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2-1 望闻问切(闻诊)

 Mylong1 2020-03-17
中医的辨证的必然套路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望闻问切,我们通常称为四诊。主要是因为它在辩证中,通常还没有进入的阶段,但实际上,一般的和“断”是交织进行的,很难截然分开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称“四诊”为四断

我们硬性分开,只是为了论述方便而已。对这四诊,中医有精妙的概括: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也就是说,从排序上看,望闻问切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一望就得知你得了什么病的,最厉害;其次就是闻和问;最后就是切了,所谓切,就是切脉的意思,通过切脉而得知病情的脉诊方法。
 
现代很多中医对中医“望闻问切”的解释,通常固化在医生这个主体对病人这个对象的五觉反应上,也就是看看、听听、味味、嗅嗅、触触这个对象,将中医的四诊的外延严重窄化了。实际上,医生作为一个主体,使用本身五觉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病人,应该还包含了万事万物,也就是对天时、地理、日月、星河、风土、人情等进行望闻问切。
这样才令中医的辨证既有人这个封闭系统内部的病因,更有人作为更大封闭系统内的一份子的病因,即使传统中医的全息因的病因分析得以贯彻。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中医早就丧失了这种辨证能力,甚至是有意丢弃这种辨证而转向了纯形而下因的西医病因分析模式中去了。
 
         很多现代中医对望闻问切的解释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无论是从望诊的得神与失神、还是从闻诊的声音味嗅,从问诊的东拉西扯到切诊的三部九侯,都存在着概念含糊不清,前后矛盾,循环论证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关键的地方总是闪烁其词,遮遮掩掩,完全缺乏基本的逻辑推理,这就难怪反中医者对中医的鄙夷和讥讽了。
      反中医勇士余云岫的《素问商兑》中就曾对中医切诊有猛烈的抨击(见第九章【天马行空之漫谈】/【驳余云岫 ---- 驳余云岫《素问商兑》】)。笔者认为,关键就是我们这些弘扬中医的人本身受到了学以致用的金箍罩束缚,一切以实用主义为圭臬,缺乏有穷理精神,从而造成后面无穷的困惑和纠结。

      由于篇幅的关系,笔者这里不能一一指出其错误,有关论述请读者参阅第九章【天马行空之漫谈】/【中医掘墓 ---- 中医掘墓人12】。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四诊的闻诊
闻诊字在古文中有嗅、味之意,所以闻诊实际上是指主体通过“听”和“嗅、味”,从客体中耦合感应,即我们的听觉、嗅觉和味觉。笔者认为,闻诊之所以排第二位,主要是由于上帝设计的听觉大约占从封闭系统获取外部信息的15%左右,因此,在闻诊中,“听”还是要比相对获取信息较低的“嗅、味”要重要得多。
 
传统中医的闻诊,指听和嗅味之意,听是耳朵采集信息,嗅味是鼻子和舌头采集信息

与望诊相似,闻诊是通过听声、听音、鼻嗅、舌味也可归为触诊)直接获取了它们【象】,或间接获取了它们的【像】,再遵循中医公定理系统从【像】转化为【象】,然后再通过对这些【象】的综合,形成了各种病因分析。

同样地,现代中医对闻诊通常都聚焦在客体这个封闭系统内关于声、音、嗅、味微信息捕获,极少会意识到这些信息还应该包括这个小封闭系统作为更大封闭系统一份子的“声、音、嗅、味”的捕获,也就是宏信息的捕获。

比如,天籁雷声雨声水声噪音空气嗅土味等大封闭系统的信息。即使是在“微信息”的捕获上,现代中医通常只是将的信息捕获了,而遗漏了身体神发出的的信息。这个“音”通常与封闭系统外的“音”形成共振,如果忽视这个“音”,就容易因为信息的欠缺而产生很多病因分析的错误,这些“声”和“音”通常可以在五行公理的全息性中找到。

传统中医的闻诊,应该还包括了如天籁、雷声、雨声、水声、噪音、空气嗅、土味等宏信息的采集


西医的诊断中,也有所谓的听诊,由于西医的公定理系统没有中医公定理系统高层次,因此它的听诊,主要是借助于听诊器进行信息的采集。不过,这种信息,相对于中医的闻诊而言,通常是病患的微信息或残缺信息,而且这个信息属于指标信息。换句话说,就是这种信息是与规定的正常指标相比较而得出的。

西医有听诊,它属于指标性的信息,而且与中医的闻诊相比,它的残缺性很大

 
     至于“嗅”与“味”,通常在外的表现的过犹与不及,都与五行公理中相对应的信息相关。比如,太喜好焦味太讨厌焦味的人心脏都有问题,太喜欢甘味太讨厌甘味的人脾胃都有问题等。关于“嗅味”的全息性大家可以参阅【一案和】中五行公理全息性一表。

《中医有李》4章【中医】2节【医道】2条【辨证】1款【望闻问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