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而容人,是一种气度 常言道:“有容乃大。” 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要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我们要学会宽容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特别是与自己有矛盾的人,如此才不失做人的气度。 唐朝的梦窗禅师,德高望重,受人尊敬。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船刚离开岸边时,从远处传来一个声音:“等等我,等等我载我过去!” 众人一看,原来是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 船上的人都说:“船已经开了,就让他等下一班吧!”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船家,这船离岸边也没有多远,不如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 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禅师开口求情,就掉转船头,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可是船上座位已满,这时将军看见船头坐着的梦窗禅师,粗野地嚷道:
禅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这位将军。 这一切,船上众人都看在眼里,心里为禅师感到不平。 纷纷议论:“将军真是个忘恩负义之人,禅师求情让船夫把他载上,结果却这样对待禅师!” 将军似乎从大家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心里非常惭愧,但碍于面子,只好假装没事发生。 直到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船了,将军走到禅师面前说:“禅师,我、我刚刚太无礼了,实在是抱歉!” 禅师心平气和地说:“我并没有责怪你,况且出门在外,人难免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将军听到此处,想到自己在船上的所作所为,心中愈发羞愧,想要拜禅师为师,学习这样的胸襟。 禅师回答道:
《燕山夜话》里说:“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以包容的胸襟处世待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处事智慧。 在面对将军的无礼时,禅师所表现出的不计较,不执恶意,以善示人,正是一种宽容的气度。 为人处世,懂得适可而止,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去理解,方能给自己的心灵松绑。 容人之失,是一种善良 有人问上帝:“生活中如果有人骂我、欺我、辱我、耻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 上帝说:“你只要忍他、宽他、避他、随他、由他、不要理他,静默等候,我自会明断是非。” 这一段对白道出了人生中宽容的妙处。 你宽容了别人,上帝自然会给你摆上一条更宽的路。 正所谓福往者福来,爱返者爱往。 凡事留一线余地于人,不仅仅是一种善良,有时候还能收获一分福报。 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岐下的乡下人们捕捉,偷着宰杀分吃了。 秦国的官吏抓住这些人,打算严加处置。 知道了这事的秦穆公却说:
于是下令赏他们酒喝,然后释放了他们。 后来,秦晋两国在韩原发生了战争。这次被释放的三百乡民听闻消息,全都自愿奔赴战场。 秦穆公的战车陷入包围之时,正是这群人为了报答他的恩情,拼了命将他从晋国军队的包围中拯救出来。 如果秦穆公没有容人之失的这份善意,那么韩原之战中,也就失去了捡回一命的机会。 《孟子》有云:“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 胸怀宽广之人,因为能容人之失,往往也能轻松抹去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争端。 所谓:大智者必谦和,大智者必宽容。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心大万事能容,那么福气也自然会来。 宽容大度,是一种境界 对人宽容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境界。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则是人的胸怀。 因为人有足够大的胸怀,懂得以己度人,才能去宽容更多的人和事。 梁实秋先生一辈子,对人宽容有爱,谦和以待,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与他交往,乐意称呼他为“我的朋友梁实秋”。 宽容,也让他收获了极大的美誉和众多的朋友。 有一回,梁实秋先生应好友刘真的邀请去参加师范大学的校庆演讲,当时的演讲人因故迟到。 在场的师生们等的实在是有些不耐烦,坐在梁实秋旁边的几位老师,甚至在言辞间对演讲者充斥着不满的情绪。 校长见等的时间实在有些长,便请在场的梁实秋上台讲几句话救场。 梁实秋本不喜欢充当这样的角色,但怕伤及校长的面子,更因为这种场合实在需要处理,还是欣然应允。 他走上台,带着些许幽默说道:
一席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既用自己宽阔的胸襟替迟到的演讲者解了围,又以将心比心的这份豁达安抚了在场师生们的焦急心情。 先前那几位说闲话的老师更是受了梁先生的影响,放松心情,也不再抱怨。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源于对事情的不同立场。 却忘了,生活中本来存在无限可能和意外。在遇到矛盾时,宽容体谅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条路。 所以说,宽容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 宽容大度,即是体谅别人的过失,不耿耿于怀,不锱铢必较,做个大大方方的人。 诚如先生在《人生不过如此而已》这本书中所言:
人活着,难免遇见不顺心的事,看不惯的人,若是处处计较,便是不断地内耗,让自己心力交瘁。 在这短短的一段旅程中,不如多一些宽容,对陌生人将心比心,对亲近的人不去算计爱的付出与回报。 当你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清一些人,看淡一些事,就会发现生活其实不过如此而已。 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狭窄;而越宽容,则会越宽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