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让西欧诸国开始意识到火药的威力。当时火炮射出的炮弹速度可以达到600米每秒至800米每秒,这种速度是弓箭和抛石机无法比拟的。中世纪高大的城墙面对高速度的炮弹,几乎没有抵抗的余力,而且城墙越高,炮弹对城墙的破坏更大。因此西欧军事大国迅速引进了这种武器。
公元1494年,法国入侵意大利,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率领两万五千名士兵和40门火炮进入了意大利,结果在一年的时间里,法军所向披靡,在当年就攻下的罗马城,火炮攻城的模式迅速传到了各国,而失败的意大利人也开始了反思。
为了对抗炮弹的冲击力,意大利设计师们主动降低了城墙的高度,同时增加了城墙的厚度。城墙的内外两侧涂上一定厚度的泥土,以用来吸收炮弹的冲击力。另外一点是把剁墙的材料进行更换,用砖块制成剁墙,同时在剁墙上使用泥土和枯草的混合物进行覆盖,这样当剁墙被炮弹击中时就不会产生大量飞溅的碎片,守城人员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有人会产生疑问,如果城墙变低,不是更利于攻城人员的攀抓吗?这一点意大利的设计师们也想到了。设计师们在城墙前面增加了一道壕沟,这样就变相的增加了城墙的高度,而且这些壕沟深度可以达到8~10米,落入壕沟的士兵如果没有长梯的话,不仅会浪费兵力,而且在壕沟的士兵还会受到城墙上的攻击。如果这个城堡是临水的话,设计师们还会在壕沟中注一定深度的水,这样就更加加大了攻城的难度。
除了被动防御外,防守方还可以利用火炮主动攻击敌人,阻止他们靠近城墙。单门火炮是存在射击死角的,因为火炮发出的炮弹是呈平抛运动或者低弧度的抛物线运动,而城墙下方就是单门火炮无法触及的死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们把壕沟外的地面进行了重新改造,建成了一个由内向外逐渐降低的缓坡。当敌人攻城时,这个缓坡可以消耗对方一定的体力,而且当士兵冲到缓坡顶时,正好面对火炮的炮口,因此是越靠近城墙面对的火力缺是越强。
当然,一个城堡是不可能有一门火炮的,为了更大限度的压缩死角,在城堡的设计上更加考虑了整体性。设计师们把炮位突出城墙之外,突出的造型也使得火炮可以朝多个方向射击。经过数学家们的设计,城堡突出城墙外的火炮获得了更多的射击角度,同时也使得棱堡之间可以相互进行掩护。这样整体的设计,让新型的城堡没有了防护死角。
这种低城墙、深壕沟、防卫坡和棱角炮位的新要素防卫,构成了新型的防卫体系:棱堡防守。在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要塞逐渐扩散至欧洲各地,各国工程师们又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创新,使得这一防御体系更加完备和具有层次。在这之后似乎又回到了中世纪那样的围城战,堡垒的守军只要一小部分就可以凭借城堡抵挡住数万大军,但攻城与守城只是硬币的两面,两者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位置上,那些棱堡的设计者早就留下了攻城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