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世印治疗湿疹经验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03-17

第 1392 期

作者 / 王雪梅 周世印 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许红

周世印为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1975年毕业于全国首届中医研究生班,全国第三、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余年,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学验俱丰,临床善用古方,熔古今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用药特点,擅长治疗疑难杂病及消化系统和儿科疾病。

湿疹是临床常见的有一定过敏性质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具有多因性、迁延性、难治性、炎症性、瘙痒性,皮疹呈多形性、对称性的特征,其病情易反复、缠绵难愈,是一种病因复杂、诊断治疗棘手的疾病。现代医学多给予糖皮质激素外用药物治疗,虽然效果明显但易反复,临床治愈率较低。周世印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尚无湿疹一词,湿疹的记载大多分散于“疮”、“癣”、“风”等病名中,本病属于中医学“浸淫疮”、“湿疮”、“奶癣”、“绣球风”、“旋耳风”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以“湿”为主要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金匮要略》首先提出“浸淫疮”的病名,“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本病“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概括湿疹的病因病机是以湿为本、风湿热邪夹杂的发病机制,始由外感风湿热之邪,郁于腠理而发病;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湿热内蕴而发本病;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病情反复迁延日久则耗伤精血,致气血两虚,湿邪留注,肌肤失养。

周世印认为,由于患者体质的特殊性,与湿有较强的亲和性,其湿邪贯穿疾病的始终,临床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之分,三者随湿邪的发展、演变、消退而互动。

2 辨治经验

2.1 湿从毒化,毒热相炽

湿疹初起,风湿相搏,郁蒸化热,湿热氤氲,其性黏滞,阻遏气机,使之不得发越,毒从内生,湿毒挟热,搏结于肌肤腠理,散发于外。临床常见皮肤局限性潮红或暗红、肥厚,表面有结痂,其疹点细小,坚硬为粟,膜白根红,瘙痒异常,抓破则有黄色水液,浸淫蔓延,痒极则皮肤发红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败毒泻火、化湿养血。药用金银花、连翘、黄柏、大黄、萆薢、槐花、苦参、丹皮、地肤子、白癣皮、生地、白芍、当归、胡麻仁、生甘草,其瘙痒难忍加抗敏灵(僵蚕、蝉蜕、五倍子、防风)以祛风止痒;若渗液多者加薏苡仁、土茯苓、滑石以渗湿清利。

2.2 脾虚湿盛,困遏中阳

情志内伤或饮食失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实四肢”,脾运失职,湿浊内生,其性黏滞,痼结难解,湿遏热伏,不得发越于外。皮肤湿疹以四肢为多,散发全身,逐渐呈片状增多,瘙痒,搔破流黄水,无发热,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日久蔓延扩大成疮。毛发干枯,容易折断,皮肤有轻微红肿,皮疹、脓疮或结痂,稍有疼痛,病程缠绵,常伴有疲倦、纳差等。风能胜湿,在治疗中常配伍祛风药,风燥药辛温气轻,其性偏燥,能鼓舞升发脾阳,脾阳健运,湿困乃解。《脾胃论》云:“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防风、荆芥、羌活、僵蚕、浮萍等皆性微温、气芳香走窜力强,既能醒脾助运,行气发散,宣散湿浊,防止湿邪凝聚,又能祛痰湿于流散之地。同时祛风药气轻味薄,升散宣泄,透发湿邪,又入肝经,助肝胆之用,开发郁结,疏畅气机,气畅者湿无滞留之地。治宜健脾利湿、升阳祛风,药用苍术、生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生黄芪、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金银花、大腹皮、防风、浮萍等。

若皮损、苔藓样变明显者加穿山甲,配赤芍、红花,风药辛散易伤阴津,年老阴津损伤者应配以当归、生地、蒸首乌等,祛风药升阳常配黄芪、太子参等。

2.3 气血两虚,湿邪留注

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湿疹日久,精血已损,正不胜邪,湿邪内留,阻滞气机,困遏清阳,耗伤精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症见皮肤干燥、肥厚、角化皲裂、瘙痒难眠,纳差、口干、身困乏力、易疲劳,治宜益气养血、渗利湿热。药用生地、当归、杭芍、玄参、金银花、苍术、苦参、黄柏、地丁、土茯苓、生薏苡仁、皂刺、滑石、防风、浮萍等。若湿阻难消加六君子汤益气健脾,行“气化则湿亦化也”;病程长久,应加化瘀药桃仁、丹参、莪术能开气血之闭,有利湿毒化解,又能活血止痒,取“血行风自灭”之意,更能改善肌肤通透性,恢复脉络皮肤功能。

湿疹外用药物的选择一般以保护性治疗为原则,以无皮损为前提,避免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药选:防风20 g,土茯苓20 g,苦参20 g,黄柏10 g,大黄6 g,地肤子20 g,僵蚕10 g,艾叶15 g,芒硝6 g,冰片3 g,苍术15 g,制马钱子4 g。

3 典型验案

陈某,男,69岁,2010年2月3日就诊。自述双下肢肿胀、皮疹反复发作10余年,再发1月。症见双下肢红肿,散在皮疹,以胫部、双足、踝部为主,疼痛且瘙痒,皮疹呈多形性、糜烂、渗出,双足皮肤发暗、局部呈暗紫色、皮温高,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滑,诊断急性湿疹。周世印认为此患为湿从毒化,毒热相炽,治宜活血解毒、渗湿清利。处方:黄芪20 g,金银花30 g,当归20 g,赤芍30 g,黄柏15 g,紫花地丁15 g,穿山甲20 g,玄参20 g,苦参30 g,土茯苓30 g,天花粉20 g,皂刺15 g,滑石30 g,甘草12 g,7付水煎服。二诊:双下肢红肿,皮疹较前好转,双足糜烂、渗出明显好转,不伴瘙痒,左下肢仍有红肿且疼痛、皮温稍高,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滑。继上方加川牛膝15 g、防己30 g、苏木20 g、桃仁15 g、赤小豆30 g,7付水煎服。三诊:双下肢无肿胀,皮肤发红,双足无糜烂、渗出,不伴瘙痒、疼痛,已结痂,皮温不高,再服上方10付诸症消失。

方某,女,75岁,2010年12月7日就诊。自述皮疹反复发作3年,加重1月。症见全身皮肤散在皮疹且瘙痒,右下肢近脚踝处可见大小约15 cm× 7 cm皮损,呈苔藓样变,周围散在小丘疹,伴渗出,旁可见一大小约2 cm×3 cm皮损,左侧胸前、双上肢、下肢均可见散在红色小丘疹,伴少量渗出、鳞屑,口干、身困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周世印认为,患者年高体弱,湿疹日久,为气血两虚、湿邪留注,治宜益气养血、渗利湿热。处方:当归15 g,白芍20 g,生地20 g,胡麻仁15 g,苦参15 g,萆薢20 g,茯苓皮20 g,地肤子20 g,白癣皮20 g,槐花15 g,黄柏15 g,全虫9 g,丹皮15 g,连翘20 g,僵蚕10 g,7付水煎服。二诊:全身皮肤瘙痒好转,右下肢大面积皮疹渗出不明显,同上方去僵蚕加金银花20 g、桔梗12 g、大黄6 g,7付水煎服。并加外洗剂:防风20 g,土茯苓30 g,苦参30 g,黄柏20 g,生地20 g,大黄15 g,制马钱子6 g,地肤子20 g,僵蚕15 g,蝉蜕10 g,五倍子15 g,丹皮20 g,艾叶20 g,芒硝12 g(另包),冰片2 g。三诊:右下肢皮疹较前明显好转,瘙痒明显减轻,再拟上方加防风15 g、紫草20 g,15付而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