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城发现恐龙墓地,恐龙化石为何朝一个方向,专家解密:是这回事

 历史解密坊 2020-03-17

在我国的山东省,有一处著名的“龙城”,它以专门盛产恐龙化石著称。在古生物学家们的一次探查中,他们惊奇地发现,诸城遗迹中的恐龙化石,原来具有一定的方向规律。这个规律究竟是什么?专家又能否揭开其中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诸城是山东省的一座县级市,暂时由潍坊代为管理,相传该市是舜帝出生的故乡,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城市。作为山东半岛区域性中心城市,诸城曾获得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不过,真正令诸城闻名世界的,还是该地著名的“恐龙墓地”。

上世纪50年代初,生活在诸城西部的百姓们,找到了一条可以发财致富的道路,这便是去涓河边的山谷捡拾龙骨。据当地百姓称,龙骨可以入药,并且县城中的药铺都对其大肆收购,专门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由于这座山谷盛产龙骨,故此当地百姓都将其称为“龙骨涧”,至于此地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龙骨?没有任何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时间到了1964年,由于当时国家寻找石油的需要,山东省地质部石油局综合研究队来此地进行勘探,发掘其地下是否蕴藏石油资源。可有趣的是,虽然研究队并未在此发现石油资源,但是却意外地找到了许多大型的“龙骨”。出于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钻探队的队长决定将“龙骨”运回市内。

考古专家面对“龙骨”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些“龙骨”居然是大型恐龙鸭嘴龙的骨骼化石。这一惊天发现,立马引起了我国考古界的高度重视,随即,一场关于诸城恐龙骨骼化石的发掘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从2008年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联合诸城市考古人员组建了一只科考队,在诸城市龙骨涧之内,发掘出了一条长500米,深26米的恐龙化石长廊,共发现恐龙化石15000多块,总重量达到了30多吨,其所发现的恐龙种类包括大型鸭嘴龙,角龙,暴龙,甲龙,虚骨龙等至少十个恐龙属种。正因为如此,诸城恐龙化石群就成为了“恐龙墓地”,也是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化石储量最丰富的恐龙化石群,为人类研究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分布、迁移、灭绝等方面,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实物性资料。

2018年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暴露在地面上的恐龙化石,诸城市开展了一次境内化石群的全面普查工作。通过无人机在上空所拍摄的照片显示,研究专家们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诸城龙骨涧中裸露出来的龙骨化石,呈现出了自西向东的排列规律,而非杂乱无章的掺杂在一起。这种现象引起了专家们的好奇,他们称该现象为“龙拉松比赛”,意思是一场恐龙之间由西向东的奔跑比赛。

专家们的定义虽然有趣,但是其中的谜团依然难以被揭开。事情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呢?众所周知,恐龙的灭绝,源自于一场小行星对于地球的毁灭性撞击,那么恐龙化石的规律性分布,是否与这次灾难有关呢?专家们首先排除了这种原因,因为他们指出,虽然恐龙呈集体性由西向东奔逃态势,但是行星撞击地球的毁灭性伤害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恐龙根本没有任何反应的时间。

难道是恐龙想逃避天敌的追捕?专家们同样否定了这一想法,因为龙骨之中除了食草性恐龙外,还存在着肉食性恐龙的骨骼,如果是单纯性的追捕狩猎,肉食性恐龙大量受伤死亡的概率极低。在百般猜测之下,答案依然迷雾重重,甚至有些人还将其归于外星人以及恐龙集体自杀的原因上,但是这些猜测显然不靠谱。

直至后来,在地理学家考察了恐龙遗址处的泥土分布后,才给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地理学家通过勘测认定,龙骨涧高海拔地区与山谷内的泥土成分相同,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便是此地曾发生过灾难性的泥石流。专家们在顺藤摸瓜之下,并根据该证据,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在7000万年前,诸城地区生活着一群恐龙,它们安静的生活在这里,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可是突然有一天,天空开始突降暴雨,巨大的降水量引起了山峰土壤的松动,继而形成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大量泥水混合着石块自上而下汹涌而来,目标正是海拔较低的山谷,这一可怕现象的发生,令山谷中生活的恐龙们惊慌失措,它们亡命奔逃,想找到一处安全的避风港。可一切都是徒劳的,在大自然的巨大杀伤力量面前,恐龙们相继被埋没,成为了泥石流灾害的牺牲品。

在泥石流巨大力量的推动之下,恐龙的尸体也随之被冲走掩埋,而冲击的过程中,由于恐龙下半身重量大于上半身重量,致使其尸体纷纷呈现头东尾西的分布排列态势。自此之后,恐龙尸体便被大自然这个工程师埋于地下,最终经历了几千万年的岁月,成为了化石,才在人力的发掘之下重见天日。

这一观点的提出,受到了地理学界、考古界学、古生物研究学界的认可,等于揭开了一个埋葬于地下几千万年的大秘密,也驱散了所有人心中的重重迷雾。不得不说,考古果然是一把金钥匙,它带着我们打开了一座洞见远古时光的历史之门。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