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三年春,狄侵卫。夏四月,葬陈宣公。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秋九月,大雩。冬,公子友如齐。 【传】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事毕,不与王言。归,覆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夏,会于咸,(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六十里。杜注:“卫地。东郡濮阳县东南有咸城。” 《水经·瓠子河注》: 瓠子故渎 “又东径咸城南”。)淮夷病杞故,且谋王室也。 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齐仲孙湫致之。 ![]()
![]() 淮夷是淮河及其入海地区的部族的统称,《左传》里面的淮夷大致分为北、南两部分。僖十三年提到的淮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淮北之淮夷,后面在昭公时代的淮是以扬州为中心的淮南之淮夷。总之,淮夷就是中原地区东部的部族。淮夷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诗经》和《尚书》都有提及。早在西周初期,周王朝和淮夷屡有战争,后来逐渐为周王室所征服。当时,周王室的主要扩张方向是东南,因为有铜矿、农桑等重要资源。到僖十年,淮夷病杞,说明周王室衰微,所以东部地区的部族也开始象北狄一样,有了向中原地区扩张的行动。所有种种四邻不安的情势说明,周王室的影响力早已不在,也更加反衬出齐桓、管仲的霸业对中原诸国以及华夏文化的重要支撑地位。 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春秋秦国都。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南七里南古城。)及绛(春秋晋都,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里故城村。晋穆侯自曲沃迁都于此。)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 秦穆公出于掌控晋国的私心,扶持晋惠公上位。殊不知晋惠公是个白眼狼,对外过河拆桥,对内兔死狗烹。不仅当初贿赂土地的承诺烟消云散,而且开始了对秦穆公乃至整个秦国大耍流氓。晋国发生饥荒,秦国的大夫们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子桑的态度是可以救助晋,如果晋惠公再有负于秦,则可“携而讨焉”,而且晋惠公尽失民心,结果会“无终必败”,这也为后来的秦晋韩之战所验证。百里奚强调主流价值观,所谓“行道,有福”,近似于善有善报的意思。丕豹总想借刀杀人以抱杀父之仇,秦穆公没有采纳落井下石的主意。 在庄二十八年,鲁国发生了灾害,“臧孙辰告籴于齐”,臧文仲发挥了外交口才,为鲁国争取了齐国的支援。可见当时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尤其是邻国之间有相互支援的规则和礼节。秦国在诸位贤大夫的尝一下,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向晋国输送了粮食。 孔颖达解释了秦国向晋国输送粮食的水道,从雍沿渭水而东,到华阴县入黄河。从黄河逆流北上,到河东汾阴县入汾河,从汾河逆流东行而到晋国国都绛。一路以漕运为主,所以命名这次行动为泛舟之役。 【译文】 十三年春季,齐桓公派遣仲孙湫到成周聘问,同时要他说起王子带的事情。聘问完了,仲孙湫不和周襄王谈起王子带。回国,向齐桓公汇报说:“还不行。周襄王的怒气没有消除,恐怕要等十年了。不到十年周王是不会召他回去的。” 夏季,鲁僖公和齐桓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咸地会见,一则由于淮夷让杞国感到担心,同时也由于商量使周王朝安定。 秋季,为了戎人造成的祸难,诸侯派兵防守成周。齐国的仲孙湫也带领军队前去。 冬季,晋国再次发生饥荒,派人到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对子桑说:“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报答我们,君王还要求什么?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不报答我们,他们的老百姓必然离心;离心以后再去讨伐,他没有群众就必然失败。”秦穆公对百里说:“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总会在各国交替发生的。救援灾荒,周济邻国,这是正道。按正道办事会有福禄。” 邳郑的儿子豹在秦国,请求进攻晋国。秦穆公说:“厌恶他们的国君,百姓有什么罪?”秦国就这样把粟米运送到晋国,船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人们把这次运粮称为“泛舟之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