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唯一传世的墨迹,惊为天人的书法背后,藏着令人唏嘘的爱情

 庆友尊者 2020-03-17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京兆万年人。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诗歌的两座巅峰,很像李白和杜甫,李白比杜甫大11岁,杜牧比李商隐大10岁,其实按照惯例,应该叫'杜李',只不过大李杜在前,称之为小'李杜。'

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唯一传世的墨迹,惊为天人的书法背后,藏着令人唏嘘的爱情

杜牧不但诗歌一绝,书法也是妙绝,《张好好诗》卷是杜牧传世的唯一墨迹,行书,大和八年(834年)所书。此卷在麻笺上书写,高28.2厘米,宽162厘米,总46行,322字。

作为唐人书法经典墨迹珍品,其真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属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展出。由卷首、卷尾的宋至清人的题签、题践、印章可以看出,曾经历了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代项子京、张孝思,清代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后经张伯夠收藏,是传承有序的。

杜牧唯一传世的墨迹,惊为天人的书法背后,藏着令人唏嘘的爱情

这卷《张好好诗》,无不体现一个'奇'字,与其诗文风格相通。杜牧书法不是一味求奇,更不是无源之水。

杜牧用笔主要是以二王一脉为宗的,其'中实'的用笔,丰厚而古雅,同时又传承着六朝笔法。

书家的学识修养不同,气质类型不同,往往在线质上体现不同的风格特点。正如刘熙载在《书概》中所言:

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杜牧唯一传世的墨迹,惊为天人的书法背后,藏着令人唏嘘的爱情

《张好好诗》墨迹笔画粗细对比强烈,提按动作夸张,瞬间完成动作转换。杜牧控笔能力精湛,质重沉厚与轻灵飘逸在杜牧笔下同出,大珠小珠落玉盘,平添新奇。

在单字之内。用笔强弱起伏,或是由按到提,呈现先重后轻;或由提到按,呈现先轻后重。在有限空间、有限笔画之内,充分施展着沉厚与飘逸的对比。

杜牧不拘泥于偕法的严谨与否,而将方折与圆转笔法纯粹用于主观表现。不仅如此,他不满足于只是运用的程度,而是对此强调和夸张,将主观想法尽兴发挥。作为诗人的杜牧,想象力得到充分表现。

杜牧唯一传世的墨迹,惊为天人的书法背后,藏着令人唏嘘的爱情

《张好好诗》中少有完全的中锋,更少有完全的侧锋。处处可见的是让观者感觉到'似是而非'的笔法,这个似是而非',其实是一个中锋与侧锋不断转换的过程。

而就结构来说,其中非常规的结构方式占到多半。或收或放、或聚或散、或大或小、或正或奇,姿态各异,妙趣横生。这正是杜书最'奇'之所在,也是杜牧书法的最典型特征之一。

杜牧书法之'奇趣'往往并非单一手段,而是多种方式共同运用的结果。字中既有用笔的强弱轻重为表现形式的对比,也制造空间的对比,聚散的关系。虚实相生,妙趣无穷。

杜牧唯一传世的墨迹,惊为天人的书法背后,藏着令人唏嘘的爱情

而关于这首诗,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阳东门与歌伎张好好时隔多年后重新相遇,赠与她此首婉丽含蓄的长诗。

他在卷首处写下:'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门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参考资料:

《历代书法欣赏》

《书概》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

读者们,关于《张好好诗》,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