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章 数落老天爷几句

 慧海舟人ibxqzs 2020-03-17

 

8.1  “天不变,道也不变”的换位思考

8.2  老天爷的脾气有一点古怪

8.3  令人困惑的踪迹

8.4  天生天杀——被现代科学忽视的一对矛盾

 

本章诗曰:

地球气候曾剧变,

学者研究有发现。

未识老天藏变脸,

误向后代传片面。

天也变,道亦变,

假作真,谁道歉。

休夸天生多美好,

天杀曾将世貌换。

 

 

8.1  “天不变,道也不变”的换位思考

 

中国人很早就明白“天不变,道也不变”的道理。这个道理用在社会上,就演化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经验之谈了。天子在封建社会里就是天的化身和代表,一朝天子有他依靠的一批大臣,有他的一套政策法规。这里的道就由自然规律变成指人事和政令了。皇帝没有换,人事和政令不会改变;皇帝换了,必然有人事上和政令上的变动;如果王朝更迭了,人事上和政令上的变动,当然会比同一王朝皇帝继位的变动更剧烈。

“天不变,道也不变”的道理,恢复用在自然界里会如何呢?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和星辰都有一定的相互位置,北极星指示着北极。如果从北天极观察,地球以逆时针方向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以逆时针方向进行公转。所以在地球上有一年四季的变化,有24小时的昼夜交替。大气以独特的大气环流方式运转,水体以固、液、气的方式存在并相互转化。动植物正常生长,候鸟按时迁飞等等。这是现在的“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状况。天不变则自然运转的规律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可是如果天发生了变化呢?那不用说,道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啦!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凡是死抱住不变观念的人,在时间的长河中迟早都是会被淘汰出局的。当哥白尼提出地球具有绕太阳公转的“日心说”时,曾经有人死抱着托勒密的“地心说”不放,顽固坚持旧观念,而极力反对新观念。历史最后淘汰了守旧者们的观念。

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观点时,许多证据来自他对古气候的研究。他注意到,各大陆上存在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如在极区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热带植物化石;而在赤道地区发现有古代的冰碛物。运用将今论古的原则,魏格纳把冰川活动的中心放在当时的旋转极附近,而把珊瑚礁和蒸发岩分布的地带放在赤道附近,用这种方法确定了各大陆当时的古纬度。基于对古纬度和现代纬度的比较,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漂移的结论。他以科学先驱的思维方式,发现了“道”这个自然规律在从前是变化的。

魏格纳认为,大陆漂移对现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陆上动物群和植物群的显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释。使魏格纳和以后的调查者们获得深刻印象的一些例子有:南美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类似蝾螈的骨骼构造的淡水爬行动物——中龙,它不可能游过大洋;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浅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很相似;南极洲三叠系中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陆上同样存在;二叠纪舌羊齿植物群(一个独特的植物组合)的种子蕨化石,见于南方的各个大陆和印度。古生物学的证据曾引起过人们众说纷纭的争论,如今这些争论都已是历史的记录了。

在科学上还存在一种所谓的“预言家”,他们能够在自己并非特别精通的学科中,大肆述说未来“天”的变化,其实绝大多数是在胡说八道,根本无法令人相信。盲目轻信的结果,除了受骗上当,没有别的任何收获。那么我们说说过去的“天”发生变化的情况,看一看“道”是否也真的会变。从《淮南子·天文训》里我们可以知道曾经发生过“天倾西北”的事情,虽然那种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录被学者们曲解成了“神话”,但从中可以发现曾经有过的天翻地复变化的印迹。要想恢复到前一种“天”的状态,地球自转轴的北极就应该向西北退回去一定的弧度。如果地球翻转就象现在古地磁极倒向那样,一下子就翻转了180度左右,当时地球上的古人就无法判断天倾何方了。所以,地球翻转运动每次都在90度左右范围内变动。

我们尝试着把地球自转轴向西北扳回去大约90度左右,也就是地球自转轴的北极与黄道面交角在20度左右,看看那种情况下,地球状态和古气候会有什么不同。在那种“天”之下,地球的两极极区尽管还是有半年时间的极昼和极夜之分,但由于极区在极昼时段,处于太阳的直接照射之下,巨厚的极地冰帽将不复存在,全部融化成了海水。当极区运转到极夜之时,寒冷也会降临,可是有先前加热了的岩石地表和海水的热量抵挡一阵,寒冷的程度和降温的速度应该不会太强烈。冰冻虽然也会发生,可是过不了多久,又会重新有阳光普照,所以巨厚的冰帽是形成不了的。由于两极冰帽的消融,全球海平面的静水位高程在中、低纬度区会上涨百米以上,自然会淹没原来的近海低地,扩大了地球表面的积水面积。正因为如此,全球的水汽蒸发量会大大增加,在不同纬度地区的日照会与现在大不相同。由于极区持续半年的长日照,必然出现尼罗河泛滥涨水持续100天,然后消退的奇异现象,那是北极极昼时期持续的起潮力的特有表现。可以肯定的是,大海中的洋流不是现在的方向和规模,大气的环流也与现代的大不相同,降雨量和降雨区域与现代也大不相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中国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现在的极度干旱少雨区域,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应该是绿草如茵的人类宜居状态。对于研究古代沉积物为主的沉积岩石学研究学者,在工作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中、低纬度区的四季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夏、秋、夏。而高纬度区域则会出现,一年四季冷暖气候大幅度变化的景象,冷如冰霜,热如赤道,而且会出现半年日照,半年黑夜的状态。海洋鹱那种每年都要在南北极之间来回迁飞的候鸟,极有可能就是在地球南北极近于平卧状态时期,养成了不得不每年进行长途迁飞的技能和遗传记忆。植物繁茂地生长,动物愉快地迁徙生活。就是那时候的人类,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发展出了高度的科学技术水平。人与人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和战争,而是相互交流、提倡互通有无的一个具有高度文明水平的人间乐园。亚特兰蒂斯很有可能是那种社会生活的代表。以上就是笔者给读者描述的,在过去的“天”之下,不同于现代“道”的一部分情况。这里的“道”是指的自然规律了。可是反观学术期刊上那些论述古气候变化的文章,没有哪一篇不是把从古代沉积物中获取的资料,结合现在的气候状态去论述、去推演、去得出结果。那种结果不是什么学术上的成就,而只能表明了著作者的糊涂!又一个“假传万卷书”的实例!

唉!搞不懂为什么我们的学者只会机械照搬他人的思维和成果,完全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人的后面爬行?为什么我们要接受地球自转轴根本不变的幽灵思维,要盲目地认为“天”在地质历史时期是永恒现状的机械思维呢?地球自转轴动一下就那么难吗?

 

8.2  老天爷的脾气有一点古怪

 

中国有一句古语:“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那是把天气变化当作老天爷对待人间的表情看待。蓝天白云,阳光明媚,那是老天爷的笑脸;云遮雾障,淫雨霏霏,那是老天爷不太高兴;狂风暴雨,雷鸣电闪,那是老天爷在发脾气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把由笑脸转为不高兴的表情叫做晴转阴;把破涕为笑的表情叫做雨转晴。虽然气象学家时刻关注着天气的变化,并定时发布天气预报;农民、渔民和牧民根据民谚观察着天气变化,可是老天爷还是自有一副古怪脾气,要不然怎么会说天有不测风云呢。

气候实际是天气与物候两个东西合成的,一虚一实自成太极之态。天气是自然界的冷暖变化和雨雪雹霜,物候是动植物和物质表现出来的一种征候。物候是古人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肉眼标志。例如春天到了,物候会表现为:冰河解冻、燕子来了、桃花开了、柳树绿了……。在没有发明温度计之前,冷暖不可能用具体的数字来标注,用物候是相当科学的。

近百年来的科学观测注意到,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近发表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里,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根据对100多份全球变化资料的系统分析,发现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30.6摄氏度。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因而全球变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还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探求全球变暖的起因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分析表明,虽然地球演化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变暖--变冷的气候波动,但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效应增长,可能是最近时期全球增温的主要因素。从这里的叙述可以看出,气象学家只是关注着防微杜渐的变化,而真正的气候剧烈变化的原因却根本没有人去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原来,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翻上来,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例如,厄尔尼诺现象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一次厄尔尼诺效应可以意外造成成百上千人丧生和上百亿美元的物质损失。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迄今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另有人则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

根据我国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减少。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的次年。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婴”的意思,而“拉尼娜”则是“圣女”的意思。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拉尼娜现象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消失,拉尼娜现象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最近地球上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气候异常,这大都与拉尼娜现象有关。以美国为例,一方面是阿拉斯加地区遭受严寒的袭击,另一方面是美国其余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部地区出现罕见的暖冬气候。拉尼娜现象使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北加州受到风暴、大雨和山雪的袭击,结果西部许多州总降雨量是本世纪以来最多的年份之一,而西南地区却又遭受干旱。从世界范围来看,拉尼娜现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风雨和洪灾,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起干旱,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酿成洪灾,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是异常的潮湿天气。看来“拉尼娜”这个“圣女”在故意搅乱世界气候。拉尼娜现象不可小视,它已发展成为50年来最严重的气候异常现象之一。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地区中、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它们共同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大气与海洋之间相互作用的自然产物。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现象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现象之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现象,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现象。

对于目前全球性气候变化状态,有些人完全忽视了自然界天然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机制,就大惊小怪地恐慌得不得了,加上媒体的炒作,一时间搞得乌烟瘴气的。自然界如果连一丁点变化都没有的话,那是僵化学者的僵化思维,一些笨学者还企图用自己的僵化思维去僵化大自然的现象。自然界的变化总是存在的,依照中华易学文化思维,物极必反!有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就有拉尼娜现象去调节、回归吗?

人们总是想摸清楚天气变化的规律,所以自古以来就积聚了不少农谚,试图或长或短的预报未来的天气情况。例如:早看东南、晚看西北;老云接驾,不阴就下;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回光反照,明天晒得鬼叫;山戴帽,雨要到;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瑞雪兆丰年……。外出旅游者积累一些这类谚语可以少吃苦头。也不要完全相信谚语,因为老天爷的脾气有一点古怪,由于局部地区的特殊性,还会有天有不测风云的意外情况。

 

8.3  令人困惑的踪迹

 

古气候学是专门研究地质时期气候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地质时期的气候状况,只能通过它的物质记录保存下来,不用说这些记录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不完整记录。古气候学就根据物质成分、沉积岩结构特点和生物化石,按特有的理论和一定的方法去判别和推测古老的地质时期的气候特点。

19世纪早期,古气候的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欧洲和北美。由于当时北美的前寒武纪晚期冰川沉积尚未发现,所以认为整个地质时期的气候都是温暖的,直到第三纪气候才开始变冷,到第四纪更新世出现冰川。把高纬度地区指示温暖气候的沉积和化石,认为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曾经达到极地附近的证据。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在南大陆发现晚古生代冰碛物以后,地质学家不再把冰川看作是更新世特有的古气候现象。对高纬度地区曾经存在温暖气候的事实产生了另一种解释,即地质时期古地理面貌与现在不同,各大陆及相对的极地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位移。这就是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之一。50年代以后古气候学在研究方法、测试技术、古气候成因研究及应用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把地球的热平衡理论、辐射分布、大气环流、洋流、气候带等理论应用到古气候的研究中。此外对影响古气候的地内、地外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氧同位素含量数值开始对古气温进行标定。

新仙女木期事件是末次冰期最重要的气候突变事件之一。欧洲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认识到新仙女木期的存在。后来北大西洋沿岸地区的许多孢粉资料证实,西欧及北美许多地方在1.11.0万年 (14年代)时气候发生突变。……近20年来南欧、北美东部、南阿尔卑斯山、太平洋和南极、北极格陵兰地区的孢粉、冰碛物、冰芯等,指示出新仙女木时期的气候剧变。在中国青藏高原湖区、内蒙古孔赉诺尔湖以及陕西沙漠/黄土过渡带高分辨率湖沼泥炭记录中,也都发现在1.11.0万年期间气候有明显的突变。这引起了学者们对该事件浓厚的兴趣,并认为这个事件可能是一个全球性气候事件。这是古气候学者们查到了记录,说不清起因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俄国科学家证实,最后的冰河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北极海都相当温暖。海洋学者沙克斯(Saks)、贝洛夫(Belov)、拉匹那(Lapina)等人从海洋学的角度考察研究这个时期的沉积物后,得到的结论是:距今32000年至18000年前,北极处于一个非常温暖的状态。这种完全不按照已有知识和现代科学思维出现的怪异状态,成为了使古气候学家感到茫然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北极持续的温暖状态?究竟是什么潜藏着的机制能够使全球性气候发生剧变?局限在渐变论思维中的学者们一直在迷茫中原地踏步、原地转圈。渐变论象紧箍咒一样束缚了学者们运用发散性思维去创新思考。

有的研究者通过南海北部陆坡ODP1144(北纬20°3,东经117°25, 水深2037)沉积柱状样的炭屑数量统计,结合有关花粉资料讨论了南海北部大陆及大陆架上,最近3个冰期旋回中天然火的历史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依据1144孔炭屑、花粉研究结果,可以将0225米的地层划分为8个带(C1C8),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18期相对应,其中C2-C4带为末次冰期,C6C8带分别为倒数第二次和第三次冰期。研究表明,1144孔深海沉积物冰期时(MIS2468)炭屑沉积率均很高,说明冰期时大陆和大陆架上天然火发生的强度很高,反映当时气候较为干旱。尽管MIS6期和8期细粒炭屑沉积率较高,表明大陆上天然火强度较大,当时气候较为干燥,但粗、中粒炭屑沉积率却相对较低,可能与MIS5期以前大陆架出露范围较小,导致中、粗粒炭屑的源区较小有关。间冰期时(MIS157)炭屑沉积率相对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大陆架被海水淹没,炭屑来源较少;另一方面,也说明天然火的强度有大幅度下降,气候由干旱转为湿润。尽管MIS3期细粒炭屑沉积率有所降低,但中粗粒炭屑沉积率与4期相当,表明当时大陆上天然火强度依然很大,气候较为干燥[3]。上面引用的是学者们发表在重点期刊上的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其思维过于简单,几乎近于小学孩子的思维。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成果看作是地球翻转的蛛丝马迹。如果把这些成果与地球翻转的观点相结合,那些莫名其妙的天然火,是否可以视作为大规模火山喷溢造成了森林燃烧,狂暴的旋风把炭屑带到全球广泛撒播的结果呢?那些一次又一次所谓“冰期”的碳屑,是否能够指示地球翻转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呢?用地球翻转的观点能够解释清楚许多疑难问题。该怎么评价它呢?

在南海大陆架的NS93-12-58钻孔柱样中,含有丰富的微型腹足类。对底栖腹足类和浮游腹足类(翼足类)的研究表明,1.4万年来南海南部陆架海平面经历了上升、短期下降、再次上升的过程。在柱段底部到200厘米,腹足类个体普遍较大,尤以尖锥螺属的filiola种特别发育,显示末次冰消期阶段主要为内陆架环境。氧同位素曲线在柱样200150厘米段持续变轻,腹足类复合分异度和简单分异度均呈高值,尖锥螺属的filiola种有规律地减少,都显示了全新世早期海平面上升的特征。尤其是这一时期翼足类特别发育,它的含量甚至超过底栖腹足类,表明早全新世曾出现过高海平面[4]。这是又一例查到了记录,说不清起因的典型。这个研究成果最主要的是:表明在1.4万年(笔者注:此年龄值与早全新世的年龄数值不相符)前大海的海平面水位是比较高的。虽然没有给出最高静水位的准确数字,但是把它与第七章的大洪水内容综合考虑,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大洪水在南美洲天然地留下了几百米高的水位记录;在中国以水淹大陆等众多的神话表现出淡淡的记忆;墨西哥湾的大量淡水涌入也是在同一时期。那么在最近一次地球翻转之前,大海的静态水位在中、低纬度地区高达几百米,还是得到了多方面资料的支持和证实。

上述那些古气候变化的资料线索,学者们看在眼里,却难明究理,成为了科学上未解或无解的问题。仔细想一想,既然存在着全球性的古气候变化现象,为什么不从全球性大变化方面去考虑问题的答案,非要在地球自转轴恒定不动的机械状态下去钻牛角尖呢?那些一时沉溺在传统科学的错谬漩涡里的聪明学者显得笨啊!真笨啊!

 

8.4  天生天杀——被现代科学忽视的一对矛盾

 

南怀瑾先生曾经评价《太公兵法》(《六韬》),《皇帝阴符经》,《反经》,《素书》为中国古代最叹为观止的四大奇书。《阴符经》在唐代以前,尚未闻名于世。自唐朝李筌注疏后,始流传于世。依据通常对它的解释: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即暗中符合天然规律的意思。并不是什么阴间的鬼符之类的荒唐东西。

《皇帝阴符经》“神仙抱一演道章”中记载: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笔者注:三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版中将“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一句归于第二章,从文章的行文和第一章的题目看,应该归于“神仙抱一演道章”更合适一些。本文取引述的分章方式。)此段文章中的“天发杀机,移星易宿(有的版本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已经有许多古人和今人进行过文字上的注释,那种从书本到书本的、就字面进行的泛泛解读,没有引入新的知识,也没有能够正确地说清楚原文之含义。笔者用最新发现的“地球翻转”现象,尝试解读其中蕴涵的奥妙。

前段文章叙述的内容,是从天到地再到人的灾难性变化。“天发杀机,移星易宿(有的版本为斗转星移)”,说的是天上星宿位置的移换,会出现天然的大灾难。斗转星移的现象,在晴朗的夜空中,从傍晚到深夜再到凌晨就可以观察到。它是天空自然运转的规律性现象,不能够导致什么大灾难。能够出现杀机的移星易宿现象,最直接的就是《淮南子·天文训》里记述的:“……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无独有偶的古籍资料还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这个天倾就是正宗的“移星易宿”现象了,是中华民族古人在地面观察到、并记录在册的灾难性现象。正是由于天倾,于是就出现“四极废”的大变化,伴随着的就是全球性大灾难。犹太人认为,“神改变了天上两个星座的位置而导致了大洪水”,应该是天翻地复现象在其他民族的古籍中被记录下来的证据。这个现象的最新的解释,应该是地球自转轴突发性快速翻转(简称为地球翻转)运动,是纯天然的。也是目前科学界没有注意到的一个学术“漏洞”和空白区域。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应该如何解读呢?现代对于是否有中国传说中的龙,科学界无法给出一个明白的说法(笔者注:据网上的消息,“有人在西藏拍到了龙”,有图片,不知道是否属实)。但是龙、蛇住在大海和深渊是传统的认识。如果住在大海和深渊里的龙、蛇,由于极大的变动落到了陆地上,它们失去了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从而失去了推波助澜的能力。这肯定是大地上发生了巨大的灾难性变动。笔者在第六章中列举的那些海象、海豹、鲸的尸骨与陆地生物的遗骸堆积在一起,不相当于“龙蛇起陆”吗?现在生活在淡水的贝加尔湖和的的喀喀湖中的海洋生物,它们也应该是“地发杀机,龙蛇起陆”的科学证据。只不过一个是死亡的堆积体,一个是鲜活的生命实例。这种现象的成因解释,笔者认为是缘于地球翻转运动,当然它是全球性的大灾难;另一些人的解释认为是局部的地震或者海啸运动,它导致的是局部的灾难。谁的解释更合乎实际呢?读者自己去进行比较和鉴别吧!

“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应该是指人间的战争可以导致王朝的改变。天子被废,庶民坐了天下,当然就是人间的天地反复了。对于战争来说,就是人发杀机嘛,它能够让繁荣化为萧条,令辉煌化为废墟。亿万荣华一霎化为灰烬,无限欢笑转眼变成凄凉。作为个人的阅历,对于这个现象理解和体会是最深刻的。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天人合发应该说的是天、地、人的杀机,一起联合发动,灾难肯定是极其巨大的。但是灾难毕竟不是万事万物的结束,而应该是给万事万物的后续变化,奠定了基础。“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是中国古人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演变的经典认识。作为道家的基本经典文献,体现了道家临危不惧,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自然和社会中出现困境的精神状态。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这句话在前人的注解中是没有解释清楚的。但是这句话是《皇帝阴符经》“神仙抱一演道章”的最基本的道理,是第一章的总结,也是全文的精髓,不应该放置在第二章里面去。人类和其他的动、植物,都生活在天地之间,应该是天然生长的。既然是天然生长、发展的,那么由自然界的灾难去杀灭和摧毁它们,只是一种自然运行的规律。你个人无论如何诅咒天、地,天生和天杀都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够更全面的去认识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也就是道之理)去进行自己的活动。

笔者以全新的知识和角度,诠释了《皇帝阴符经》的部分文字。是正确还是错误,当然由世人去评说。对于传统的古籍资料,作为后人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和读懂先人所记录的事实,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吸收人类的智慧成果,去解释和充实前人的经典认识,让人类的文化精髓永续发展。老是在故纸堆里去反复“炒冷饭”,必然让历史研究走上消亡的道路。

现代社会中对于天生现象有数不清的讴歌和颂扬,正是那一片高歌天生现象的灿烂光辉,严重掩盖了自然界同时还存在天杀现象的必然。如果笔者指责“天生天杀”是被现代科学忽视的一对矛盾,科学界有多少学者能够认可,敢于认可呢?无论是自然科学界,还是社会科学界,真正能够科学阐述全球性天杀现象的文章或者书籍有吗?笔者在本书中阐述的就是天杀造就的多种自然现象、以及导致天杀现象发生的机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全球性天杀现象的时刻、和未来的天杀对于本期文明的潜在危机。对于全球局部发生的天灾,不是不需要进行研究,毕竟那只是局部的天灾。而地球翻转运动现象本身就是事关全球文明安危的严重问题,科学界对此的迷茫和迟缓反应,有可能把自己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啊!提请全球科学界严重关注地球翻转运动现象,关注可能在未来出现的天杀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