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把这个世界拱手让给你所鄙视的人” @ONE.: 过去一年,读的最多的就是黑塞,最喜欢的也是黑塞。从《悉达多》《荒原狼》还有《德米安》中一次次的去寻找一个属于我自己的20多岁。苛求也渴求自己能够去更好的学校读研,也当然难免失望难逃自卑,却也无数次回想起《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中辛克莱那句:
@博尔赫君: “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考研失败,被调剂…结果刚出的那段时间真的很伤心,努力了那么长时间换来这么一个结果。为了走出阴影,一头扎进书堆,所幸读到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Saxon-丁易之: 曾经的我一直不出众,学习成绩上了高中以后就不是很好,高考平平上了不好的学校,在至暗时刻选择了去从军,结果仍然至暗。从行伍里走出来后开始反思,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地阅读。 读尼采《偶像的黄昏》中有说到:“那些杀不死你的必将使你更强大。”读安·兰德“你不必把这个世界拱手让给你所鄙视的人”,到了后来读萨特,读波伏娃,读阿伦特以及现在读更多的书,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也是值得的。希望未来的自己仍然能在读书中有所思考,不要止步于眼前的自以为是与沾沾自喜,学着用同理心看待世界,不必由己及人。 @林荆轲: 上了大学以后就经常处在一种莫名焦虑的状态,总以为自己尽力做好了应该要做的事,但回头去看的时候却发现满是遗憾和不足,仿佛在每一个大大小小的选择面前都犯了错误。惊心胆战地挥霍时间,吝啬地评判着长长短短的书单,就像是他人隔靴搔痒的人生经验。后来读到张贤亮的《绿化树》,读到小说里那个被饥饿和欲望所困扰着的章永璘:
《好兆头》 @朽索: 阅读,这个字眼从小便伴随着我们,而那时候的我们缺乏共情能力,似乎阅读只是任务,是他人的生活。身为一名将要毕业的大学生,顶着即将步入社会将面临的巨大心理落差,我似乎有种面对虚无的恐惧,这不是实在在的恐惧。就如同我们的曾经的世界非黑即白,我们却很难定义自己的好坏。 总是听80年代是文艺青年最后也是最好的时代,如今被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侵蚀的社会,我们,是否真的能通过阅读收获些什么。(当然,这个问题也有些功利主义。)但我们总需要一个意义去活着。我寻找到许多阅读的意义,却忽视了最初的思考。路内老师的《雾行者》中的海燕安慰小川的一句话,也安慰了我对虚无的恐惧。“为什么来西藏,只是觉得,活着多好,就想这样跑来跑去。”
@荧光闪烁: “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 可你依然要去做” @·.·: 海因茨·科纳在《约翰尼斯》中写道:“每个人在其内心深处都会有这种希望:离开沼泽,生活在阳光之下。然而,对阳光、对自由,以及对自由的恐惧,使得我们坚守在自己习以为常的环境中。这个环境使得我们觉得,恶臭熏天、死气沉沉、暗无天日和颓废堕落都是可以接受的。同时,每个人都在一天天地往沼泽里下沉。在沼泽中度过的每一天,都会使我们更难离开沼泽地。 是的,每个人都在忙着如何更好地消除恶臭,如何更好地忍耐黏稠肮脏的泥浆,如何以最舒服的方式度过这段逐渐下沉的时间。然而,每一个知道答案的人,都能够自己承担起责任,并寻找到通往阳光的最佳道路。” @宸文: 她的名字叫什么?金智英(《82年生的金智英》),亦或是里沙子(《坡道上的家》)?身为一名女性,在很多个时刻,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她们。作为近一段时期最能打动我的两本文学作品,我相信已经阅读过的读者们不会陌生那些发生在当下社会中以女性独有视角所揭示出的种种话题,巧合的是这两部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同名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和共鸣,这样的影响背后所产生的是对当前女性问题淋漓尽致、深刻入理的揭示。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不难发现,当涉及婚前和婚后大量生活细节的堆叠下,发生在金智英和里沙子这两个女性主人公的经历或多或少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就好像她们“一时间”脱离于小说文本之外,真实的如同我们身边的某个鲜活人物一般。我们常常慨叹当下社会的压力较之以往都艰巨了很多,特别是作为女性的成长也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阶段,她们所承受、所面对的种种,是旁人很难去体会到的,即便是最亲的身边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理解,在共同的大环境面前,不同女性有着不同的选择方式,她们有的不屈于种种不公,往往挺身而出、做出反抗,有的试图淡化稀释这些问题,在妥协和放弃中求生,不管是怎么一种选择,带给女性的永远都是利弊不相符的结局,仿佛这是社会演化至今无法回避的问题,也足够许多人,甚至更直白的说,是男性们需要认真正视的问题。 《坡道上的家》 对于婚姻和家庭来讲,女性不应成为重压下的承受者,更不应该孤独的承担着所有的负面内容,我们需要的是改变这种问题和现状,才能真正把共识和理解化为动力,化为“至暗时刻”、“伤心时刻”的那许多束希望之光。 @(・・;): @张燕: “我现在坐在西苑旧军营一座灰楼房墙下,面前二丈是一个球场,中有玩球的约三十人,正大声呼喊,加油鼓掌。天已接近黄昏,天云如焚如烧,十分美观。我如同浮在这种笑语呼声中,一如三十年前在军营中光景。生命封锁在躯壳里,一切隔离着,生命的火在沉默里燃烧,慢慢熄灭。搁下笔来快有二年了,在手中已完全失去意义。国家新生,个人如此萎悴,很离奇。”(沈从文,1950年,来自《沈从文的后半生》) 一九五〇年,沈从文与香港来的表侄黄永玉在家门前 这个即便用最简单的文字也能表达出最意犹未尽的通灵含蓄之美的透明清脆的人,后来无比坚韧地抵制各种屈辱和困难,在那么翻腾变幻的岁月里清冽不改。总觉得这个灵魂特别可理解。脆弱的时候也不可怕,不折不从,亦慈亦让,历练可新生。 @moon: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律师阿蒂克斯对他孩子说的这段话: “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持猎枪就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杜博斯太太赢了,那她那仅仅九十八磅重的身躯。按照她的观点,她死的无怨无悔,不欠任何人,也不依赖任何东西。她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陆不沉: @21CN智慧小毛驴: 我相信很多人从小都有过英雄梦,觉得自己一出生就必然是带着不凡的使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才逐渐发现,柴米油盐、赚钱养家的日子填满了我们的整个生活,早已忘记了儿时那个拯救世界的想法。但是有一个人却一直坚持着理想,那就是堂吉诃德。 “我们没有义务因为世界变得荒谬, 也随之变得荒诞” @张曼婷Mandy: 俩月前,理想国推荐路内的《雾行者》,我昨日看完。时间跨度很长,人物都是小人物,挣扎着过了一生。如今,我刚到北京参加工作未满一年,虽然与书中人物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竟也神奇得能与之共情。北京真好,北京真难;日子真苦,日子也甜。 当我看到“我们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觉得自己是另一种人,但事实比较可悲,没有人觉得我们不属于这里,没有人觉得我们应该属于哪里,就连我们注定要去的地方也没有和我们达成任何共识啊。”这是一本充满绝望又充满希望的书,会让人泪流满面。我想妥协了,却仍想做一番挣扎。 电影《嚎叫》 @许莉莉: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米沃什的礼物,平和的治愈伤心 @漂浮飞鱼: 毛姆的《刀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加缪的《鼠疫》。这三本书把我从“丧只是我的保护色”拉了出来,开始逐步走向理想主义,是大学期间我读到的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三本书。我读到这几本书的时候真的获得了满心的喜悦和力量,消沉的时候拿来读一读就会有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F: @看我眼睛会放光: @我: 我们觉得我们没有义务因为世界变得荒谬,我们也要随之变得荒诞。——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我们的父辈》 《勇敢的人死于伤心》 云也退 著 |
|
来自: hercules028 > 《一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