆,是这个意识的内容在支配我们每个主体的“生活”。因此,艺术创作要通过哲学、符号学及各种文化理论的分析方法来“审视”脑中的自我意识的构成。当代艺术要考察的是影响生活感受的意识部分,而不是实景。亚丽当时肯定没读过这段后来的理论,但她的确凭意识导引创作了作品,而且很成功,像《古道月色》、《高原行旅》。这批画不是写生,不是抄照片,而是通过记忆及与现场相关的图象综合和意识中的知识进入创作的。其当代性是基于一种文化体验的内心风景(类似国画中的心象),并且是经由现代性绘画语言转换过的有当代艺术精神表征的风景。无疑题材和内容是乡野的,但她的表现手段及内心体验与文化转换是有当代意义的。我认为有当代特质的作品不是看你画什么和怎样画,还应该包括你立足当下的文化背景去反思过去,并从中发现新的可能,创造新的视觉语汇。尽管这种尝试和努力是艰难的,却会让一个小小的突破引出决堤之水。这批作品不多,但类似巴尔蒂斯的对空间作几何化无尽分割的构成及刀塑的干燥感极其强烈,画面色彩及刀法、线条组合等语言特征基本得到肯定与确立。


【山居】布面油画 90×73cm  2008年

【山路】布面油画 50×40cm  2013年

【山寺】布面油画 40×30cm  2012年

        她先生是中国山水画家,在潜移默化中使她对中国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这时期她反复看美术史,看中国壁画,看中国画。她认为许多中国油画家缺的不是不懂西方而是不够了解自身文化传统,也不是画多画少的问题,而是不懂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拿来的不舍,学了的不放,没有自我也不够包容,思维的不开放局限了见识,找不到突破才会撞脸,这样画下去意义不大。

        油画民族化,在当代似乎不是个太纠结的问题,而上几代画家确是努力的实践、理论了好久,也取得一些突破。从林凤眠、吴冠中到朱乃正等人,都在从审美方式、材料技法方面去尝试改变,但都得面对色彩的问题。色彩上不舍弃一些西画体系中的科学规律,画面情感表达不可能走向自由;造型还是西方素描的一套法则,画面构成及物质感受的表现同样不可能真正打开,也就无法与传统审美中形、神、意三境界融会。唯一的途径只有再次师造化,忘记已有的模式,用纯真之眼去自然中提炼,不是用已有的写生模式去写生,而是像不懂写生的人一样去写生,这是“退步”,退到古朴和历史的深处,逆流而歌。但知识与图像潜记忆仍是她在写生中的精神旨归,自然只是她验证已知的一个通道。当然这种写生实践不是去模仿和重复古老的图像经验,因为只有和人类有直接关系的自然现象,才能成为风景画的主题,而面对风景时的情感生发、热情、诗意的唤起更需要经由知识意识的导引。因此,近些年以来,她画的写生,带回来的不是有地域风貌的明信片式的实景色彩练习,选取的也不是世俗眼光中的美景或经典画作中的范式风景,而是些与当下人们休养生息密切相关的寻常“场景”,虽是小视点,却有大格局,有着自己一以贯之的写意及表现特质。色彩的明亮不赖于明暗推移与冷暖杂陈的琐碎旧路,形象刻划也见不到透视、结构、质感、量感等一大堆科技学上的精准限制。我见到的只是自由敞亮的心胸,不拘一格的技艺,精致饱满的构图,厚重清雅的瓷韵,简洁爽朗的形象,大气明亮的色块、张力强劲的线条,收放自如的才情。她以清新风格,明晰的中国画特色,兼具壁画、版画的特点独树一帜。


【山与水】布面油画 80×60cm  2015年

【夏日】布面油画 40×30cm  2012年

        一个画种的生机与活力往往不在该画种的既定规范内去实现,亚丽清楚“功夫在诗外”的内含才会去兼收并蓄,融合汇通。一百多年前的英国艺术家和理论家罗斯金将西方绘画分为哥特式的色彩学派和希腊式的光线学派(也即明暗画派),作为具像造型的两种主要手段,至少在现代绘画以前几乎这样,之后也仍没有全部突破这个界定,其原因是他们的出发点是科学理性的实证精神。风景画诞生后,他们17世纪的风景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诉求与权力叙述,18世纪起风景画则是实现技术、趣味、风格的载体,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是分裂的。反观中国风景(山水),从魏晋开始一直是士文化的心灵折射,一开始就带有创作主体的精神价值观,讲求物我合一,也即视觉对象与心智的高度吻合,其托物寄情的强度明显与西方风景物我对立的出发点相背。这是基于总体特征的比较,普遍的但不是绝对的,而中国油画家接受的正是这种普遍性的指引,因此创作只能是既定的西方语汇模式下的创作,无法超越和创新。亚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她释放内存,返本吸纳,企图在自身文化系统建立一种新的可能,这是个不寻常的志向也是冒险。但亚丽不想具象也不想抽象,当代与否对她不是问题,她顺应内心的需求而不违背自己。一个尊重内心和母体文化的艺术家理应受到尊敬,也必将会建立起自已的理想世界。

【宏村荷塘】布面油画 80×60cm  2014年

【园】布面油画 70×50cm  2014年

【远帆】布面油画 50×40cm  2014年

【温泉】布面油画 40×30cm  2012年

       要懂亚丽,看她的画,一切尽在笔线间。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孟浩然有首《北涧泛舟》:“北涧流恒满,泛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写的是诗人宅边的景,寄以的却是一种笃定自守,不随波逐流的志向。当下艺坛风格流派众多,各种艺术样式令人眼花缭乱,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清醒的头脑,具有足够的信心与胆识的艺术家才不会浮躁迷失,才能独辟蹊径。亚丽的作品,让我看到了这份从容与坚守,看到一种新鲜的可能性正在发生,这是一种珍贵的文化品质。(NED)

【院】布面油画 50×40cm  2012年

【竹林傣寺】布面油画 80×60cm  2016年

【两只孔雀】布面油画 80×60cm  2016年

【海峰湿地之一】布面油画 70×80cm  2014年


【九孔桥】布面油画 70×80cm  2014年

【山涧】布面油画 70×80cm  2014年

【牧场】布面油画 60×80cm  2016年

【蓝色的海】布面油画 60×80cm  2017年

【皖南宏村】布面油画 60×80cm  2014年

【村庄】布面油画 50×70cm  2014年

【皖南菜园】布面油画 60×80cm  2014年

【大理喜洲】布面油画 80×70cm  2014年

【两扇门】布面油画 80×60cm  2014年

画家简介

亚丽  

生于1973年,先后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附中、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助教班。现为云南画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云南油画学会理事,云南省文史馆研究员。

主要艺术活动

2002年“七日风景——女画家联展”(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

2002年“中国美协第16次新人新作展”(北京炎黄艺术馆)

2003年“第三届全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3年“第三届油画展精选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4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北京民族文化宫)

2006年“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大展”(贵州美术馆)

2006年“首届全国风景-风情——小幅油画作品展”获优秀奖(上海美术馆)

2007年“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湖北美术馆)

2008年“第五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大展”获银奖(昆明国际会展中心)

2008年“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品《古道月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美术馆)

2009年“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国际美术大展”获铜奖(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

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湖北美术馆)

2010年“第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广州艺术博物馆)

2013年“彩云南——云南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3年“吾土吾民——系列全国油画作品展”(广西美术馆)

2014年“可见之诗——全国油画风景展”作品被中华儿女美术馆收藏(山东潍坊/福建厦门) 

2015年“最绘画——第二届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7年“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江苏美术馆)

美术档案

DANGAN

《美术档案》是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中国当代画家》组委会主办,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油画系列丛书。本书旨在从学术的角度对当代油画进行梳理,记录对美术史具有重大意义的油画家与油画作品,并配合全方位的艺术访谈呈现艺术家背后的故事。


伟子

微信:meishudangan-weizi

《美术档案》主编、油画家经纪人。曾出版《佛陀心语》《禅静思语》《女人口才书》《性格决定命运全集》《心态改变一生全集》《习惯决定成败全集》等畅销书以及诗集《如诗的青春》。 


长按.识别.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