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辣啊!是山葵?辣根?还是芥菜?| 植物演义

 kibcat 2020-03-17

开篇词:

它们是矛头的毒药,是驱除蚊蝇的芬芳,是手中燃起的火焰;它们是瓮中的粮食,是盘中的蔬果,是坛中的美酒;它们是丝绸上的色彩,是记录文明的案牍,是抵御病邪的良药……


它们曾和我们的祖先一同并肩战斗,陪伴着我们成为今天的模样。长河石子落,时间起涟漪,庭前空坐,静待花开。科学大院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打造了“植物演义”专栏,讲述那些人类与植物的故事。


“你喜欢吃日本料理?”


“不,我只是喜欢吃搭配生鱼片的芥末酱,那种冲透鼻腔的辛辣感觉,让人不能自拔……”


“芥末就是芥菜切成的末吗?”


“并不是!很多芥末跟芥菜没有一毛钱关系!”


日本料理中的绿芥末(图片来源:veer图库)


你吃的芥末其实是山葵?不,是辣根


山葵(图片来源:非秀博客)


日本料理中的绿芥末并非来自芥菜籽,而是来源于十字花科大家族中默默无闻的一支山嵛菜属植物——山葵。山葵特殊的冲鼻辣味的成因源于异硫氰酸酯类物质 ,其中异硫氰酸丙酯是“芥子油”的主要成分,刺激性辣味最为强烈。这些辛辣的风味化合物并不直接存在于植物中,而是以糖苷(结合葡萄糖或其它糖类)的形式稳定地存在于细胞器中。当植物的组织细胞遭破坏时,植物产生相应的内源酶(如黑芥子硫苷酸酶)对这类糖苷进行降解,从而释放出这类气味浓郁的化学成分。这就是山葵独特辛辣风味的来源,也是十字花科这个传奇家族独特“冲味”的来源。


这些异硫氰酸酯类物质,包括5-甲硫基戊基异硫氰酸酯、6-甲硫基已基异硫氰酸酯、7-甲硫基庚基异硫氰酸酯,其中以6-甲硫基已基异硫氰酸酯香气最好。山葵根部富含6-甲硫基已基和7-甲硫基庚基异硫氰酸酯,而它们在叶片中的含量相对较低。因此,正宗的日式“山葵酱”是用新鲜的山葵根在碾磨器上细细磨擦为泥膏状,而不常用山葵叶碾碎。


一些海鱼中会带有异尖线虫,感染这种线虫的鱼如果没煮熟就被人吃下,虫体会随食物进入人体钻入胃壁、肠壁,有的甚至可以进入腹腔胸腔,造成严重的寄生虫病。据研究报道,山葵中的辛辣物质有杀灭寄生虫的功效。所以不少人认为沾芥末可以杀死生鱼片中的寄生虫。如果将鱼生切成薄片后使用“芥末”(泛指含“芥子油”类化学成分的酱佐)进行处理,可以杀死这些线虫,达到安全食用的效果。


真是这样嘛?确切地说,这些化学成分确实可在体外实验中杀死诸如霍乱弧菌、伤寒菌等微生物,也可以抑制酵母菌的繁殖,甚至可以杀灭异尖线虫,因此沾芥末杀菌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但是,实验中对于芥末的浓度、作用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我们平时进食时很难保证同样的条件。所以食用生食还是要多加小心,万一肉片切厚了呢?万一芥末放少了酱油多了呢?万一你恰好是“天选之人”免疫力比常人低一些呢?万一······还是用酱油芥末蘸煮熟的白切肉吧,味道差不多·······


山葵风味独特,但种植起来颇为不易,需要生长在凉爽甚至寒冷的水田里,且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清澈流动的水才能长得好,生长周期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有其他带有辣味植物 “候补者”粉墨登台。


辣根(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同为十字花科辣根属植物辣根,原产于欧洲南部和土耳其,根肉质肥大,也因富含芥子油且产量较大,常作为商品“芥末(wasabi)”的主要原料。


所以,你吃的日本料理里的芥末,可能跟芥菜没有关系。


日本人吃芥末 可能是跟中国人学的?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芥末都跟芥菜无关,比如我们中国的黄芥末。


与山葵味道极相似的芥,为十字花科“望族”芸苔属植物,是原产中国的特色蔬菜,其植株尤其种子具有浓烈的刺激性辣味芳香物质“芥子油”,芥末是由芥菜的种子碾磨成的粉状调料,一般呈黄色。可能因为芥菜气味的缘故,中国人将这类相同气味和口感的佐料都称作“芥末”。


如果说芥菜的变种如风味独特的“雪里蕻”、“榨菜”“大头菜(甘蓝)”,经过加工炮制“芥末味”清淡不太明显,那咀嚼闻名遐迩的武汉“红菜薹”(老茎)时那种“芥末”的冲鼻气味一定会令你印象深刻。在宋代,芥辣大行其道,中国人将“芥子”的冲味表述为“辣”味并在食物中作为调味料利用,可能就是此时将“食芥”文化传入日本。


随着辣椒在明代传入中国,它凭借强烈而持久的灼烧感在调味料的战场上击败了芥菜,这不仅是植物界中外来植物辣椒对本土植物芥菜的胜利,更是化学界中不饱和单羧酸香草基酰胺(辣椒素)对异硫氰酸酯类物质(芥子油)的胜利。自此,芥辣渐渐淡出了酱佐的舞台,成为了食材界的传说。


蒟酱就是胡椒?


《史记》记载:秦末汉初,中国南方出现了南越割据政权。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南越王设宴款待,席间,南越王特别推荐称作“蒟酱”的佳肴美味,声称这是从夜郎运抵番禺城的。唐蒙其后得知“独蜀出蒟酱”,从而推断出了由蜀地经夜郎往南越的通道。后来南越国发生叛乱,汉武帝即令唐蒙率兵,由“蒟酱之路”直抵番禺,攻克了南越。蒟酱引来“灭国之灾”,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情报战”了。


历史上的蒟酱到底是什么?现在关于蒟酱的说法众说纷纭,没有结论。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树莓”、“桑葚”发酵而成的酱料制品,有人甚至是一种“果酒”,但我们现实中确有蒟酱这种植物。它是胡椒科胡椒属的植物蒟酱(蒌叶)Piper betle L.,是我们吃的香料胡椒的近亲。


蒟酱(蒌叶)(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