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修提升人的三种能力

 星河激流 2020-03-17

        修止修观的禅修,不是宗教行为,不必以常见的宗教目的为目的,不必有宗教色彩——它是一种对生命状态进行积极调理的方法。

       禅修对生命状态的调理,其方向与核心内容是:通过各种方法无限提升心念的专注力,以'无常无我'等相关理路的引导下,努力达成宇宙理体与自身觉知的彻底统一,最终实现立足于条件又超越各种条件的绝对自由。

        止观之'止',努力达到'心一境性',也就是通过各种努力,达到感觉上的心念瀑流(意识流)的内容相对稳定。
       各种努力的方法内容,主要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种单一的内容或过程上,专注于其中,或者稳定持续地监控内容或过程。
       持续专注到了一定的火候,或者专注的力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有心念感受上的质的转化。

      '止'所带来的质的转化,或顿或渐,或者一次转化即达到彻底的境界;或者一层一层地,境界逐渐深入。
       持续修止,中途不起执着,终究会有一切清清楚楚的状态出现,包括人的身体运作与心念的幻化。

        止观之'观',以'万事万物都是各种条件组合而在意识中的显现,并没有任何坚固的恒常的存在自体'的观点作为最根本的依据,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条件,设定某种内容、景象或者行为过程作为观察对象,在'止'的力量作用下持续地观察。

       '观'的成就在于:稳定观察到相应的火候,就会出现质上的飞跃。
       其中,第一步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对象之间的对立消失,主体与客体的隔阂消融,相应地,也就是主体与客体都消融,此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观察'的行为关联也一同消失。
       第二步,主体、客体、主客体之间的关联等三者消失的状态,也就是类似于'虚无'的状态,该状态进而也消逝;随之而来,万事万物以及构成万事万物的条件、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以及驱动或支撑着万事万物运行的力量,都清晰显露。同时,也是'不存在什么在显露',只是因人说话才有这么样的说词。

      这样的止观禅修,有'止'才能成极致的'观',有'观'才能成就到位的'止'。
        观,必须是以'万事万物都是各种条件组合而在意识中的显现,并没有任何坚固的恒常的存在自体'的观点作为最根本的依据,才是这种'止观'的'观'。
       止,各种能够达到'心一境性'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只是各人的适用情况各不相同。

         止观禅修对人的助益,在过程中即有发挥。过程中即有受用。
        如同登山不必等到登上峰顶才有意义,禅修不必等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才能有所受益——过程中,即有步移景换的精彩。

       过程中,止观禅修即可显著地提升禅修者的三种个人能力:洞察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直接地拔高生命的高度。

        洞察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觉知能力是否敏锐、稳定与周全。
       如果心念刻度很粗大,那么,细致的信息就无法捕捉到,敏锐无从谈起。
       如果情绪很容易波动,那么,即便敏锐的觉知也会被情绪所干扰,就无法稳定地保持觉知。
        如果认知惯性比较强大,那么,很容易滑入习惯的轨道,而无法周全而全面地接收新出现的所有各种信息。

        止观禅修,通过打磨心念刻度、化散情绪、消融惯性(偏执),提升着觉知能力的敏锐、稳定与周全。

         适应能力的大小,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精准洞察、迅速比对、及时调整。
        如果不能洞察新环境或新事物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变化,不能洞察需要完成一个适应的动作,那么,对各种新环境或新事物的适应就无从谈起。
         如果不能迅速比对先前已有的状态与需要被适应的新环境或新事物之间的异同,那么,就无法判断哪些需要调整,哪些不需要调整,无法顺畅开展对新环境或新事物的适应。
       如果已有的状态凝固僵化,不能够及时地调整现有状态,那么,即便是洞察到适应的需要,也完成了内容比对,但是,因为无法及时调整先前已有的状态,也是无法成功地适应新的环境或新的事物。

        止观禅修,提升了洞察能力,并通过洞察能力的提升也是的能够迅速完成各种比对。
        同时,禅修通过消融惯性(偏执),无限增进了各方面的可塑性与灵动性,使得对已有状态的调整能够顺利地进行。

         学习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能否全然接纳、精准吸收、快速消化。
       如果接纳成困难,初始即已基于情绪上的好恶而充满拣择,那么,就听不进去、看不同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可能全然地接收到所需要的信息。
       如果吸收有障碍,过程中先有固有的成见与偏见在抗拒需要学习的新内容的进入,那么,就无法将已经接纳的内容加以必要的选择吸收,反而可能成了'舍本逐末'的吸纳。
        如果消化很迟钝,心思涣散,习气浓厚,那么,即便已经是经由选择而加以吸收的内容也很难快速转化为自身心可调度的新的力量。

       止观禅修,通过培养定力、消融主客体的对立,能够实现人的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首先,增强了人对情绪的平抑能力,避免了情绪好恶对学习的干扰。
       其次,禅修通过消融主体与客体的隔阂,甚至于消融主体与客体的坚固存在感,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完全向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敞开,甚至于完全融为一体,不仅保障了接纳,也为快速消化铺平了通道。
       当禅修到与'触目皆真'的相应程度,在学习上,'举一反三'是小事,甚至可以举一而知百知千知万。

       洞察以适应,适应以学习;学习以洞察,洞察以适应;适应以学习,学习以洞察。
       这些,正是生命全程中处处都需要也处处都是的内容。
      试看看,身心的涵养、学习与工作、社会关系的处理,等等,哪个方面缺得了由'洞察、适应、学习'三者构成的互相增上的循环过程?

        洞察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这三种能力的提升,正是立竿见影的生命品质全面提升的方法。
         止观禅修,恰好为此而在。
        止观禅修方法的出现,是为了实现生命的绝对快乐,即不依赖任何条件的快乐,实现彻底没有烦恼的智慧状态。

       对止观禅修的方法的践行,不需要拘泥于其常见的传播载体(宗教佛教)所带来的固定成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地修止修观,即可在过程中不断提升定力,不断地拓展视野,不断地消除惯性习气,而使生命焕发出如同婴童时期的生命力,甚至超过婴童的天真状态而达到智慧的境界。
       当然,止观禅修能够全面提升人的洞察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非宗教目的也不必有宗教色彩的止观禅修,是以推荐!

(2020年3月17日清晨,如是禅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