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遗产之巴西篇(22个)

 乐乐龙饲养员 2020-03-17

Brazil

1欧鲁普雷图历史名镇 (1980)

2奥林达历史中心 (1982)

3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以及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 (1983, 1984)

4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 (1985)

5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 (1985)

6伊瓜苏国家公园 (1986)

7巴西利亚 (1987)

8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 (1991)

9圣路易斯历史中心 (1997)

10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 (1999)

11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 (1999)

12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 (1999)

13潘塔奈尔保护区 (2000)

14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 (2000, 2003)

15戈亚斯城历史中心 (2001)

16塞拉多保护区: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和艾玛斯国家公园 (2001)

17巴西大西洋群岛: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和罗卡斯岛保护区 (2001)

18圣克里斯托旺的圣弗朗西斯科广场 (2010)

19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克景观(2012)

20潘普利亚现代建筑(2016)

21瓦隆古码头考古遗址(2017)

22帕拉蒂和格兰德岛-文化与生物多样性 (2019)


1   巴西欧鲁普雷图历史名镇 (1980)

Historic Town of Ouro Preto

欧鲁普雷图历史名镇,位于巴西东南部的米纳斯吉拉斯州,是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著名的矿业城市。欧鲁普雷图(意思是黑色黄金)古镇建于17世纪末期,是18世纪淘金热和巴西黄金时代的焦点。到了19世纪,当地金矿资源日渐枯竭,这里的影响日渐减小,但当地众多的教堂、桥梁和喷泉仍然向人们展示着这里过往的繁荣和巴洛克风格雕刻家亚历昂德里诺(Aleijadinho)的非凡才华。

欧鲁普雷图古镇的街巷狭窄而幽深,街道蜿蜒起伏。路面用卵石铺砌。房屋大部分是白色的平房或两层楼。许多建筑、绘画、雕刻,都保持着殖民地时期的风格。欧鲁普雷图现在有设计精巧、装饰豪华的13座大教堂、5个大博物馆和9座小教堂。其中豪华的巴罗克建筑和众多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巴罗克艺术,使这里成为巴西巴罗克建筑和艺术的宝库。以雕刻家和建筑家安东尼·弗朗西斯科主持设计施工的教堂最为著名和有艺术价值。如蓬热苏斯教堂内的先知群像,蒙特·卡尔梅罗教堂的滑石雕刻、阿西斯圣方济各教堂的正立面等。还有一座知名的教堂即皮拉尔教堂,它用了4000千克黄金装饰大殿,十分豪华。为此,欧鲁普雷图被巴西政府列为“国家财产”。欧鲁普雷图的城市形态属于自然生成,不规则的风格是城市多丘陵的地理形态的结果。其细长的城市主体由围绕在市中心的正方形周围的更加密集、错综复杂的街道构成,交通主动脉与第二大街交汇于市中心区。相似的建筑群由红色的瓷砖房顶和粉刷的白色墙壁的一层和两层住房组成;他们的木结构单元和装饰是彩绘的明亮颜色。更多纪念性建筑包括装饰过的砖石结构教堂是受晚巴洛克风格(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影响,还有大量的城市建筑由泥砖建成。小礼拜堂与交错的路口,桥梁与花园组成了城市整体。

十七世纪末,欧鲁普雷图是巴西历史上淘金热的发源地,它是米纳丝杰累斯(Minas Gerais)的富有的采矿地区的中心,是采矿和文化中心。“黑金”之称来源颇为有趣,因这里的金矿中含有金属元素钯,钯有吸收气体的特性,使黄金的表面呈现出黑色的光泽,因此欧鲁普雷图又被称为“黑金之城”。十七世纪末,在淘金热的第一次热潮之后,欧鲁普雷图地区(石油)是1698年的采矿开发运动的一个站点。在1712年,分散的营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威拉里卡(现在的欧鲁普雷图地区)。在作为圣保罗和米纳斯吉拉斯地区政府的一部分之后,米纳斯吉拉斯政府于1720年独立。威拉里卡成为其首府,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了1897年。尽管黄金开下采热潮的全盛时期在1730年左右,但欧鲁普雷图直到1740年才开始成为一个城市。在十八世纪的后半叶里,城市度过了它的全盛时期,新建了大量的建筑。阿西斯·圣佛郎西斯科(So Francisco de Assis)教堂——著名的巴西艺术家阿累加底农(Aleijadihno)的作品也在这个时期兴建。欧鲁普雷图在那个时代迅速成为学术与艺术活动的中心,到十八世纪末,独立运动迅速扩展,最终导致了巴西的独立。所以说欧鲁普雷图还是巴西独立运动的摇篮,是巴西文化的一座丰碑。


2   巴西奥林达历史中心 (1982)

Historic Centre of the Town of Olinda

奥林达历史中心是巴西古城中幸存有几座南美最杰出的殖民期建筑。这座历史名城是16世纪葡萄牙人建立的,城中的楼群、花园、20座巴洛克教堂、女修道院和为数众多的“帕索斯”(小教堂)之间布局和谐,相得益彰,赋予了奥林达城独特的魅力。

巴西东北部城市奥林达曾显赫一时。该城的奠基者葡萄牙人在第一次看到这块地方时就曾惊叹:"OhLinda(奥,美丽的地方),一块多好的城址!"奥林达由此而得名。在16世纪征服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者眼里,这儿曾是非常迷人的地方。奥林达于1537年奠基后,不久便成为吸引富有的种植园奴隶主的磁石,他们在半山坡上修建了华丽的住宅,以躲避内陆平原上令人窒息的酷暑炎热。这里建起了教堂和修道院。繁荣的甘蔗贸易和奴隶买卖所必不可少的商业设施也已初具规模。

1612年,巴西已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蔗糖出口国,仅在奥林达就拥有100多家制糖厂,两倍于首都萨尔瓦多的同类工厂。起初,新来的殖民者是想使奥林达现代化,让它变成一个堪与累西腓媲美的港口。但遭到了人们的反抗,于是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为了报复,他们于1631年在奥林达发动了大屠杀,并燃起一把大火,于是,16世纪建造的大量住宅、教堂和修道院等殖民期建筑奇葩统统葬身火海。1654年,葡萄牙人再次统治巴西,此时正是累西腓作为一个贸易中心和一个大都市蓬勃发展的时期。奥林达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也因此而受到鼓舞,开始重建他们的城市。他们竞相攀比,看谁修建的住宅更豪华,以致后来都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住在奥林达·赛过寝王宫。"不过,累西腓的商业巨头与奥林达的甘蔗大王之间的竞争引发了1710-1711年的内战,而且以累西腓的胜利而告终。这次政治上的打击发生在奥林达的大部分建筑遗产业已建成的时刻。所幸者,该城在经济上的衰退异常缓慢,甘蔗大王因而可以完成他们业已动工的建筑。尽管奥林达暂时失势,但却一变而成了重要的宗教中心。16781823年间,这里曾是大主教教区所在地,其神学院、修道院和学校成了巴西北部宗教活动的发祥地。有两个重大事件(阿泽雷多·科蒂尼奥主教于18世纪末开始的宗教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几年后创办的法学院)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奥林达成了"巴西的科英布拉"

奥林达古城的世俗建筑富有新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的风格。古城的宗教建筑众多,有格拉卡教堂、胡安·巴蒂斯塔教堂、多卡尔莫教堂、内维斯教堂、圣本托教堂等。这些教堂均建于公元十六到十八世纪,内部装饰华丽,绘画精美,表现了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古城靠近大海,地势较高,对防守非常有利,同外部联系也非常方便。古城内的主建筑之间相互连接;街道曲曲折折,随地形变化而自然起伏;由此而在街道汇合处和教堂前的空地上形成众多的小广场。古老的建筑群掩映在繁密的棕榈树之中,让这座城市愈发显得婀娜多姿。奥林达古城内最有名的宗教建筑是主教教堂,它包括三座大殿。格拉卡教堂是十六到十七世纪兴建的,胡安·巴蒂斯塔教堂是十七世纪建造的,内维斯教堂、多卡尔莫教堂和圣本托教堂都是18世纪修建的。这些教堂的相同点是内部装饰豪华壮丽,绘画精美,具有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这是欧洲基督教艺术在南美洲地区的具体展现。现存的古代民用建筑中有很多修建于十七到十九世纪。奥林达的教堂和修道院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奇珍异宝,除有一小部分珍宝已陈列于市博物馆外,大部分业已神秘地消失,可能已由其原主收回(由于缺少银行,富有的家族曾将其贵重物品委托教堂保管)。

历史上,奥林达曾危机频频,从而给有计划地偷盗异珍奇宝、绘画、家具、书刊甚至瓷砖开了方便之门。在1760年耶稣会被驱逐出境至加尔默罗会隐修院由于无人管理而于本世纪倒塌期间,偷盗抢掠破坏之例可谓不胜枚举。有位修道院院长竟把仁慈的圣母玛丽娅雕像搬下基座换钱以饱私囊了。

奥林达遭受损失的原因主要还不在于其上层人物的背信弃义、教士牧师的玩忽职守以及偷盗抢掠或年久失修,而在于本世纪初草率进行的修缮,其中包括1911年为大教堂进行的改建工程,以及1907年奉教长之命拆除加尔默罗会隐修院的残余部分。

巴西政府于1937年首次采取措施以拯救奥林达的遗产。1962197319751980年制定的一系列明智的保护和修复措施均于1983321日宣告圆满完成,并于是日把奥林达市和遗址列入了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巴西东北部的睡美人开始进入再度繁荣时期。

如今,奥林达有许多值得赞美的地方:加尔默罗会教堂外观庄严肃穆;墙面色彩柔和、带有摩尔式阳台的优美房舍散发着乡土气息;圣贝内迪克托和圣弗朗西斯隐修院巴罗克风格严谨,其内部装修、木质陈设极其华贵,湿壁画以及瓷砖的装饰图案均出人意料地融宗教题材与世俗题材于一炉。人们来到这里都要去里贝拉市场一游,市场上的泥塑木雕及绘画作品所描绘的景象,让人追忆起昔日曾在这里被作为奴隶买卖的人们。那些热带花卉、棕榈和椰子、芒果和广酸枣、樟树和面包果、凤凰木和香蕉树,组成了奥林达的独特风光。

在狂欢节、宗教节期和圣诞节来临时,这里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在为纪念圣安乐尼、圣弗朗西斯和圣心节举行的游行队伍中,人们穿着闪闪发亮的服装,踩着非洲鼓点,其场面热烈,散发着旧时的光辉、昔日的风韵,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3   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以及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 (1983, 1984)

Jesuit Missions of the Guaranis: San Ignacio Mini, Santa Ana, Nuestra Señora de Loreto and Santa Maria Mayor (Argentina), Ruins of Sao Miguel das Missoes (Brazil)

阿根廷和巴西两国共有。在热带雨林的中心地带,有五个引人注目的耶稣会传教区遗址,他们分别是: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他们建于1718世纪的瓜拉尼人地区。各处遗址布局迥异,保护状况各不相同。

瓜拉尼人,是南美巴拉圭的主要居民,原称“卡里约人”或“卡里霍人”,17世纪通用现名,现约170万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瓜拉尼语,属印第安语系图皮-瓜拉尼语族。他们最早居住在从安第斯山到大西洋,从圭亚那到拉普拉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现主要分布在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域及查科地区北部,已分别构成巴拉圭、巴西、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的居民成分。瓜拉尼人分为卡因瓜人、塔鲁马人、瓜亚纳人、瓜亚基人、奇里瓜诺人、瓜拉约人等支系,此外还有居住在巴拉那河三角洲和拉普拉塔河一些岛屿上的昌杜莱人,又称岛上瓜拉尼人。16世纪上半叶,瓜拉尼人聚居地区遭受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537年后受西班牙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的屠杀和疾病的蔓延,人口锐减,部分瓜拉尼人同西班牙人和黑人发生混合。瓜拉尼人昔日通常聚居在由68个茅草屋组成的村落里,经济以狩猎、捕鱼为主,辅以采集块根植物、水果和蔬菜。他们中大部分人务农,在种植场和庄园当季节工,部分人从事编织、制陶等生产及制作羽毛工艺品等。

16世纪西班牙耶稣会教士,为了对广大瓜拉尼人进行奴役和教化,对原来的瓜拉尼语加以改造,补充了一些西班牙词汇,使之成为现代瓜拉尼语。也正是因为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使得耶稣教在这一地区得以广泛传播。

1632年耶稣会传教士克里斯托巴尔·德门多萨和巴勃罗·贝纳维德斯在圣佩德罗山麓的伊比奎河右岸建立了教徒聚居区,但不久受到了圣保罗派教徒的袭击,于是人们被迫迁徙,远离聚居区,有的教徒定居于皮拉蒂尼河畔。教徒们在圣米格尔·德拉斯米希奥内斯建立了教堂。后来,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建筑师兼耶稣会教士吉安·巴蒂斯塔在原来教堂的遗址上重新建造了带有典型的18世纪时期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新教堂。随后,巴蒂斯塔又和同事安德雷阿·边奇及神父们一起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事教堂的建造工作,就地取材,教堂从地基到屋顶全部用石头砌成,至今依旧保存完好。

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遗址,最美的当属它的石刻雕像。不管是雕像的细节还是设计,都非常完美。去往教区遗址的途中,道路两边可以看到许多的雨林,如果运气够好的话,还可能会遇到穿着传统服装的地道的瓜拉尼人。


4   巴西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 (1985)

Sanctuary of Bom Jesus do Congonhas

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位于巴西东南部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孔戈尼亚斯城内。教堂完工于1772年,除了教堂本身外,还有前廊和七个跨间等建筑物。圣殿通体洁白,主建筑包括三层,大门富丽堂皇,造型精美的两座塔楼圆顶方体排列在两边。其装饰风格属洛可可式,并含意大利式大玻璃装饰的优点。内部藏有典型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的雕刻作品,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实属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上乘之作。这些作品与先知像称得上是拉丁美洲基督教艺术的杰作。这一切使得这座圣殿成为极具基督教艺术特色的宏伟建筑之一。

这个圣殿由多个部分组成:一个受意大利影响采用洛可可风格进行内部装饰的教堂、饰以先知雕像的室外楼梯,以及七座小教堂,在这些小教堂里展示有耶稣受难像,亚历昂德里诺(Aleijadinho)创作这些多彩雕像表现出非常新颖、生动和富有特色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17世纪末期和18世纪早期,丰富的金矿和钻石矿的发现,吸引了大量的探险者来到这个区域,其中尤以葡萄牙人居多。在公元1700年附近,一些葡萄牙人定居在雷阿尔克卢什(即今天的拉法耶蒂顾问城)。从那儿,一些人出发去寻找新的贵重金属矿脉,在他们寻找的路上,他们建立了一些小村庄,这就是孔贡哈斯村镇的诞生渊源;也有人相传:这个城镇是有一群矿工建立的,他们是从欧鲁普雷图逃跑出来,为的是躲避那儿的饥荒。这引起了城镇人口的剧增。在1734年随着附近河床地区金矿的发现,孔贡哈斯的定居人口一下子激增起来。起初,人们定居在一条河流的右岸,在那儿他们建立了第一个教堂罗萨里奥圣母城,该教堂是由17世纪末期的奴隶建立的,当时矿工们还没有来到这个区域。在1749年,开始建造玛特里斯圣母教堂。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宏伟圣殿的建造开始于公元1757年,建在一个称为奥托马拉尼昂的小山上。这个事实促进了对河流左岸的利用。建造圣殿的动机来自于葡萄牙人,一位虔诚的耶稣教徒,他建立了这个许愿教堂。当时一流的画家,安东尼奥·弗兰西斯科、利斯博阿和阿莱雅丹赫,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赋,对建筑工作给予了不朽的贡献。教堂的旁边,是12个皂石作的先知画像和64个自然大小的雕像,描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情景,它们是由阿莱雅丹赫雕刻,由阿塔尔德绘制的。由于很多人的不断捐献,圣殿的建设才成为可能。这些人在淘金的过程中也变得富有起来。在1746年,一张记录有最大财富的秘密清单中,包括了孔贡哈斯村落的十个居民户,而且他们都是矿工。在这些最富有的矿工中,有一个人被人们称作“巴塔泰洛”,这是由于他开采的金矿石的巨大尺寸而得到的外号。金矿的耗竭标志着这个地区衰落的开始,经济开始下滑,只有九月份在马图济尼奥斯的仁慈耶稣宏伟圣殿庆祝期间,这个村庄才会有额外的资金收入。当时,朝圣吸引了大量的信徒,成为米纳斯吉拉斯州最大的一个宗教朝圣盛会,已经延续了200余年。建造圣殿的动机来自于一位虔诚的耶稣教徒、葡萄牙移民弗里西亚诺·门德斯,他建立了这个许愿教堂。1757年,他的重病已完全康复了,在他看来是上帝挽救了他,便许诺建造这座教堂。直到30年代末期,孔贡哈斯才被那条河流分开。河流的右岸隶属于欧鲁普雷图,左岸隶属于米纳斯的克卢什,1923年,两个地区实现了统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铁矿的开采重新给小镇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当地人口达到了40000人。大型矿产开采公司确保了这个城镇成为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主要税收地区之一。

提起孔贡哈斯的民俗风情,人们总是首先想到桑巴舞和狂欢节,其实除了这些,孔贡哈斯还有独具魅力的印第安文化,还有形形色色的礼仪习俗,多样而精美的音乐、引人注目雕塑建筑。走进孔贡哈斯,一切都会呈现在你眼前。孔贡哈斯的风俗习惯与欧洲差不多。孔贡哈斯人有时较拘礼,有时又十分随和。初见面时,人们以握手为礼,然而亲戚朋友彼此问候,也习惯拥抱、亲颊。不仅如此,就是对完全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以拥抱、亲颊。“社交”礼仪的亲颊,是在两颊各亲一下。男女彼此亲颊问候,女人与女人也习惯如此,然而在大多数社交圈中,黑人彼此不兴这一套,而习惯握手,同时用左手在对方肩上拍一拍。比较亲近的男士彼此习惯拥抱,在对方背上重重拍打。不过,由于社会地位有高低,究竟谁该亲谁,其中有微妙的区别。孔贡哈斯人毫不在乎在大众面前表露情感,他们慷慨好客,到他们家里做客,酒杯里永远有酒,盘子与咖啡杯里永远不空。现在人们推崇依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发家致富,赞扬贫穷的天主教会正在不断失去信徒。巴西民族勤劳、严肃、认真、自信,人们的观念正在日益加强。

4   巴西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16

4   巴西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15

4   巴西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7

4   巴西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2

4   巴西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4

4   巴西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12


5   巴西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 (1985)

Historic Centre of Salvador de Bahia

萨尔瓦多建立于公元1549年,位于巴西的罗地斯特,占据着一个海湾和大西洋的中间突出来的多山的岛的末端。萨尔瓦多是由环绕着教堂的斜坡发展起来的,这个教堂于1549年由耶酥教士建造。从它建立的那时起,这个城市就作为巴西的国家政治中心,并且从1551年开始成为主教的宫殿。1558年,第一批非洲奴隶到达这里,并从事甘蔗种植。直到18世纪中叶,萨尔瓦多的这个港口成为葡萄牙的最主要的贸易中心。这个港口是在非洲、巴西、欧洲的三角贸易通道上,许多欧洲的移民定居在这个城市。萨尔瓦多的形状是沿着海湾的边缘。有一个陡坡将其分为上面的城市和下面的城市,可以通过升降机到达或徒步爬上去。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这个城市根据一个正交的计划进行投资,这也适合它的地形。这个趋于三角的开放的地域被认为是彼路里奥。它是几个街道的举行会议的场所。在陡坡的两边,上面和下面的城市的中央地同时关闭。历史中心集中在彼罗里奥,沿着陡坡而保留的城墙呈拱形,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为时装精品屋了。上面的城市有一些公用的建筑物、住所以及花园。它们保持的比下面的城市更好些。下面城市的房屋活动连系着港口和商业,而且宗教建筑,它们中的许多有着1718世纪的雕刻来修饰,有很多用彩色的泥做出的条纹,反映了殖民时期的特征。通过林立的纪念碑和一致的设想来描述了它的整体特性。萨尔瓦多是有名的城市的一个例子,其结构适合一个殖民地,有上层的防御、行政和住宅。他能俯瞰下面的城市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是围绕港口展开的。萨尔瓦多是一个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非洲和美印文化的集中点。

萨尔瓦多是巴西第一个首都,在15491763年期间见证了欧洲文化、非洲文化和美洲文化在这里的融合。从1558年开始,殖民者将非洲奴隶贩卖到这里的甘蔗园地劳动,使得萨尔瓦多成为了新大陆(New World)第一个奴隶市场。城市保留了很多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典型建筑。老城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色彩鲜亮的房屋,通常都采用了上好的涂墙泥灰来装饰。

5   巴西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6

5   巴西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9

5   巴西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10

5   巴西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3

5   巴西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11

5   巴西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18


6   伊瓜苏国家公园 (1986)

Iguaçu National Park

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共有。伊瓜苏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壮观的瀑布群之一,整个瀑布群宽约2700米。这里是许多稀有濒危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其中包括大水獭和巨食蚁兽。瀑布产生的雾气滋润着这里的各种植物,使得它们能够茂密地生长。

伊瓜苏河是阿根廷和巴西的界河,流经巴西南部巴拉那州和圣卡塔琳娜州,并形成巴西和阿根廷边界的一小部分。伊瓜苏河由源出大西洋岸边的库里蒂巴附近的马尔山的溪流汇集而成,沿途不断有大溪小流汇人,大致向西穿过高地1320千米后,在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三国交界处注入巴拉那河,流出维多利亚山口后,河水以汹涌澎湃之势向阿根廷和巴西交界的平原滚涌而去。流经伊瓜苏时,被阿古斯丁岛阻挡,河道为之展宽达3千米,变成一个湖面,湖水深约1米,跨过绝壁时,湖水倾泻成一个大瀑布群。

典型的亚热带的湿润气候形成了伊瓜苏公园内特有的生态系统。公园内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最著名的是高达40米的巨型玫瑰红树。这种红树高大笔挺,在它的树阴下生长着珍稀树种——矮扇棕树。由于这种棕树的苞芽可以食用,故遭到人们的大肆采摘,植物,松林、棕榈与翠竹间有红花生长着,秋海棠与青藤在一起生长,为林中点缀着明丽的色彩。这里还栖息着巨型水獭、短吻鳄和山鸭等濒危动物及南美洲特有的大型哺乳动物貘、蜜熊、美洲豹等。

伊瓜苏河发源自巴西境内大西洋沿海地带,全长1320公里,共有三十条支流、七十条瀑布。它沿途汇集了大溪小流,穿过维多利亚山口,它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地流过巴拉那高原,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巴西和阿根廷交界的平原奔腾。在突然受到阿古斯丁岛的阻滞,河道为之铺宽达3千米,形成一个水深仅1米左右的湖面,湖水流到绝壁时,飞泻成一大瀑布群。伊瓜苏河绕过急弯流到这里,宽度大增,滔滔河水下泻,声闻二十四公里外。一、二月盛夏雨季,每秒钟流过悬崖的水量,可以注满四个奥林匹克泳池。其中最高的联合瀑布直泻气势惊人的魔鬼咽喉谷。那原是一道断层裂缝经河水冲刷而成深谷。河水经此转过两个九十度大弯,流过湍滩注入巴拉那河。

气势恢宏的伊瓜苏瀑布是世界最壮观的瀑布之一,被誉为“南美第一奇观”和“世界上最大和最感人的瀑布”。瀑布从悬崖上跌落而下,雷鸣般的轰声为其助威,在25千米的范围内都能听得见它的声音。阳光下的七色彩虹为其增色。其中有些瀑布径直插入82米深的大谷底,另一些被撞击成一系列较小的瀑布汇入河流。这些小瀑布被抗蚀能力很强的岩脊所击碎,腾起漫天的水雾,艳阳下闪烁着色彩不定的耀眼彩虹。

伊瓜苏瀑布的位置距伊瓜苏河与巴拉那河汇流点约23千米。伊瓜苏瀑布是南美洲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五大名瀑之一。它呈弧形,平均落差72米,共有275股大大小小的瀑布,组合成三大瀑布群,平均每秒流量1750多立方米,夏季流量每秒钟达58000立方米(约为尼亚加拉瀑布的两倍)。位于中部的瀑布群最高、最壮观,名叫“鬼喉瀑”,因该瀑布在泻人深渊时发出的轰鸣声加上深渊内震耳欲聋的回声令人惊心动魄,故得此名。

当地印第安人的瓜拉尼语称该瀑布为“伊瓜苏”,意为“大水”。当地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某部族首领之子站在河岸上,祈求诸神恢复他深爱的公主的视力,所得回复是大地裂为峡谷,河水涌人,把他卷进谷里,而公主却重见光明,她成为第一个看到伊瓜苏瀑布的人。

南北瀑布群:北翼的瀑布群在巴西境内,是两层平台组成的大小瀑。南翼的瀑布群则在阿根廷境内,是两组双层的瀑布群。汛期时,三大瀑布群连成一道垂挂于峭壁之上的天幕,水天一色。当阳光照射到水雾上时,四周就会映现出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彩虹,景色极其壮观。伊瓜苏瀑布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为雨季,这时伊瓜苏河水位猛涨,每秒平均达1万多立方米的巨大水量覆盖崖壁,共同汇成一道半圆形水幕,狂泻而下,其声势之浩大,如万马奔腾。伊瓜苏瀑布直泻谷底,水声如雷,溅起的水花高达九十多米。水花溅起在巴拉那高原上,映出美丽的彩虹。

伊瓜苏瀑布中最高的是联合瀑布,高85米,宽4公里。其高度相当于北美尼亚加拉瀑布的一半,宽度则大三倍。直泻峡谷激起的水花比瀑布顶端还高,日光穿透一帘水雾,幻化成数十道彩虹,与水花流霞共舞。滚滚河水坠落新月形悬崖时,受凸出的岩石阻挡,分成大约二百七十五道瀑布,有些直冲谷底,有些冲击在岩阶上分级泻下,瑞士植物学家乔达形容这是“海洋注入深渊”。

巴西与阿根廷各在瀑布旁设立国家公园。巴西的公园可从距大西洋不远的库里蒂巴进入,在那里能看到瀑布的全貌,在晨曦中尤其壮观。阿根廷那边,则可从近距离观赏瀑布,例如,看得见圣马丁瀑布一连两次下泻三十米:还可沿窄道深入魔鬼咽喉谷,最宜在傍晚雨燕回巢时观赏。旅客除观赏瀑布外,还可步行穿越恍如亚马孙森林的热带雨林,这种机会很难得,但须依指定的路径行走。两个国家阿瓜苏瀑布风光的不同之处在于:巴西的部分更壮观,但阿根廷部分更适合探险。要一睹大瀑布的壮丽景观,最好还是两边都要走走。如果想一天之内走完的话(并非不可能,但要费点劲头),最好从巴西部分开始。虽然巴西部分离瀑布水流较远,更适合对宽阔的瀑布群做一个概貌的浏览(那里的光线最适合上午拍摄),但顺着巴西这一侧的羊肠小道或是坐直升飞机都能看到更近处的景观。阿根廷这一侧,可以看到大瀑布最雄伟的景观——咆哮的魔鬼的咽喉(DevilThroat)。100米的落差内14条瀑布一起汇集力量,垂直撞击在底下的水面上,你还可以看到巨大的彩虹摇摆在瀑布上空。从巴西一侧越过边境到达阿根廷,并不需要任何手续。阿根廷的咨询中心可以给游客提供更多关于瀑布以及周围动植物群落的有效信息,而这种服务如今在巴西是没有的。有许多羊肠小道可供游客观赏瀑布,其中就有一条1988年修成的山间小径,顺着这条小径游客能到达鬼门关峡谷(DevilGorge)上方,从那里可以看着气势宏大的水流往下垂直冲击。在一些瀑布飞溅的浪花下有某些区域是可以游泳的,但有所顾忌的是不时出现的真皮寄生虫一直是个威胁。游客们也可以顺着小路或者阶梯走到河下游来,下游有渡船可以带着游客参观圣马丁岛,该小岛靠近其中一条瀑布。但是若再想往上攀登回到原处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只有身体特别强壮的人才敢一试。

瀑布后的岩架长满颇像地衣的水生植物。峡谷两旁是又热又湿的雨林,林中长细丝状的蕨类植物、竹子以及棕榈、松树等乔木,像巨大的绿披肩,遮掩着阶状岩架。苔藓、开喇叭花的藤本植物和凤梨科植物与树木互相映衬。颜色瑰丽的金刚鹦鹉、鹦鹉和数百种蝴蝶在绿荫下飞舞,跟野生兰花争艳:兰花在清凉的春天(八至十月)开得最灿烂。

悬猴的吱吱乱叫,鸟雀的喧闹争鸣,加上黑吼猴的响亮吼声交织成一片聒噪的天籁。密林深处,鹿、笨重的貘和像猪的西貒在雨林觅食:美洲虎在寻找猎物:虎猫天性谨慎,喜欢独来独往;最常见的哺乳动物是大如兔子的刺鼠与两种野猫般大的动物:兔豚鼠和南美长尾浣熊。成千上万的雨燕在水面盘旋俯冲,追逐昆虫。这些雨燕,整天都在伊瓜苏瀑布上盘旋低飞,不时穿过水幕,飞到瀑布后的岩壁上歇息。这种深褐色的敏捷小东西约长十八厘米,夏季产卵,在瀑布后的岩壁上筑巢。孵卵约需三周。雏鸟孵出之后,要等到五至八周(视食物多寡而定)才能飞越水幕。雨燕养育幼雏,非常忙碌,要在飞行之中捕捉昆虫,含在喙里,再用唾液黏成团状,带回去喂养雏鸟。别强壮的人才敢一试。

6   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6

6   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7

6   伊瓜苏国家公园15

6   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8

6   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11

6   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2

6   伊瓜苏国家公园14


7   巴西巴西利亚 (1987)

Brasilia

巴西利亚(英语:Brasilia,葡萄牙语:Brasília),巴西联邦共和国首都,是巴西第四大城市。位于中部戈亚斯州境内,马拉尼翁河和维尔德河汇合而成的三角地带上。海拔1100米,东南距里约热内卢900千米,南距圣保罗865千米。连周围8个卫星城镇的联邦区 ,面积 5814 平方千米,人口279万。地处高原,气候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17.7℃。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雨季集中于10月~翌年4月。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树木常年葱绿,鲜花久开不败。

巴西利亚建城于1956-1960年,以新市镇、城市规划方式规划兴建,其也以大胆设计的建筑物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1960421日,巴西为了加快内陆的开发,因此将当时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巴西利亚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巴西利亚是全世界最大的20世纪以后建成的城市。

城市规划师卢西奥·科斯塔(Lucio Costa)和建筑师奥斯卡·尼迈尔(Oscar Niemeyer)认为城市中的一切元素都应该与城市的整体设计相吻合,巴西利亚城的城市布局常常被形容为“飞翔的鸟”,因为城市的行政管理区域和居民住宅区域布局对称,同时城中的每个建筑物也都是对称的,特别是政府办公楼,体现了极强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

该城坐落于人工湖帕拉诺阿湖半岛上,形如一架朝向东南方的飞机。“机头”为突出于半岛尖端的三权广场,周围建有总统府、最高法院和议会大厦。“机身”为一条长8千米、宽250米的东西向大道。“前舱”是政府各部大厦、广场和大教堂;“后舱”是文教区、体育城、电视塔等;“机尾”是火车站和向南北伸去的铁路。是工业区和印刷出版区;再向后是小型工厂。“机翼 ”为住宅区,设有托儿所、学校、运动场、影剧院、医院、商场、餐馆等。“机翼”和“机身”的连接处为中央商业区,设有超级商场、银行、邮电大厦、国家剧院、大饭店等商业服务设施。生活区之间隔着绿地,或者花圃和丛林,四季常青,使人感到虽身处高楼群内,却不乏大自然的情趣。人工湖面积44平方千米 ,蓄水 5亿立方米,分南湖和北湖。附近有动物园和植物园。湖滨为使馆区和私人住宅区,湖中岛上是称作水晶宫的外交部。绿地面积占市区面积的60%。市区有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有传统的西班牙式古城堡和欧洲巴洛克式建筑,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

7   巴西巴西利亚4

7   巴西巴西利亚7

7   巴西巴西利亚8

7   巴西巴西利亚3

7   巴西巴西利亚5

7   巴西巴西利亚9

7   巴西巴西利亚12

7   巴西巴西利亚10

7   巴西巴西利亚13

7   巴西巴西利亚14

7   巴西巴西利亚18

7   巴西巴西利亚19

7   巴西巴西利亚17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 (1991)

Serra da Capivara National Park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占地约为1000平方千米,位于巴西东北部的皮奥伊州,距离首都巴西利亚约950千米。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之所以被指定为人类社会的一笔宝贵遗产,不在于其自然景观有多么优美,而在于它所具有的重大文化价值。这里曾是南美大陆最古老的居民的栖息之所,洞窟里有一批绘制于公元前1.2万~前4000年期间的壁画。多以几何图形表示人体和各种动植物。内容主要有舞蹈、爱的场面、狩猎和在树木周围举行仪式等,色彩以红色为主,至今很鲜艳。这些抽象而极富含义的壁画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中的360处考古遗址中存在大量史前石器时期的壁画。这些叙述性的壁画极具保存价值,因为他们描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古代开始的典礼时的场景。人类已经在这片地区上连续居住了55千年。然而,自然和人类的因素已经导致这些壁画的恶化:越来越多的昆虫在墙上建立巢穴;因为气候因素而生成的一层石灰已经盖住了这些壁画,并且还有猎人在这儿点燃篝火,尤其是在晚上为多。要想挽救这些壁画,就得有三项工程同时开始,其中包括使用专门的计算机技术采用音像设备将这些岩石壁画录制下来,建立一个计算机化的壁画详细目录;包括这些壁画的保存和维持;还包括对当地社会的教育,使当地居民也认识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加入到保护国家公园的行动中来,避免遭到破坏。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内众多岩洞中都发现有岩雕壁画,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25 000年前。这些壁画是南美洲最古老的人类存在的重要证据。

南美大陆最古老的居民就居住在卡皮瓦拉的洞窟里,一大批壁画也保存在洞窟里。这批壁画的主体部分是公元前1.2万年左右完成的,其他部分则是公元前1万年~前4000年期间完成的。卡皮瓦拉山洞窟壁画的色彩以红色为主,壁画多采用几何图形用以表示人体和各种动植物。壁画内容有舞蹈、狩猎、爱的场面和在树木周围举行仪式等类,虽抽象但含义深刻。卡皮瓦拉山山北是宽广、干燥的皮奥伊·马仰汉盆地,山南是一片低洼地带,源自巴西高原上的米纳斯吉拉斯州南部的圣弗朗西斯科河流经这里。圣弗朗西斯科河全长3200千米,雨量充沛。这里生长着多刺落叶灌木丛和落叶林,并且有高耸的棕榈林及可可树散布其间。

在南美洲巴西的热带的原野上,封存着遥远的太古时期的记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重大的谜题。这些岩石壁画的发现曾经震惊了全世界。因为,它们的年代很可能比人类最早踏上美洲大陆的时代更为古老。作为读解深埋在岩石之海中人类发展史的关键场所,同时也作为南美洲最古老的岩石艺术。1991年,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被登录为世界遗产。裸露的岩石一直陈列到天边。从这里发现的太古时期的历史遗迹,使巴西的这片边境地带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这无数的岩洞,成为将我们引向未知的太古时代的时间隧道。大约在2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离开了人类的诞生地——非洲,开始向整个地球迁徙扩展。人类到达南美大陆的时间,一直被认为是在大约一万二千年前。可是,在巴西竟发现了3万年以前的岩石壁画。这个发现,意义非同寻常,它预示着人类史中的一些定论有可能因此而重写。在万物微醺的热带风的吹拂下,这里的岩画就像进入了休眠,静静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迄今为至,在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大约发现了300多处史前时代的岩石壁画。关于这些壁画的年代,目前仍在争论。不过,从地层以及周围岩石的状态推断,大约是3万年前至6千年前的作品。以岩石为画布的远古艺术家们,他们究竟为什么而创作,又为谁而创作?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又是怎么来的?面对无数的岩画留下的巨大谜团,至今还没有寻出答案。这里到处都有被认为是人类生火留下的灰烬遗迹。采用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对这里的一部分炭渣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些炭渣是25千年前的东西。在发掘工作进行的同时,研究人员对残留在遗址中的众多岩石壁画也进行了调查。从中发现了壁画反复描绘的几个主题。这些主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这幅壁画上的人们围着的是一棵树?还是一堆篝火?这场面让人猜测很可能是一种宗教仪式。壁画中频繁地出现着似乎长了角的人物。他们是带着假面具的猎人?还者是占卜念咒的巫师呢?问题依然还是问题——没有答案。但是有一个事实却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当时的人们曾经坚持不懈地在岩石上作画。从他们的作品中,甚至可以感觉到与现代绘画相媲美的装饰性。关于这幅许多人排成一列的岩画,一位研究人员的见解非常独到:这很可能是人类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法最古老的实例。越是末端的人物画得越小,这也许是为了表现人们围成一圈跳舞的情景而特意设计的。

岩画把我们带进了广阔无边的想象世界。从这里的遗迹中还发现了一些人骨。通过对附着在人骨上的碳化物进行年代测定,得知这些人骨大约是一万一千年前的。据说在这些人骨上,甚至发现了与美洲土著民不同、却与日本的阿伊努族以及波利尼西亚人共同的人种特征。到底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来到了这片新大陆?迄今为止的所有调查,都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完整的答案。实际上,解密“最古老的美洲人”的工作,仅仅是刚刚开始。太古时代的艺术家们,以各种形式,从各种角度认识世界,表现世间的万物。然而,他们究竟要表现什么呢?这也许永远都是一个谜。究竟是什么人住在这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岩画描绘的是什么?想告诉人们的又是什么?卡皮瓦拉山没有作答。它只是把漫长岁月中形成的一个个谜团留给了我们。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4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3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10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1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6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7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2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8

8   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9


9   巴西圣路易斯历史中心 (1997)

Historic Centre of São Luís

圣路易斯历史中心位于距离赤道南部约2.5公里大西洋沿岸的圣路易斯岛上,为圣马尔克斯湾所环绕,距里约热内卢以北约3000公里,是马拉尼昂州的首府。圣路易斯属热带气候,空气湿润。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中心,而且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来到这里就象是到了天堂一般。这里有明净的海滩、高大的棕榈树和迷人的姑娘。

历史中心建于1612年,由法国人建造并以当时国王路易十三的名字命名。1615年圣路斯为葡萄牙占领。1641年至1644年,圣路易斯被荷兰人接管,最后才到了葡萄牙统治者的手中。在圣路易斯,葡萄牙文明的影响处处可见。城市高大建筑物的正门都装饰有鲜艳的瓷砖,使人不由得联想起1719世纪的葡萄牙建筑。19世纪,圣路易斯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中心,也是一处资产阶级的堡垒和商人的汇集地。20世纪初期,因为圣路易斯经济发展缓慢,才使得大批古代精美的建筑得以幸存,圣路易斯历史中心完整的保留了它当时的长方形街区,成为一处展示伊比利亚殖民地风貌的绝好纪念地。现在,圣路易斯是马拉尼昂州重要的海港,全国工业产品的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它的工业以初级产品的加工和输出为主,主要产品有棕榈油、可可、糖果和水果罐头。

历史中心的街道狭窄,分割成像棋盘似的,一小格一小格。多数建筑都不高,墙上铺设有隔热作用的手绘瓷砖,帮助维持室内舒适的温度。正是这些瓷砖让圣路易斯亦有“瓷市”之称。

圣路易斯城由法国人建立,后被荷兰人占领,最后由葡萄牙人统治。城中完整地保留着17世纪末期城市的垂直街道布局。由于20世纪初的经济停滞,使得该城许多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得以保留,圣路易斯城成为了伊比利亚风格殖民地城镇的杰出典范。

9   巴西圣路易斯历史中心2

9   巴西圣路易斯历史中心1

9   巴西圣路易斯历史中心4

9   巴西圣路易斯历史中心3

9   巴西圣路易斯历史中心8

9   巴西圣路易斯历史中心9


10  巴西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 (1999)

Discovery Coast Atlantic Forest Reserves

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位于巴拉那州(Paraná)和圣保罗州(São Paulo),有着巴西国内最好和最广泛的大西洋热带雨林品种。组成了该遗产的25处保护区(总面积470 000公顷),展示了保留下来的大西洋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和进化史。整个保护区内既有树木茂密的高山,也有湿地和沿海岛屿,岛屿上还有被海隔开的山峦和沙丘,这里风景如画,自然资源丰富。

喀斯特地貌是巴西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最典型的地理特征。深邃的河谷加上雄伟的山峰点缀其间,形成了一幅壮丽的雨林风光。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包含河口的泻湖,大量的沼泽地一直延伸到泻湖内的盐湖中。由海沙堆积而成的沙丘在海滩上排成一列,连绵不断。陆地和海洋之间是一些与海岸线平行的岛屿。雨林的小山上有一些河流和喷泉、瀑布,它们汇集一处,水势磅礴,蔚为奇观。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底层,由第三纪火山喷发而成。还有一些地区由一系列石灰质山丘形成了岩溶地形。由于该地降雨丰富,空气湿度大,所以产生了众多的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全年最热的月份是二月,平均温度22℃;最冷的月份是七月,平均温度18℃。该地区全年气候湿润,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之间,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内有保存完好的种类繁多的濒危大西洋雨林物种。在其中一些地方,已发现450多种木本植物,这甚至比亚马逊河雨林的品种还要多。保护区内主要的植被是高低不齐的大西洋雨林。葱郁的森林掩映着河谷,偶尔会见到30米高的树木直上云霄。植被种类因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异。而过渡带森林的物种划分则与土壤层的厚度、肥沃程度和湿度有关。略低些的树木群一般生长在海拔80900米间,以樟科、桃金娘科、大戟科居多,棕榈树所处的海拔更低。在海拔9001300米的地方,生长着一片七、八米高的相对较低的林木,其中的代表树木是罗汉松。在这里,还处处可见真菌、色彩奇异的兰花和凤梨科植物。到海拔1300米以上,在更为潮湿的地带上是以泥炭藓种植物为主的草地。在石灰质土壤中生长着众多本地特有的、生长期为半年的大西洋森林物种,在沿海岸,还有大面积的红树林和灌木丛带。

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群,其中的濒危物种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保护。哺乳动物有120来种,其数量之多在巴西是首屈一指的。在如此众多的动物中,美洲虎、虎猫、灌木狗、水獭及20多种蝙蝠和各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尤为引人注目。最近新发现的黑面狮子是这一地区特有的动物。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的鸟类各异,有记载的就有350种。该保护区是南美冠雕及前半身为黑色的冠雉的重要栖息地。本地的溶洞里繁衍着大量的微生物(以节肢动物为主)。

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现已发掘出50多处考古地点,在其中的一些考古点发现了贝壳、陶器以及石制工具。此地还是一个林区传统文化的中心,有些居民至今仍在使用班图语,并且保持着他们祖先的风俗。这一地区是巴西最穷的地方之一,当地居民以农民为主,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以农业和摘取森林果实为生。

10  巴西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3

10  巴西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1

10  巴西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2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 (1999)

Atlantic Forest South-East Reserves

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位于巴伊亚州(Bahia)和圣埃斯皮图里州(Espírito Santo),由八个独立的保护区组成,拥有112 000公顷的大西洋森林和灌木。巴西大西洋沿岸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这个地区内生长有许多极具当地特色的动植物物种,反映了物种的进化过程,不仅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同是也有很高的保护意义。

1991年,位于巴西南巴伊亚州的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计划;1999年,它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划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区域面积为111930公顷,在它的周围还有一些尚未列入计划的缓冲地带。

南巴伊亚州的人口总计60万零595人。该地区主要的产业是伐木(但现已被巴西环境保护委员会1998年第40号令禁止)、畜牧养殖、旅游、水果种植和少量农业生产,其中畜牧业生产占去了94%的土地,而可可种植只占用了 2.4% 的土地。

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有三种地貌,并且每种地貌对应不同的地质年代。保护区内年代最老的岩石是前寒武纪变质岩和岩浆片麻岩,它们形成了保护区内陆势最高的山岭,这些山岭分布在离海最远的地方;第三纪的石灰岩沉积形成了保护区内的高地以及地势平缓的丘陵;第四纪沉积物以及来自海里的砂石经沉积后形成了形状不规则的海岸以及一些沿海沙丘。

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属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1750mm之间,其中每年八、九月份和一、二月份降水极少,特别是对于内陆及远离海洋影响的地区,这个季节的干燥情况更为明显。全年空气的相对湿度大约在80%。一年中大都刮东风,春天风力尤为强劲;到了冬天,风从四面八方吹来,非常柔和。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年平均温为2224摄氏度。

位于巴西南巴伊亚和北圣埃斯皮里图州的雨林是世界上单位面积树种最多的地方。据纽约花卉组织最新的调查结果,南巴伊亚州每公顷森林中有458种不同树种;另据其它组织调查,北圣埃斯皮里图州的雨林每公顷有476个树种。

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最主要的植被是被二三十米的高大树木遮掩下的各种湿润的热带阔叶林。这个地区可能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云实属树木生长区。下层丛林因为光照不足,生长条件有限,但仍可见长势良好的棕榈树、兰花和苔藓地衣。在较为干燥的地区,棕榈树和藤蔓植物则更为常见。在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内的许多地方有一些次生植物群,它们主要是由大量的真菌、寄生植物和浓密的灌木层组成的。在沙滩土壤中,按距海岸距离的远近,植被从潮湿的草原和灌木层到低矮的森林逐渐变化。而在裸露的沙石地区,生长着一些特定的耐旱植物,如:藤蔓植物、兰花属植物和地衣等。

目前,对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中的动物研究甚少。复杂的生物变异使我们很难准确划分不同种动物的栖息地。除了生长在沼泽地的动物种以外,划分动物群的依据主要是动物所处的特征植被带和群落交错区。保护区内有名气的动物是鸟类和灵长类动物,另有一些大西洋沿岸雨林所特有的动物,如树懒、箭猪、美洲虎和耳朵呈簇状的小型长尾猴。尽管在这一地区只捕获过四种蝙蝠,但有记载的啮齿类动物是很多的。

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近代史中欧洲殖民者首次侵占新大陆时期的唯一历史见证。该地最著名的历史名胜当属波尔图、佛得角,以及圣克鲁斯中心。在这儿已发现了大量考古点,巴西第一个教堂的遗址就是在北波尔图的一个峭壁上发现的。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6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5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7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1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3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4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2

11  巴西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保护区8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 (1999)

Historic Centre of the Town of Diamantina

蒂阿曼蒂那城建于1831年,属于米纳斯吉拉斯州,是巴西历史上重要的中部城市,是十八世纪著名的黄金和钻石采掘地。蒂阿曼蒂那城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现古城中保留了大量的葡萄牙殖民时代住宅、画廊以及小店等,形成了具有鲜明殖民色彩的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蒂阿曼蒂那位于无人居住的荒凉岩石山脉之中,原为殖民地村庄。如果说绵绵山脉是条项链的话,蒂阿曼蒂那就是项链上的一颗宝石。这个小城展示给世人的是一幅18世纪采矿人挖掘钻石的场景,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和艺术战胜环境的证明。

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上曾经盛产黄金,是欧洲大陆淘金者向往的地方。在巴拉奇有一条通往黄金宝石产地、全长1200公里、海拨落差1000米,由石头铺砌的“黄金之路”,这条“黄金之路”从南至北,穿越著名的黄金产地——黑金城,直抵宝石原产地米纳斯州内陆的蒂阿曼蒂那城。这条开拓最早的“黄金之路”,以巴拉奇港为出口,在黄金时代,大约有600吨巴西黄金运抵到了葡萄牙,作为交换的是从葡萄牙运回来的几块象征性的大理石和大量从非洲贩来的黑奴。第若卡,土语意为泥巴。最早的黄金搜寻者把营地建在第若卡河与格兰德河交汇处的沼泽地上。这些新定居者在1718世纪期间,为了第若卡村发现的黄金蜂拥而至,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出不久,这里就建成了第一条大街——布尔加勒豪大街。这些新的定居者遭到当地土著的敌视。1729年以前,淘金人只注意搜寻黄金。虽然发现了一些闪光的小石头,也只用来装饰和当作赌钱的筹码。葡萄牙皇家发现这些“小玩意儿”竟然是货真价实的钻石后,第若卡进入了掠夺资源和榨取财富的时代。地下挖宝轻而易举,导致村里的冒险活动越发野蛮。这里不再有和平。哪怕最小的一点嫌疑,一个人都可能被流放或关进监狱,财产充公,家庭被驱逐出境。葡萄牙当局1733年垄断了钻石开采权,划定了行政区,委派了钻石军需官用严厉法度进行管理。历任官员均发现难以严格监督开采者和从开采中获利,于是在1739年开始设立特许制度,以此控制黑市交易。这一限制愈来愈严,村落被封闭起来,人口迁出迁入受到严格控制,只有具备特殊技能者才可留下。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举报主人不法之举的奴隶可以得到三分之一的充公财产。在严管管理的同时,城镇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尤其到了第六次特批时,第若卡已经颇具规模。1772年政府废除了特许制度,转由皇家采矿公司自行开采钻石。臭名昭著的“绿皮书”增添了更严厉的条文,连同先前的所有限制性法规一起逞威。183110月,第若卡正式成为城市,取名蒂阿曼蒂那,并于183836日列入全国城市名单。当葡萄牙的暴政开始衰落时,受压迫的蒂阿曼蒂那人向外界发出了渴望自由的心声,蒂阿曼蒂那的大多数黑奴比整个殖民地的同胞更早获得自由。这时,这块土地不再单以钻石出名,它还因为反映了葡萄牙的殖民主义历史而名闻天下。淘金现在依然是醉心此道的蒂阿曼蒂那人的梦想。但当地人明白,最重要的财富不是钻石,而是那些创造历史、把英雄事迹写在大街小巷中,刻划在人民心中的人。

蒂阿曼蒂那城位于南半球,其冬夏与北半球相反,每年12月底到3月底为夏季,6月底到9月底为冬季。巴西总体降雨丰富,且时常会有阵雨,但少有连绵雨季,对旅程影响不大。在蒂阿曼蒂那城,鹅卵石铺成的街道都是浅“V”字形的。据说月圆涨潮的时候,海水会灌入街道,而退潮时,海水也跟着退去,用这种方法,古时的蒂阿曼蒂那城人用海水一年数次清洗着这个城市的街道。所以,蒂阿曼蒂那城也有巴西的“威尼斯水城”的美称。

蒂阿曼蒂那城里散布着葡萄牙殖民时代色彩鲜艳的住宅、各式各样的艺术画廊、手工艺品小店。而且,这些古朴的民居被涂上了五颜六色的浓彩,那色彩搭配的是那样协调美丽,放眼望去,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也许是这依山傍水,色彩艳丽的小城更能激发艺术家的灵感,蒂阿曼蒂那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水彩画画家。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水彩画学习班,街头上也到处是挥舞画笔的画家们。这座小城经过人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基本上保留了一二百年前的建筑风貌,留下了一个研究十八世纪葡萄牙殖民时代建筑特色的窗口。细细观察,小城的街道并不是直的,而成半弧形,据说这样可以防御强劲的海风袭击。每座民居门的上部圆弧形的部份是随时可以打开通风的窗子,而下半部分才是门。门上有设计精美的观察孔,这一个个精心设计让人体会到那时工匠们的智慧。在城内有一条隐藏在鲜花中的小巷,名字叫火街。据说在蒂阿曼蒂那城的鼎盛时期,这条街上居住着很多美丽的烟花女子。美丽的街道,仿佛仍能看到在街上和各国水手,淘金者们打打闹闹的美艳女子,和那歌舞声不绝,欢笑声不断的热闹场面。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2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6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5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4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7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3

12  巴西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11


13  巴西潘塔奈尔保护区 (2000)

Pantanal Conservation Area

潘塔奈尔保护区,位于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及南马托格罗索州,潘塔奈尔保护区的潘塔奈尔湿地是世上最大的湿地。潘塔奈尔保护区由四个保护区构成,总面积187 818公顷。该保护区位于巴西中西部马托格罗索省西南角,占巴西潘塔努大沼泽地区面积的1.3%,潘塔努大沼泽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该地区最主要的两条河流,库亚巴河与巴拉圭河都从这里发源。潘塔奈尔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可观。

巴西境内的潘塔奈尔湿地部份地区被划为潘塔奈尔保护区并加以保护。潘塔奈尔保护区成立于19819月,占地1,350平方公里,位于马托格罗索州的博科内自治市,古鲁匹河及圣保罗湾的河口之间。潘塔奈尔是安地斯山脉形成之前的大规模地壳挤压所造成。地壳挤压造成内部的三角洲,高原上几条的河流汇集,多年来不断将沈淀物及土壤侵蚀的残余物冲积于潘塔奈尔地区内。潘塔奈尔平均每年降雨量为1,0001,400毫米,巴拉圭河亦为湿地供水。湿地的平均温度为摄氏25度,温度相信于0度至40度之间波动。12月至5月为潘塔奈尔的雨季,湿地的水平线会上升逾3米。正如尼罗河每年的泛滥一样,造就肥沃的土地,潘塔奈尔水位的上升不但滋养了当地的生产者,及滋养了当地的物种。人类过份占用资源已经造成问题,潘塔奈尔内接近99%的土地被私人拥有,特别用作农耕及经营大牧场。潘塔奈尔湿地是天然的水质净化系统,具有强大的沉积和净化作用。流水进入湿地后,各种物质随水流缓慢而沉积,成为湿地植物的养料,其中的有毒物质被迅速分解。但是,假若这个净化系统潘塔奈尔在雨季时会泛滥,超过80%面积会被水淹没,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集中地。潘塔奈尔被认为是全球动植物最密集的生态系统。虽然潘塔奈尔湿地与邻近的亚马逊雨林相比显得相形见绌,但实际上两者是同样地充满生气的新热带区。这个生态系统内住着已知的有3,500种植物、超过650种雀鸟、超过400种鱼类。潘塔奈尔湿地亦是蓝紫金刚鹦鹉的家园。此雀鸟因其高达10,000美元的黑市价,被大量捕捉至濒临绝种。区内其他濒危物种包括美洲豹、鬃狼、大水獭、巨犰狳、水豚及巴西貘。潘塔奈尔湿地的生态系统正面临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危机,包括不受监管的钓鱼消遣、狩猎、偷运濒危物种(美洲鳄、美洲豹、山猫、鹦鹉)、不受监管的旅游活动、森林砍伐、火耕。在过去的雨季,泛滥的水位很高,淹没了很多的耕地。洪水退却将大量杀虫药冲入河道及湖泊,杀死大量的鱼。近年来,巴西为了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但加强对当地居民进行环保教育,并加强管制措施,例如在湿地的一些主要入口设立检查站,严禁捕杀猎物和砍伐树木,并且对可捕杀的水生动物的种类和大小都有严格规定。政府更规定,凡是牧场的牛只遭到美洲豹袭击,均可向政府索取赔偿,但严格禁止猎杀美洲豹。负荷过重,湿地的物种就会遭殃。工业发展,特别是采金业已开始为湿地带来问题。

在潘塔奈尔湿地,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湿地风景。当旱季到来时,水位开始下降,留下一片片清澈而平静的湖泊。湖泊周围既有参天的大树,又有低矮的灌木丛。在晚霞的映照下,各种树木在水中形成美丽的倒影。潘塔奈尔湿地内分布着大量河流、湖泊和平原。其中的湿地、草原、亚马孙和大西洋森林都是南美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除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外,沼泽地内还栖息着650种鸟类,230种鱼类,95种哺乳动物和167种爬行动物,以及35种两栖动物。进入湿地后,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和数不清的白色牛群。紧接着路两旁出现湖泊和河流,五颜六色的飞鸟,趴在水边晒太阳的鳄鱼。据说,在这块湿地上生活着近1000万条鳄鱼。每到雨季来临,它们四处游动。进入湿地后,沿途常见身长一两米的鳄鱼横在路旁。等到车大约行驶半个小时后,来到湖边,看到无数条形态各异的鳄鱼并排地趴着,好像是列队欢迎远方宾客。每到雨季,潘塔奈尔湿地就像一片一望无际的海洋,人们可以乘船在植物稀少的地区自由航行。此时,各种飞鸟都飞到退水的地区,来食地上的各种贝类和小虫。无论是地上,还是树上或者蓝天上到处都是成群的飞鸟。据说,在这块沼泽地上生活的几百种鸟类中,既有小小的蜂鸟,又有号称鸟中之王的身体长达140公分的大喙巨鹳。除飞鸟外,还有100多种色彩斑斓的蝴蝶聚集在此,使这块沼泽地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远远望去,好像走进了一个鸟的世界。鸟儿们都各自分类后聚集在一起,每当车子靠近它们时,它们就边叫、边拍打着翅膀一起飞向蓝天。在周围的树林里,各种鸟叫声不绝于耳,好像正在举行飞鸟音乐会。

13  巴西潘塔奈尔保护区2

13  巴西潘塔奈尔保护区5

13  巴西潘塔奈尔保护区1

13  巴西潘塔奈尔保护区3

13  巴西潘塔奈尔保护区4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2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 (2000, 2003)

Central Amazon Conservation Complex

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位于巴西亚马逊州的马瑙斯市西北部大约200公里处。亚马逊河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中段的米斯米峰之颠,全长 6400 多公里,是世界上径流量最大 (5500 立方千米/年) 、流域面积最广 (580 万平方公里 ) 的河流。亚马孙河流域大部分在巴西境内,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生状态。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是亚马逊最大的保护区,也是世界上生物最多样化的区域之一。

亚马逊河中心保护区占地超过600万公顷,是亚马逊盆地中最大的保护区,同时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护区内还有平坦耕地生态系统、洪泛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湖泊和河流的重要范例,多种水生动物不断进化,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电鱼类种群的栖息地。保护区为许多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保护,例如巨骨舌鱼、亚马逊海牛、黑凯门鳄和两种淡水豚类。

雅乌国家公园是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最主要的部分,也是保护区的中心。乌雅国家公园中的森林与连续分布于辽阔的亚马孙中部平原上的森林相连,四周是由地势较低的黑河环绕,从而形成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景观。就亚马逊地区中部的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与濒临绝种的物种来说,增加的六个保护区后,形成的亚马逊中心综合保护区加深了雅乌国家公园提供的保护程度。

雅乌国家公园位于马瑙斯市西北部大约200公里处。雅乌国家公园在历史上是亚马孙河流域人类居住的家园。最近的考古研究在黑河的入口处识别出17处遗址,这表明这里有可能是连接索离穆艾斯和黑水地区的通道。无数的石头雕刻艺术品推动了考古学家对这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当地的居民过着俭朴的乡村田园生活,他们有的是葡萄牙人的后裔,有的是本地土著居民。大多数居民都是土生土长的,他们沿袭着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栽种味道有些苦涩的树薯粉,狩猎,钓鱼。公园中没有公路可走。最近的一条公路是靠近玛瑙斯,距离公园大约有100公里之遥。黑水河是进入雅乌国家公园的唯一路径,目前公园中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旅行社,所以游客要在这里租船进入公园游玩。从马瑙斯到公园的入口处大约需要18个小时的游程。公园中首选的参观对象就是卡拉宾那尼瀑布和辽阔的黑河沙滩。最初它是雅乌河和黑水河的汇合处,后来,雅乌河的右岸逐渐拓展,一直延伸到卡拉宾那尼河流入口处。该地区是世界地方鸟类区之一,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列为两百个优先生态保育区之一,也是植物多样化的中心。扩大后的雅乌国家公园包括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洪泛森林、湖泊与水道,相当程度地强化亚马逊地区中部水生物种多样性。再后来,公园又继续顺着卡拉宾那尼河的右岸向上扩展,最后再一次与黑河相遇。公园的海拔高度介于0200米之间。公园中的森林与连续分布于辽阔的亚马孙中部平原上的森林相连,四周是由地势较低的黑河环绕,从而形成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景观。代表性的植物有:生长于以陆地环境为主的热带雨林,郁郁葱葱,在洪水季节可以免遭洪水的侵袭。这种森林一般都是成层堆积的,每公顷的土地上大约有180种植物;开阔的热带雨林,显然,这种雨林无论是在面貌上还是生态上都与热带雨林相关联。它的主要特征:树木较矮,树干纤细,具有乔木生长层,经常伴生着许多本属中的附生植物。此外,由于生长于沙质的泥土中,营养供应比较匮乏,每公顷平均含有108种植物,而浅色旱热落叶矮灌木林在这些植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在这里,那些占据优势的较高的数目及附生植物、蔓藤植物都比较稀少,很少见到。公园中的动物群数量丰富,有许多是与黑水生态体系密切相关的属种。脊椎动物分布密度较高:120种哺乳动物,411种鸟类,15种爬行动物,320种鱼类。公园中还有许多特有的保护物种。

对于研究亚马逊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来说,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的重要价值在于:保护区中大约拥有60%以上生活于黑水流域的鱼类以及60%以上出现在中亚马孙河地区的鸟类。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在历史上是亚马孙河流域人类居住的家园。最近的考古研究在黑河的入口处识别出17处遗址,这表明这里有可能是连接索离穆艾斯和黑水地区的通道。无数的石头雕刻艺术品推动了考古学家对这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当地的居民过着俭朴的乡村田园生活,他们有的是葡萄牙人的后裔,有的是本地土著居民。大多数居民都是土生土长的,他们沿袭着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栽种味道有些苦涩的树薯粉,狩猎,钓鱼。

亚马逊河全长6440公里,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二。亚马逊河每秒钟把116000立方米的水注入大西洋,流量比萨伊河约多3倍,比密西西比河多10倍,比尼罗河多60倍,占全球入海河水总流量的20%。河口淡水冲入大西洋中达160公里。由于赤道附近多雨地区,亚马逊水量终年充沛,亚马逊河口年平均流量为每秒22万立方米,使它成为世界上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巴西人自豪地称之为“河海”。据估计,所有在地球表面流动的水约有20-25%在亚马逊河。

亚马逊部分雨林除了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外,还开辟了其他保护区,例如己西塔帕若斯河岸边的亚马逊国家公园,面积近10000Km²。然而,伐林速度若不减慢,亚马逊这片占全球林木总面积2\3的广大森林,将在21世纪消失。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5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6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4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3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2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14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8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1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9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11

14  巴西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12


15  巴西戈亚斯城历史中心 (2001)

Historic Centre of the Town of Goiás

戈亚斯城历史中心距离戈亚斯西北约144公里,是巴西著名的历史古城镇,最初人们称之为巴奥镇,而现在人们通常就简单的称之为戈亚斯。这里历史上曾经是生机勃勃的商业和政治中心,如今已经失去了其耀眼的光芒,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古迹,成为戈亚斯城历史中心,是著名的旅游圣地。

戈亚斯城是1819世纪巴西中部遭到占领和殖民统治的见证。其城市布局极具代表性,矿区集镇经过系统性的发展成为了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一座城市。由于城市建设时都采用了当地的材料和技术,使得城内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虽然简单质朴,却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

公元1726年戈亚斯作为一个淘金点逐渐发展起来,直到公元1937年,它一直是州首府。在这里,鹅卵石的街道和众多的1819世纪的古建筑,使人感受到很强的殖民地气息。公元1950年,戈亚斯镇被列为保护区。1612年,巴西已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蔗糖出口国,仅在戈亚斯城就拥有100多家制糖厂,两倍于首都萨尔瓦多的同类工厂。然而,东北部的繁荣引燃了其他地方的炉火,而且荷兰又占领了后来的伯南布哥省。戈亚斯城的命运就在被荷兰占领的短时期(1630-1654)内被决定了。起初,新来的殖民者是想使戈亚斯城现代化,让它变成一个堪与累西腓媲美的港口。但遭到了人们的反抗,于是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为了报复,他们于1631年在奥林达发动了大屠杀,并燃起一把大火,于是,16世纪建造的大量住宅、教堂和修道院等殖民期建筑奇葩统统葬身火海。1654年,葡萄牙人再次统治巴西,此时正是累西腓作为一个贸易中心和一个大都市蓬勃发展的时期。戈亚斯城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也因此而受到鼓舞,开始重建他们的城市。他们竞相攀比,看谁修建的住宅更豪华,以致后来都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住在戈亚斯城,赛过寝王宫。不过,累西腓的商业巨头与戈亚斯城的甘蔗大王之间的竞争引发了1710-1711年的内战,而且以累西腓的胜利而告终。这次政治上的打击发生在戈亚斯城的大部分建筑遗产业已建成的时刻。所幸者,该城在经济上的衰退异常缓慢,甘蔗大王因而可以完成他们业已动工的建筑。尽管戈亚斯城暂时失势,但却一变而成了重要的宗教中心。16781823年间,这里曾是大主教教区所在地,其神学院、修道院和学校成了巴西北部宗教活动的发祥地。有两个重大事件(阿泽雷多·科蒂尼奥主教于18世纪末开始的宗教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几年后创办的法学院)产生了巨大影响。

戈亚斯城历史中心的世俗建筑富有新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的风格。古城靠近大海,地势较高,对防守非常有利,同外部联系也非常方便。古城内的主建筑之间相互连接;街道曲曲折折,随地形变化而自然起伏;由此而在街道汇合处和教堂前的空地上形成众多的小广场。古老的建筑群掩映在繁密的棕榈树之中,让这座城市愈发显得婀娜多姿。戈亚斯城历史中心内最有名的宗教建筑是主教教堂,它包括三座大殿。格拉卡教堂是十六到十七世纪兴建的,胡安·巴蒂斯塔教堂是十七世纪建造的,内维斯教堂、多卡尔莫教堂和圣本托教堂都是18世纪修建的。这些教堂的相同点是内部装饰豪华壮丽,绘画精美,具有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这是欧洲基督教艺术在南美洲地区的具体展现,现存的古代民用建筑中有很多修建于十七到十九世纪。

到戈亚斯城的教堂和修道院来一饱眼福,欣赏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奇珍异宝的观光者们可能会失望而归。除有一小部分珍宝已陈列于市博物馆外,大部分业已神秘地消失,可能已由其原主收回(由于缺少银行,富有的家族曾将其贵重物品委托教堂保管)。戈亚斯城在历史上也是危机重重,从而给有计划地偷盗异珍奇宝、绘画、家具、书刊甚至瓷砖开了方便之门。有位修道院院长竟把仁慈的圣母玛丽娅雕像搬下基座换钱以饱私囊了。尽管如此,遭受损失的原因主要还不在于其上层人物的背信弃义、教士牧师的玩忽职守以及偷盗抢掠或年久失修,而在于本世纪初草率进行的修缮,其中包括1911年为大教堂进行的改建工程,以及1907年奉教长之命拆除加尔默罗会隐修院的残余部分。

传说中戈亚斯城的保护天使是午睡神女。倒不是因为那连鸟儿都懒得歌唱的悄无人声的街道、宁静的花园以及巨大建筑物投下的阴影都散发出阵阵睡意,而是因为那长达一个世纪的沉睡已使戈亚斯城摆脱了嘈杂、狂乱的外部世界的干扰,也使她免除了财产投机和漫无节制的城市发展,而邻近的累西腓及其他许多古老的殖民地城镇却因为无可幸免而发展成了枯燥乏味的现代都市,遗忘了自己的过去。

15  巴西戈亚斯城历史中心3

15  巴西戈亚斯城历史中心4

15  巴西戈亚斯城历史中心5

15  巴西戈亚斯城历史中心1


16  巴西塞拉多保护区: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和艾玛斯国家公园(2001)

Cerrado Protected Areas: Chapada dos Veadeiros and Emas National Parks

塞拉多保护区位于巴西中部高原广阔的热带性草原地区。保护区由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和艾玛斯国家公园两个部分组成。经过多年的气候变动,这里成为了动植物的避难场所,已经有七十种以上的哺乳类动物各三百种以上的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还有各种各样植物在这里生根发芽。

塞拉多保护区由两个部分组成,保护区内包含动植物及其主要栖息地,这些使得塞拉多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富多样性的热带生态系统之一。千百年来,这片区域在气候变化时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庇护。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中,这里对保持塞拉多地区生物多样性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国家公园位于距巴西的新首都戈亚纳约250公里处,在戈亚斯州的北方。公园的60%位于卡尔卡温特自治区,剩余的40%位于帕拉伊苏自治区。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国家公园实际上是巴西中央最高的平原部分。这块区域非常美丽,它由1200米宽的瀑布和清澈的溪流组成。丘陵深入岩石组成的峡谷深处,峭壁高40米,峡谷长300米。主要的水源是佩托河,沿着佩托河,沿途有许多溪流,例如里奥普雷图瀑布和卡里奥瀑布。所有进入托坎廷斯河内的溪流都滋润了亚马逊河盆地。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国家公园包括着6个主要的植被类型:塞拉多、回廊森林、草原等。典型的塞拉多物种生长在具有良好排水性的巴西中部土壤中,由珍稀的多森林大草原组成,树高35米,达到1060%的覆盖率。每公顷有约350400种脉管植物。有资料证实了49个植物种族之间有186个树种,这意味着每公顷达到1035株的密度。回廊森林生长在沼泽地区和峡谷中,它们向高处生长,可以攀升2030米,树的覆盖面达到8090%。这个树种密度很高(145种),可以达到每公顷978株。公园也包含高纬度牧草地,这些牧草地因有隔离带而形成鲜明的特征。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国家公园区域内的土壤很旧,被氧化成红色,许多营养物被过滤掉了,在适当的高地会产生酸。由于含有高度的铝、铁和氢,它们通常是有毒的。依照美国航空总署看,沙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国家公园是从地球的轨道看到的最发光的点之一。这是由于除其他的和矿物外,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石英水晶。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国家公园是一个动物多样性的地区,据估计70种哺乳动物、306种鸟、53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以及49种鱼类。哺乳动物包括巨大食蚁动物,庞大的犰狳、有鬃毛的狼、美洲虎、彭巴斯草原鹿,以及巨鼠和短尾负鼠。鸟类包括黑鹰、单眼鸡、较大美洲鸵、巴西秋沙鸭等。另外还拥有1000余种蛾和160种蜜蜂。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国家公园在世界生物多样性地区是能够排上等级的,在巴西悍蚁的生物多样样保护方面具有相当高的价值。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国家公园的价值不断增加,因为它具有宽泛的海拔范围,在过去气候变化时期允许仅有的和残存的物种生存。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国家公园和艾玛斯国家公园能够使许多重要物种得以保护,包括塞拉多地区所有的庞大动物(巨大的水獭除外)。

艾玛斯国家公园位于戈亚斯和南马托格罗索州两州之间的巴西中西部地区,最高海拔1000米,在河谷中最低海拔400米。它形成主要的水流,横亘在到南部的拉普拉塔和到北方的亚逊河之间。高地是一个逐渐起源的平原,这个平原向北减降到俄来格亚盆地,向东到雅库巴-科伦蒂斯河系,向西到塔卡瑞河和潘塔诺的复杂合成水系。在艾玛斯国家公园排水沟中到拉普拉塔河盆地,分水岭是复杂的。在国家公园内部主要的水流是雅库巴河和台塑河,它们都倾泻到婆罗那巴河里。艾玛斯国家公园是唯一新热带区的保护区,这里随处可见各种巨大的动物。这里的生活是塞拉多特有的,同时也是塞拉多上游部分的高价值。艾玛斯国家公园的岩石多数是花岗石。千百年来,这片区域在发生剧烈季候变化时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庇护,使其得以存活下来,并且这个保护区将在以后发生季候变化时继续为保护热带高草草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做出贡献。保护区的气候夏天热而多雨,冬天冷而湿,是典型的热带亚湿气候。平均年降水量在15001700毫米之间,大多在夏季降水。年平均温度在20°C27°C,范围从最小的4°C8°C可以达到最大的40°C42°C。空气湿度在50%80%之间,最大温度出现在夏季,整个冬天湿度一直在下降。据公元1998年~公元2000年之间的调查,艾玛斯国家公园动物群包括354只鸟、78哺乳动物、69种爬行动物,21两栖动物、9种鱼。动物巨大的食蚁动物、有鬃毛的狼、灌猪、庞大的犰狳、彭巴斯草原鹿、美洲虎、巨鼠、短小的短尾负鼠。四种新的小物种在艾玛斯国家公园发现,包括一种啮齿动物和负鼠。艾玛斯国家公园的鸟类包括许多草原特有的和地方特有的物种。濒危的物种包括巴西秋沙鸭、黄脸悍蚁、白翼欧夜鹰、沼泽食籽雀、黑面雀等。在艾玛斯国家公园的69种爬行物种有10种是非常稀有的。通过更大范围的取样,预计爬行动物能达到90种。查帕达-多斯-维阿迪罗斯国家公园和艾玛斯国家公园共有84种爬行动物,其中25种是两者都有的。

16  巴西塞拉多保护区6

16  巴西塞拉多保护区8

16  巴西塞拉多保护区4

16  巴西塞拉多保护区7

16  巴西塞拉多保护区3

16  巴西塞拉多保护区5

16  巴西塞拉多保护区1

16  巴西塞拉多保护区2

16  巴西塞拉多保护区10


17  巴西大西洋群岛: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和罗卡斯岛保护区(2001)

Brazilian Atlantic Islands: Fernando de Noronha and Atol das Rocas Reserves

巴西大西洋群岛: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和罗卡斯岛保护区位于大西洋海域内,在巴西南部的奥格兰德州卡布德圣罗克西北部约345千米的位置,保护区占据了除北海岸中央部分以外主要海岛的大部分。它还包括大多数较小的海面岛屿和小岛。南大西洋露出海面的海底山脉形成了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和巴西沿海的罗卡环形礁。这个区域包括了南大西洋大部分岛屿,对于鲔鱼、鲨鱼、海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生长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巴西大西洋群岛也是西大西洋上热带海鸟最集中的地方。在拜亚海区生活有大量海豚,在落潮期,罗卡环形礁给游客展示出一幅怡人的海岸美景,泻湖和潮水坑星罗棋布,里面还有各种鱼类。

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和罗卡斯岛是从大约4000米深的海底升起的由火山岩形成的一个巨大海底山系的峰巅。在这一点上,它可以和其他大西洋火山岩岛相比较,包括大西洋的圣佩德罗岛和圣保罗岛,以及英国拥有的阿森松岛等。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火山地区是在1.812.3百万年之间形成的。有大量的火山岩石,包括泉华、角烁岩、熔岩,以及火山岩塞、环状岩墙和穹地等插入构造的火山碎屑形成的沉积。当中央高地侵入泉华时,在主要岛屿的东部和西部窄高原稳定水平处,火山岩占主要优势。在这层基本构造上面的入侵物仍然保留,现在形成了象莫鲁-杜皮库这样有特色的峰巅。另外包括位于东北部的梅尤岛上大量石灰性的高原火山岩结构都含有近期沉淀物。海岸线是复杂的,拥有很高的悬崖,16个沙滩。面向海岸的西北是相当平静的,而东南海岸朝着有力的海流和海风,并且是海浪作用显著的多岩石性海岸。罗卡斯是海山岩石基座上的暗礁构造,面积大约有7.5平方公里。在涨潮的时候,只有两个最高3米和一些孤立的钙质构造,“罗卡斯”屹立在水面上。两个中较大的法罗尔岛有一个伸出来的长大约1000米,平均宽约200米的“s”形。在退潮的时候,环形珊瑚岛的环礁显露出来,在沙滩的边缘组成一道大约1.5米高的天然屏障。在环形珊瑚岛里面是拥有浅滩和11.5米深池沼的巨大礁湖。这里是热带气候,从一月到八月都是雨季,其他季节是干燥的。年平均降雨量为7315毫米,三至七月是降雨最大的季节,有时降雨量24小时能达到190毫米。十月是最干旱的季节。平均温度在23.5℃~315℃之间变化。最热的季节是一月、二月和三月。相对温度稍少于81.5 %,而年平均晴天时间为3.215小时/天,11最多,4月最少。

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的原始植物与濒危的大西洋雨林有密切关系,但是可能是由于这个地方太孤立,所以多样性和地方性都很差。这里一直被称做大西洋岛雨林,但是在萨帕塔海角附近森林覆盖率只有5%,大约占地1.5公顷的一小片红树林,是南大西洋地区仅有的海洋红树林区,成为假红树属总状花序的单一存在地。总共记载有400种植物物种。岛屿中灌木和草本植物植物占主要优势,只有少量的树,主要包括包括紫茉莉科、柴葳科、漆树科、莤草科、大戟科等。引入的果树包括番木瓜、腰果、香蕉、罗望子、番石榴等,另外有一些装饰性的物种象杏仁、凤凰木、桉树,椰子棕榈科等。

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有很多重要的鸟类生活区,既有陆地也有海洋物种,这里也有大量的迁徙鸟类。被发现的6种陆地鸟中有3类是地方特有的。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发现了许多热带大西洋海鸟的侨民,包括黑燕鸥、褐燕鸥、乌黑燕鸥、精灵燕鸥、面具海鹅、褐色海鹅、红脚海鹅,华丽的护舰鸟、红嘴热带鸟)等。罗卡斯岛保护区拥有150,000种海洋鸟类之多,包括南大西洋最大的黑燕鸥、褐燕鸥、和面具海鹅的栖息地。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有两种地方特有的爬行类物种:南石晰和双头蛇这些岛屿的海洋环境是相当有趣的,有两种海龟共同生长在近岸海域:绿色海龟,和玳瑁海龟。在海域周围出现的常驻旋转海豚数量已经达到1200只,许多其他鲸类动物也经常光顾这些岛屿。深海群落大多都是纤细的外表,他们都生长在火山岩底层上。暗礁建筑珊瑚虫遍布。然而暗礁构造在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并没有记载。尽管巴西暗礁不象加勒比海那样多种多样,但是他们在生物地理学上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包含有大量的地方性物种。巴西有记载的暗礁建筑珊瑚虫大约有15种,其中有6种是该地区所特有的。大约95种鱼类被记载,包括诺罗尼亚锦鱼和罗卡斯鲨,两种地方性物种。岛屿周围接近深海海域的浮游物种也分布很广。罗卡斯周围有柠檬色鲨鱼。

最初岛上杳无人迹,最早记载这些岛屿的地图是在公元1502年,当时叫做“伊利亚-达夸瑞斯玛”(受难岛)。葡萄牙探险队在公元15001501或者1502年的受难节曾经经历过这里,因此这就被假定为是这些岛屿的起源。在公元1502年~公元1503年另外一支由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带领的去巴西的探险队也经过这些岛屿,但是在公元1504年这些岛屿授予给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作为世袭土地的事实得到公认,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取了现在这个名字。这些岛屿不断的被英国(公元1534年)、法国(公元1556年~公元1612年)、荷兰(公元1628年)先后侵占。在公元1646年荷兰在高地上建立了一个小堡垒,也就是后来的雷梅迪乌斯圣母城堡所在的位置。公元1770年,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被葡萄牙的加冕,成为伯南布哥州的一部分。然而岛屿杳无人迹,并且在1736年,法国东印度公司接管岛屿,并且重新命名为王妃岛。公元1737年,法国武装占领了这些岛屿,并建造了雷梅迪乌斯圣母城和康赛桑圣母城堡和圣安东尼奥城堡。雷梅迪乌斯圣母教堂这个能够使人重返岛屿的地界标于公元1772年建立。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第一批战俘被送往这个岛,并且它意味着大多数植物被清除,因为这样可以清除藏身的地方,从而防止逃跑。直到20世纪早期,这个岛一直起着防御前哨和监狱的双重作用。在公园和缓冲区里发现许多地方,那里记载着岛屿历史的重要档案。雷梅迪乌斯圣母教堂于公元1988年完全重建。堡垒废墟保存在卡佩拉-达基沙巴,那里以前是关押棘手囚犯的地方。圣米格尔地区从前是监狱的管理中心,现在已成为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州行政区的行政指挥部。因为很多原因,这个地区都是具有保护价值的。虽然在数量上有限,但是仍旧有多种多样地方性物种。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人文文化。这些原因,都是海岛成为世界遗产的必然条件。

17  巴西大西洋群岛: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和罗卡斯岛保护区7

17  巴西大西洋群岛: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和罗卡斯岛保护区1

17  巴西大西洋群岛16

17  巴西大西洋群岛: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和罗卡斯岛保护区3

17  巴西大西洋群岛12

17  巴西大西洋群岛17

17  巴西大西洋群岛14

17  巴西大西洋群岛: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和罗卡斯岛保护区6

17  巴西大西洋群岛15


18  巴西圣克里斯托旺的圣弗朗西斯科广场 (2010)

São Francisco Square in the Town of São Cristóvão

圣克里斯托旺镇的圣弗朗西斯科广场,是一个开放的四边形空间,围绕着广场主要的早期建筑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和修道院、教会建筑、仁慈堂大楼,地方政府大厦以及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房屋建筑。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建筑群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与周围1819世纪的房屋,形成了一个折射出该镇起源及历史的城市景观。这一方济会建筑群是巴西东北部教派典型建筑的一个范例。四个多世纪以来,圣弗朗西斯科广场一直是举行公共活动和节日庆祝的场所。圣弗朗西斯科广场极其周围的建筑物描绘了当地人们的历史、生活方式和宗教观念。

18  巴西圣克里斯托旺的圣弗朗西斯科广场1


19  巴西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克景观(2012)

Rio de Janeiro: Carioca Landscapes between the Mountain and the Sea

里约热内卢位于巴西东南部,是巴西第二大城市,1960年以前为巴西首都。里约以其美轮美奂的山水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而扬名世界。也被评为“世界上50个最值得一游”的旅游胜地之一,而里约热内卢基督像更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人们常说,“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而把他的第七天献给了里约。”

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克景观与其说是建筑遗址,这一遗产更像是一个特殊的城市景观设置。这里,从蒂茹卡国家公园山上的最高点一路向下直到大海,拥有塑造和激发城市的发展自然要素。包括成立于1808年的植物园,科尔科瓦多山与其山上著名的基督雕像以及瓜纳巴拉湾附近的山丘,包括沿着科帕卡巴纳湾大规模设计的景观。这些都为这一壮阔的城市户外生活文化做出了贡献。里约热内卢也被看作是音乐家、园林设计师和城市设计师艺术灵感的来源。

景色秀丽的科尔科瓦多山坐落于里约热内卢市的西部,瓜纳巴拉海湾边上,海拔709米,常有云雾缭绕于山腰。山上古木参天,泉涌瀑发,云雾缭绕,景色奇绝。科尔科瓦多山又被称为耶稣山。在里约城中漫步,随处都能看到山顶上的耶稣十字塑像:耶稣基督身着长袍,双臂平举,低头俯视,目光深情地俯瞰山下里约热内卢市的美丽全景,像是在护呵山脚下的里约城,又表达着博爱的精神和对独立的赞许。到了晚上,在灯光的照射下,黑色夜幕下的耶稣像显得更加高大和醒目,宗教色彩也更为浓厚。该塑像建于1931年,是为了庆祝巴西独立100周年而建的,由法国雕塑家保尔·兰多斯基等人创作。像座宽8米,高30米,左右两手手指顶端之间距离为28米,重114吨。塑像的选址十分科学,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从里约市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塑像。站在塑像旁,也可以把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科尔科瓦多山上的蒂茹卡国家公园内,这里有一座玲珑别致的中国式凉亭,八角飞檐上雕刻着色彩艳丽的飞龙。这座凉亭是巴西国王唐·若昂六世在位时,地方当局为了表彰华工在巴西培植中国名茶的功绩而修建的,现在凉亭已经成为中巴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科尔科瓦多山脚下的瓜纳巴拉湾,长约31公里,最宽约29公里,入口处宽约1.61公里,湾内点缀著几座岛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乘电缆车登上山顶,举目远眺,瓜纳巴拉湾波光粼粼,白帆点点;湾畔绵延的海滩上银沙耀目,游人如蚁,太阳伞如朵朵鲜花盛开;宽阔的海滨大道一直伸向看不见的尽头,面海而立的现代化楼群密密麻麻。海湾的弗拉门戈公园、尼泰罗伊古堡、自然纪念碑都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里约热内卢的海滩举世闻名,其数目和延伸长度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72个海滩,其中的科帕卡巴纳海滩最为著名。新月形的科帕卡巴纳海滩被称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海滩,海岸沿线长达4.5公里,海水蔚蓝,浪花雪白,沙滩洁净松软,加上终年气温适宜戏水,游人络绎不绝。长达约8公里海滩上建有数十个小酒吧,充满异域风情;一条宽阔的海滨大道顺着海滩走势蜿蜒向前伸展,海滨大道上的人行道用白色与黑色的小石头拼镶成各种波浪形的图案,高大挺拔的棕榈树屹立在人行道旁,伴着习习海风婆娑起舞。海滨大道的另一侧是林立的一幢幢二三十层的旅馆、饭店和豪华公寓。现代化的建筑与美丽海边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巴西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里约热内卢气候宜人、雨水充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里约热内卢的植物园是巴西最早规划的植物园之一,1808年,葡萄牙摄政王若奥六世为培植印度香料作物创建了这个“皇家林园”。园内有逾8000种的植物,其中很多都是罕见的品种。园内景观非常漂亮,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树木品种多,而且非常高大,很多大树不但高大壮观,而且树干从下到上密密层层附生着苔藓、蕨类、凤梨和仙人掌科植物,这在其他植物园中很难见到。世界上许多植物学家、园林专家公认它是世界十大植物园之一。

19  巴西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克景观5

19  巴西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克景观2

19  巴西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克景观16

19  巴西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克景观4

19  巴西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克景观12

19  巴西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克景观17

19  巴西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克景观14

19  巴西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克景观20


20  巴西潘普利亚现代建筑(2016)

Pampulha Modern Ensemble

潘普利亚现代建筑坐落于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创建于1940年,其融合建筑、景观设计、雕塑和绘画为一体,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潘普利亚现代建筑集合是一个有远见的城市花园项目,建筑反映了当地的传统,以及巴西气候和自然环境对现代建筑建设原则的影响。

潘普利亚现代建筑,这个文化休闲中心围绕着一个人工湖而建,包含一个赌场、一个舞厅、一个高尔夫游艇俱乐部以及一个圣方济各教堂。建筑师与一些创意艺术家进行联合设计,充分利用水泥的可塑性,赋予建筑夸张大胆的造型。

20  巴西潘普利亚现代建筑20

20  巴西潘普利亚现代建筑19

20  巴西潘普利亚现代建筑16

20  巴西潘普利亚现代建筑25

20  巴西潘普利亚现代建筑3

20  巴西潘普利亚现代建筑5

20  巴西潘普利亚现代建筑8

20  巴西潘普利亚现代建筑14

20  巴西潘普利亚现代建筑12

20  巴西潘普利亚现代建筑7


21  巴西瓦隆古码头考古遗址(2017)

Valongo Wharf Archaeological Site

瓦隆古码头考古遗址位于里约热内卢中心,厚重的混凝土下发现的破旧铺路石曾是来自非洲的数百万奴隶踏上巴西的首站。巴西人类学家表示:这是一处独一无二的纪念遗址,是进行非洲奴隶输入贸易的最后历史遗迹。

1779年开始巴西的奴隶贸易逐年增长,1811年瓦隆古码头建成,从刚果民主共和国、安哥拉及中西非等地运来的奴隶可以直接登陆里约。瓦隆古码头至今仍被埋藏,几十年来由不同的城市化建设所活埋,实际位于很多主要交通杻纽的地底下。

瓦隆古码头(Cais do Valongo)于1811年由里约热内卢市警方军总处法院所建立,是上岸及贩卖非洲奴隶的主要港口。自建立码头以来,这市场已成功输入了多于50万的非洲人。

21  巴西瓦隆古码头考古遗址1

21  巴西瓦隆古码头考古遗址4

21  巴西瓦隆古码头考古遗址5

21  巴西瓦隆古码头考古遗址6

21  巴西瓦隆古码头考古遗址2

21  巴西瓦隆古码头考古遗址3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兰德岛-文化与生物多样性 (2019)

Paraty and Ilha Grande Culture and Biodiversity

该文化景观位于博凯纳山脉和大西洋之间,包括帕拉蒂历史市镇(巴西保存最完好的海滨城镇)、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全球5大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内的4个自然保护区。帕拉蒂生物种类丰富,其中不乏濒危物种,如美洲豹、白唇西猯及数种灵长类动物,包括当地标志性生物褐绒毛蛛猴。在17世纪末,帕拉蒂是向欧洲运送矿产的“黄金之路”的起点。这里的港口还是矿井工具和黑奴矿工的入境点。为了保护港口和城市财富,帕拉蒂设有一套防御体系,其历史中心保存着18世纪帕拉蒂的城市布局及18世纪至19世纪初大部分的殖民建筑。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兰德岛8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兰德岛9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兰德岛2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兰德岛4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兰德岛5

22  巴西帕拉蒂和格兰德岛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