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贞革新:唐朝中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是咋回事?

 liuhuirong 2020-03-17

永贞革新:唐朝中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是咋回事?

“二王八司马事件”指的是唐顺宗在位期间,由王叔文、王伾等人所领导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二王八司马中的“二王”指王伓、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失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的形势日益严峻。藩镇之乱,此起彼伏,迄无宁日。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泾原兵士奉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主,大举造反,唐德宗被迫出奔奉天,转走梁州。直到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七月,才得以重返长安。此后,长安又屡遭藩镇围困,有如一座危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王八司马事件”的内容主要为:收夺宦官兵权,制裁藩镇跋扈,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弊政,免除民间欠税和各种杂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官等。

  安史之乱后,君主不信任朝臣,使宦官得以干政。肃宗时的李辅国,代宗时的程元振、鱼朝恩,皆以宦官执掌兵符,权力更大。德宗出奔奉天,因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回京后,以二人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军,遂成为制度。此后,宦官以军权在手,无所顾忌,干政益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也成为唐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在唐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集团掌权,以韦执谊为宰相,颁布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中央政令,革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进展较为顺利。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

为了统一事权,革除弊政,王叔文集团特别注意掌握财权和从宦官手中夺取兵权,乃以与刘禹锡有联系的宰相杜佑兼度支使及诸道盐铁转运使,王叔文为副使,韩晔、陈谏、刘禹锡、凌准判案,李谅为巡官,程异为扬子院留后。其中,西川节度使韦皋,妄图完全领有剑南三川,以扩大地盘的阴谋也未能得逞。王叔文乘势命宿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韩泰为其行军司马前去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又以与凌准有联系的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以便夺取宦官掌握的京西诸镇神策军兵权。但因遭到宦官集团的强烈抵制,夺兵权计画未能实现。

不久,唐顺宗中风,经过治疗后哑了,失去执政能力。而王叔文因为母亲死了,按例要告假回家守丧,王伾也突然患了中风,革新派失去了中坚力量。

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和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河东(今山西太原南)节度使严绶,串通起来反对王叔文集团,策动神策军将官拒绝范希朝接权,又暗中策划宫廷政变;宦官俱文珍等遂和外藩剑南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联合反对改革派。并乘机纷纷上表,胁迫顺宗禅位。

先于三月,迫使唐顺宗立李淳(后改名纯)为太子,顺宗久病失语后,又遭宦官与藩镇激烈反抗,八月被迫禅位,并改元“永贞”。第二年的正月,顺宗李诵便去世了。唐顺宗在位仅八个月。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因顺宗在位期间的年号为“永贞”,故又称这次政治革新运动为“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一百四十六天。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宦官得势以后,王叔文、王伾即遭贬逐。

王伓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司马。除“八司马”以外,陆质先已病死;李景俭守丧,吕温出使吐蕃未还,没有参加革新运动,未遭贬谪;在王叔文集团中,地位比较次要的李谅、李位,稍后也被赶出朝廷。

(本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