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航空创始人,40岁弃政从商开旅行社,50岁做包机,60岁开航空公司,70古稀成为民营航空第一股,遭遇过文化大革命,被病魔下了死亡通知书,曾为2平米的小店房租发愁,如今创造出了价值500亿的春秋大业,不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就是王正华。 01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不惑之年放弃从政选择经商 王正华1944年出生于上海普通的工人家庭中,家中共有兄弟姐妹七个,他是家中的老大。 因为是老大,所以他不得不在很小的年龄就挑起了家中的大梁,每天早早地起床帮助分担家里的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做饭、洗衣、打扫院子,晚上还要帮助弟弟妹妹辅导功课。 大专毕业的他在父母的张罗下从了政,但在1975年的义务献血中,王正华积极响应号召献血,没想到却不幸感染上了乙肝炎,病态非常明显,吃什么吐什么,3个月暴瘦了20斤,全身蜡黄,后来医生就给他下了死亡通知书:最多活五年。 药没少吃,钱没少花,继续在医院待下去,整个家都要被他拖垮了,一气之下的王正华,干脆放弃了治疗回家等死,没想到回家后的他在母亲的精心料理下,病情竟慢慢被控制住,身体也慢慢恢复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王正华想既然身体暂时没什么大问题,也不能总在家闲着,于是他就继续张罗着自己的工作,没想到这次的重生他却又赶上文革。 1980年,上海涌进一大批返城知青需要“工作、吃饭、成家”,而40岁的王正华作为一名街道党委副书记所以就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解决返程知青的工作问题。王正华没有丝毫犹豫,接受任务后他立马执行创办了客运、租赁、旅行社等五家公司。 这些企业都相继走上了正轨,解决了政府的一大难题,但唯独那家2平米的旅行社,岌岌可危,即使是这样,王正华的政绩依旧不可泯灭。自己的真和直率始终难以适应工作的虚虚实实,于是就在这些企业的创办和蒸蒸日上的过程中,王正华选择辞掉自己从事了20多年政府机关工作打算创业单干,在领导的逼迫下,他最终带走的是“半死不活”的春秋旅行社。 辞职后的半年里,他像一只无头苍蝇,找不到旅行社的出路,毕竟从政二十年的他怎可能一下子就懂经商,当时的上海的旅行市场已经初步发展起来了,他一个2平米的小旅行社根本不值一提,况且有时还为房租发着愁,直到他偶然读了一本书,顿时让他豁然开朗找到了经营的策略。 02 一次又一次的创新,换来更大的成就 既然找不到出路,王正华就打算试着模仿欧美的旅游模式,首先第一步,他狠心下了血本来投资春秋国旅,租了一间100平米的临街商铺,还进行了豪华装修,总之整体看起来非常气派,第一步完成之后,他又开始模仿着制定度假线路,没想到这一改变,竟为春秋国旅带来了莫大的营业额,仅一年就达到了60万,到1987年突破了100万。 到1997年,春秋国旅在上海就开了50家分店,在全国还有31家分社,成为中国民营旅行社,早在93年更是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 任何企业都需要抓住时机不断的创新才能走的长久,王正华带领的春秋旅社也不例外,春秋旅社虽已进入稳定发展状态,但王正华却依旧在寻找研究新的目标。 他发现很多普通百姓对于飞机票的消费有些吃力,一听飞机票太贵就会迟疑,正是王正华的这一发现,所以才有了春秋国旅一次又一次的创新。 第一次创新,王正华是在航空公司的空闲座位中发现了商机,然后推出了特价机票,结果大卖;第二次创新,他又开始包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价格调到最低,结果他每年的包机量就能达到3000架;第三次创新的时候,王正华已经60岁了,这一次,他做的是廉价航空,王正华非常清楚,其实对于旅游来说大部分的费用都在交通费上,所以他又开始筹建了自己的航空公司——春秋航空。 03 古稀之年成为中国民营第一股,一飞冲天500亿 春秋航空的经营模式让很多行内人嘘声一片,并不看好王正华这一操作。因为对于航空来说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那么也就避免不了飞机的维修、维护等费用,其次,航空油品、候机楼等投入费用成本和其他航空也并无太大差别,春秋航空票价定的这么低,难免会亏。 其实在王正华看来他这一行为也是在冒险,并且做好了全赔的打算,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春秋航空营业仅8个月就盈利了近千万,到了第三年,更是盈利8000万。 人们对春秋航空刮目相看,当看清王正华真正的“内幕”时,人们不得不佩服。王正华实行超低票价,甚至是一元的震撼机票都敢卖!真正的背后原因是他不在飞机内设头等舱,全部都是经济舱,由此座位数就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飞机利用率也就提高了,然后还在饮食和销售上实行硬核操作,由此,他才敢把飞机票价定的这么低,这背后就是他所采用的超高飞机飞行率和超低的运营成本在支撑。 即使是金融危机,春秋航空的营业额仍呈增长状态,并且客座率也是稳居第一。到2015年,飞行经历10年的春秋航空还登陆了上交所,成为中国民营第一股,市值超500亿,而这一年正是王正华的古稀之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