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书法西施邓凌鹰,为何把隶书写得那样漂亮?”我的个天哪,美女书法家还不够又把“西施”给请出来了?我觉得,这西施书法,纯粹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西施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吴国美女,那个时代是没有书法的,可能西施不识字的可能性都很大,何况哪里有什么书法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书法家是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这是确确实实的书法家。据南朝书法家羊欣《叙古来能书者》记载:蔡邕把书法传给了儿女蔡文姬,蔡文姬传给了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 羊欣的这个说法基本上是可信的。所以,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这本著作中,也延续了这些观点。因为,汉代以来确实有一个与隶书不一样的书法传统,这就是后来的楷书是由钟繇和卫夫人以及王羲之传播到唐代的。只不过,到底蔡邕和蔡文姬是不是也写楷书,这个不是很清楚,也没有具体的事实证据,但是,蔡邕和文姬也是写草书的,这是可以在大概率上可以肯定的。 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书法家蔡文姬,并没有记载她是一个美女,后来的第二个女书法家卫夫人卫铄也没有记载她是美女。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像蔡文姬、卫铄肯定是美女,而且美的够层次的。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俘获,并且娶妻生子,她不是美女,左贤王会娶她吗?后来,文姬归汉,曹操又把他嫁给了一名屯田督尉董祀。可惜曹操这次把文姬给嫁错了人,让一代才女文姬在不幸的婚姻中度过了晚年。但是,卫夫人也肯定是美女,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善于书法的太守李矩,一个太守娶不到美女为妻,这也是不可想象的。 我之所以要格外提起蔡文姬与卫夫人,这是因为,中国书法史大体上是从秦代开始的,秦代以前,还谈不上书法问题,虽然,不是说秦代没有书法,而是,书法的普及程度,实在太低,而且,秦代以前的书法应用和欣赏,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汉代,特别是东汉时代,对书法的品评欣赏,成为一种风气,这就开启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书法与西施真的毫无关系,甚至西施不认识字都非常有可能,还怎么谈论“西施书法”? 如今对女性文化用“美女”包装,已经有些浓妆淡抹化了,特别是因为“美女”书法家这么一个滥用的标签,已经让大众有些审美疲劳了,人比字美、字比人美的调侃也不绝于耳,所以,千里马认为还是慎用“美女书法家”为好,更不要用不伦不类的“西施书法”了。 邓凌鹰是爱新觉罗氏后裔,是一位满族女性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女子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名人名家书画院副院长、慈善书院秘书长、、燕乐艺术团团长、山东菏泽新闻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西澳东方艺术家协会顾问、首届世界才女大赛总评委等多项社会职务。 据了解,邓凌鹰 自幼酷爱书画艺术,临贴苦学,后又经溥杰、启功、刘炳森、赵家熹、赵普、米南阳、张惠臣等著名书画家的教诲和点拨。在汉碑《张迁碑》、《乙英碑》、《曹全碑》、《礼器碑》等经典中浸淫多年,形成柔美中不失开张的独特风格。 那么,邓凌鹰为什么能够把隶书写得这样漂亮?千里马的看法是,主要在于她能够在学习古典书法经典之后,还善于给隶书注入新的现代色彩。 就我们看到的她的一些隶书作品而言,出来有一些汉隶《乙英碑》、《礼器碑》的味道之外,更多还是有刘炳森隶书风格的影响。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在八九十年代,曾经成为纷纷模仿学习的一种隶书,确实有一大批的追随者,今天,邓凌鹰的隶书写得这样漂亮,当然我们一眼就看得出来,这是学习刘炳森隶书的。而且,她还是刘炳森指点过的学生之一,这对学习书法的朋友来说,无疑的一种幸运,毕竟刘炳森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还是科班出身的美术家,他的书法学习方法,很多都是借鉴了绘画思维的。能够得到这样一位书法家的指点,一般来说,要比纯粹的书法家的指点,要思想开放一些。 所以,我在邓凌鹰的书法作品中,也看到她吸收了一些李瑞清在隶书中用的“颤笔”的笔意。只不过,还看不出来大胆的吸收和驾驭“颤笔”的熟练手法。也许,这就是女性的局限吧?但是,未必所有的女性都不适合像李瑞清那样的笔法突破。只要真心学习书法艺术,笔法是没有性别局限的,但是笔法对个人是有局限的。 如果从师法有据来说,我认为邓凌鹰的隶书已经写得很不错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如果要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邓凌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她的书法作品与刘炳森的风格太相近了。 书法贵在有新意,师法经典崇尚经典,有经典书法的味道,这只是我们登上书法艺术大道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终有自己的书法新意和特色的风格,才是艺术道路上的又一个高峰。学无止境,这是非常具体的,不是空洞无物的高谈阔论,只有对书法怀揣较大理想的人,才会取得不俗的艺术成就,我们也希望邓凌鹰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加好的书法成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