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文化核心的核心 《石门颂》局部 话说西汉初,丞相萧何倡修山河堰水利工程,在褒斜栈道的南端,开凿了一个石门隧道,这是世界上最早具备车辆通行条件的人工隧道。为了纪念开通,汉中郡守就下令刻了《汉中太守督军开通褒斜道碑》,刻在隧道内的石壁上。之后,过往的士官商贾、文人墨客,就不断跟着留下来题咏、记事的墨迹石刻,从而就发起了一场跨时代的雅集,由石门隧道扩展到南北的山崖,由汉延续到明清,总共留下了一百零四件石刻书法作品,其中石门隧道内壁是三十四件。 摩崖石刻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与岩画有关,其盛期在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 石门的摩崖石刻,我们把它比喻为雅集,这就是摩崖石刻的第一个重大雅集。可惜在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水就淹没了大量的刻石作品,只有十三件精品迁到了汉中博物馆,也就离开了它的山水环境。这十三件代表作品,最著名的有以下几个,一个是我们俗称为《大开通》的,汉中郡守刻的作品,也就是第一幅,属于早期的摩崖石刻,其书体显示了从篆到隶过渡时期的典型。 另外一个最著名的就是《石门颂》。《石门颂》被康有为称是神品,最高级别。还有一个“三颂”的三个作品,就包括《石门颂》为首,然后还有《西峡颂》、《《郙阁颂》》。那么《石门颂》被人称为是汉隶的极作,是最高的作品,就其风格来看,是沉着、劲道、舒展而又放纵,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理论家刘熙载曾经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我们从《石门颂》中间就能感觉到这种汉碑气厚的风韵。那么《石门颂》还有一种汉简之风。细看,它把隶书、汉简的那种味道,尤其是那种灵动的味道,表现的淋漓尽致。 《石门颂》局部 另外还有一个《石门铭》。很多书家经常把《石门颂》和《石门铭》合成“二石”。《石门铭》是后来的北魏作品,也被人称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品。此外还有四幅汉隶大字,分别是“石门”两个字、“玉盆”两个字,“石虎”两个字,“衮雪”两个字,最后一个“衮雪”署名为魏王,一般都认为是曹操的作品。 《石门十三品》曹操书法 《石门十三品》经常也被称为是《汉魏十三品》,是篆走向隶,再走向楷的过渡时期的真迹,所以非常有典型性。 再说到汉中这个地方,很特别。在秦末的战争中间,刘邦被项羽分为汉王。刘邦就以汉中为根据地,初定三秦,歼灭项羽,就以“汉”为名建立了汉朝。其后才有了我们汉人、汉民族、汉文化,甚至我们的书体文字称为汉字,都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石门十三品》堪称是汉字书法的代表,所以充分体现了我们汉文化的风范。每一年日本的书道,成群结伙的来到汉中瞻仰,而且给汉中留下了一个赠言,就刻在汉中的博物馆。赠言是“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可见他们对这个地方崇拜。有诗云:“长恨营营忘本真,雅集可以洗心尘”。当年的商旅迁客到石门雅集,想必一下子就洗去了心尘,今天我们也应该到古人雅集的遗迹前洗去我们的心尘。 好,今天的段子就讲到这。听段子,学书法,我们下次接着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