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entina 1冰川国家公园 (1981) 2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以及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 (1983, 1984) 3伊瓜苏国家公园 (1984) 4洛斯马诺斯岩画(1999) 5瓦尔德斯半岛 (1999) 6伊沙瓜拉斯托-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园 (2000) 7科尔多巴耶稣会牧场和街区 (2000) 8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 (2003) 9印加路网(2014) 10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 (2016) 11卢斯阿莱尔塞斯国家公园 (2017) 1 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 (1981) Los Glaciares National Park 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坐落于阿根廷南部,公园内共有47条发源于巴塔哥尼亚冰原的冰川。它的著名在于它是世界上少有的现在仍然“活着”的冰川,在这里每天都可以看到冰崩的奇观。冰川国家公园风景秀美,峰峦叠嶂,冰川湖泊星罗棋布,其中包括长达160公里的阿根廷湖。在遥远的源头,三川汇流,奔涌注入奶白色冰水之中,将硕大的冰块冲到湖里,冰块撞击如雷声轰鸣,蔚为壮观。 冰川国家公园是一个奇特而美丽的自然风景区。有着崎岖高耸的山脉和许多冰湖,其中包括一百英里长的阿根廷湖。在湖的远端三条冰河汇合处,乳灰色的冰水倾泄而下,象小圆屋顶一样巨大的流冰带着雷鸣般的轰响冲入湖中。其中巴塔哥尼亚冰原是地球南半球除南极大陆以外最大的一片冰雪覆盖的陆地,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内共有47条发源于巴塔哥尼亚冰原的冰川,而公园所在的阿根廷湖接纳了来自周围几十条冰川的冰流和冰块,其中最著名的是莫雷诺冰川。 这里地处南纬52度高纬度地区,离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已经不远,到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则较为遥远,有约3小时的飞机航程,最近的城镇是30公里外的卡拉法特,所有旅行者必先到达卡拉法特然后才前来冰川国家公园。卡拉法特镇汽车站乘每天两趟的班车进入国家公园,直接来到距莫雷诺冰川很近的地方,其他冰川则要乘价格昂贵的船,没有陆路可达。 莫雷诺冰川像是演唱会舞台,只开了一面台。冰川的蓝、湖水的绿,再配上栈道的黄,现场的色彩感极佳。遇到冬季刚下过一场雪,随处是美景。走完该游览栈道需要3小时。游览栈道分为红、绿、黄、蓝4条路径,标记在栈道围栏上。黄色路径可以俯瞰整座冰川,时间允许的话,应该把红、蓝都走完。红色可以近距离观察冰川,蓝色看得更宏观。 2 阿根廷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以及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 (1983, 1984) Jesuit Missions of the Guaranis: San Ignacio Mini, Santa Ana, Nuestra Señora de Loreto and Santa Maria Mayor (Argentina), Ruins of Sao Miguel das Missoes (Brazil) 阿根廷和巴西两国共有。在热带雨林的中心地带,有五个引人注目的耶稣会传教区遗址,他们分别是: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他们建于17至18世纪的瓜拉尼人地区。各处遗址布局迥异,保护状况各不相同。 瓜拉尼人,是南美巴拉圭的主要居民,原称“卡里约人”或“卡里霍人”,17世纪通用现名,现约170万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瓜拉尼语,属印第安语系图皮-瓜拉尼语族。他们最早居住在从安第斯山到大西洋,从圭亚那到拉普拉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现主要分布在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域及查科地区北部,已分别构成巴拉圭、巴西、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的居民成分。瓜拉尼人分为卡因瓜人、塔鲁马人、瓜亚纳人、瓜亚基人、奇里瓜诺人、瓜拉约人等支系,此外还有居住在巴拉那河三角洲和拉普拉塔河一些岛屿上的昌杜莱人,又称岛上瓜拉尼人。16世纪上半叶,瓜拉尼人聚居地区遭受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537年后受西班牙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的屠杀和疾病的蔓延,人口锐减,部分瓜拉尼人同西班牙人和黑人发生混合。瓜拉尼人昔日通常聚居在由6~8个茅草屋组成的村落里,经济以狩猎、捕鱼为主,辅以采集块根植物、水果和蔬菜。他们中大部分人务农,在种植场和庄园当季节工,部分人从事编织、制陶等生产及制作羽毛工艺品等。 16世纪西班牙耶稣会教士,为了对广大瓜拉尼人进行奴役和教化,对原来的瓜拉尼语加以改造,补充了一些西班牙词汇,使之成为现代瓜拉尼语。也正是因为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使得耶稣教在这一地区得以广泛传播。 1632年耶稣会传教士克里斯托巴尔·德门多萨和巴勃罗·贝纳维德斯在圣佩德罗山麓的伊比奎河右岸建立了教徒聚居区,但不久受到了圣保罗派教徒的袭击,于是人们被迫迁徙,远离聚居区,有的教徒定居于皮拉蒂尼河畔。教徒们在圣米格尔·德拉斯米希奥内斯建立了教堂。后来,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建筑师兼耶稣会教士吉安·巴蒂斯塔在原来教堂的遗址上重新建造了带有典型的18世纪时期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新教堂。随后,巴蒂斯塔又和同事安德雷阿·边奇及神父们一起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事教堂的建造工作,就地取材,教堂从地基到屋顶全部用石头砌成,至今依旧保存完好。 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遗址,最美的当属它的石刻雕像。不管是雕像的细节还是设计,都非常完美。去往教区遗址的途中,道路两边可以看到许多的雨林,如果运气够好的话,还可能会遇到穿着传统服装的地道的瓜拉尼人。 3 伊瓜苏国家公园 (1984) Iguaçu National Park 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共有。伊瓜苏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壮观的瀑布群之一,整个瀑布群宽约2700米。这里是许多稀有濒危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其中包括大水獭和巨食蚁兽。瀑布产生的雾气滋润着这里的各种植物,使得它们能够茂密地生长。 伊瓜苏河是阿根廷和巴西的界河,流经巴西南部巴拉那州和圣卡塔琳娜州,并形成巴西和阿根廷边界的一小部分。伊瓜苏河由源出大西洋岸边的库里蒂巴附近的马尔山的溪流汇集而成,沿途不断有大溪小流汇人,大致向西穿过高地1320千米后,在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三国交界处注入巴拉那河,流出维多利亚山口后,河水以汹涌澎湃之势向阿根廷和巴西交界的平原滚涌而去。流经伊瓜苏时,被阿古斯丁岛阻挡,河道为之展宽达3千米,变成一个湖面,湖水深约1米,跨过绝壁时,湖水倾泻成一个大瀑布群。 典型的亚热带的湿润气候形成了伊瓜苏公园内特有的生态系统。公园内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最著名的是高达40米的巨型玫瑰红树。这种红树高大笔挺,在它的树阴下生长着珍稀树种——矮扇棕树。由于这种棕树的苞芽可以食用,故遭到人们的大肆采摘,植物,松林、棕榈与翠竹间有红花生长着,秋海棠与青藤在一起生长,为林中点缀着明丽的色彩。这里还栖息着巨型水獭、短吻鳄和山鸭等濒危动物及南美洲特有的大型哺乳动物貘、蜜熊、美洲豹等。 伊瓜苏河发源自巴西境内大西洋沿海地带,全长1320公里,共有三十条支流、七十条瀑布。它沿途汇集了大溪小流,穿过维多利亚山口,它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地流过巴拉那高原,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巴西和阿根廷交界的平原奔腾。在突然受到阿古斯丁岛的阻滞,河道为之铺宽达3千米,形成一个水深仅1米左右的湖面,湖水流到绝壁时,飞泻成一大瀑布群。伊瓜苏河绕过急弯流到这里,宽度大增,滔滔河水下泻,声闻二十四公里外。一、二月盛夏雨季,每秒钟流过悬崖的水量,可以注满四个奥林匹克泳池。其中最高的联合瀑布直泻气势惊人的魔鬼咽喉谷。那原是一道断层裂缝经河水冲刷而成深谷。河水经此转过两个九十度大弯,流过湍滩注入巴拉那河。 气势恢宏的伊瓜苏瀑布是世界最壮观的瀑布之一,被誉为“南美第一奇观”和“世界上最大和最感人的瀑布”。瀑布从悬崖上跌落而下,雷鸣般的轰声为其助威,在25千米的范围内都能听得见它的声音。阳光下的七色彩虹为其增色。其中有些瀑布径直插入82米深的大谷底,另一些被撞击成一系列较小的瀑布汇入河流。这些小瀑布被抗蚀能力很强的岩脊所击碎,腾起漫天的水雾,艳阳下闪烁着色彩不定的耀眼彩虹。 伊瓜苏瀑布的位置距伊瓜苏河与巴拉那河汇流点约23千米。伊瓜苏瀑布是南美洲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五大名瀑之一。它呈弧形,平均落差72米,共有275股大大小小的瀑布,组合成三大瀑布群,平均每秒流量1750多立方米,夏季流量每秒钟达58000立方米(约为尼亚加拉瀑布的两倍)。位于中部的瀑布群最高、最壮观,名叫“鬼喉瀑”,因该瀑布在泻人深渊时发出的轰鸣声加上深渊内震耳欲聋的回声令人惊心动魄,故得此名。 当地印第安人的瓜拉尼语称该瀑布为“伊瓜苏”,意为“大水”。当地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某部族首领之子站在河岸上,祈求诸神恢复他深爱的公主的视力,所得回复是大地裂为峡谷,河水涌人,把他卷进谷里,而公主却重见光明,她成为第一个看到伊瓜苏瀑布的人。 南北瀑布群:北翼的瀑布群在巴西境内,是两层平台组成的大小瀑。南翼的瀑布群则在阿根廷境内,是两组双层的瀑布群。汛期时,三大瀑布群连成一道垂挂于峭壁之上的天幕,水天一色。当阳光照射到水雾上时,四周就会映现出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彩虹,景色极其壮观。伊瓜苏瀑布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为雨季,这时伊瓜苏河水位猛涨,每秒平均达1万多立方米的巨大水量覆盖崖壁,共同汇成一道半圆形水幕,狂泻而下,其声势之浩大,如万马奔腾。伊瓜苏瀑布直泻谷底,水声如雷,溅起的水花高达九十多米。水花溅起在巴拉那高原上,映出美丽的彩虹。 伊瓜苏瀑布中最高的是联合瀑布,高85米,宽4公里。其高度相当于北美尼亚加拉瀑布的一半,宽度则大三倍。直泻峡谷激起的水花比瀑布顶端还高,日光穿透一帘水雾,幻化成数十道彩虹,与水花流霞共舞。滚滚河水坠落新月形悬崖时,受凸出的岩石阻挡,分成大约二百七十五道瀑布,有些直冲谷底,有些冲击在岩阶上分级泻下,瑞士植物学家乔达形容这是“海洋注入深渊”。 巴西与阿根廷各在瀑布旁设立国家公园。巴西的公园可从距大西洋不远的库里蒂巴进入,在那里能看到瀑布的全貌,在晨曦中尤其壮观。阿根廷那边,则可从近距离观赏瀑布,例如,看得见圣马丁瀑布一连两次下泻三十米:还可沿窄道深入魔鬼咽喉谷,最宜在傍晚雨燕回巢时观赏。旅客除观赏瀑布外,还可步行穿越恍如亚马孙森林的热带雨林,这种机会很难得,但须依指定的路径行走。两个国家阿瓜苏瀑布风光的不同之处在于:巴西的部分更壮观,但阿根廷部分更适合探险。要一睹大瀑布的壮丽景观,最好还是两边都要走走。如果想一天之内走完的话(并非不可能,但要费点劲头),最好从巴西部分开始。虽然巴西部分离瀑布水流较远,更适合对宽阔的瀑布群做一个概貌的浏览(那里的光线最适合上午拍摄),但顺着巴西这一侧的羊肠小道或是坐直升飞机都能看到更近处的景观。阿根廷这一侧,可以看到大瀑布最雄伟的景观——咆哮的魔鬼的咽喉(Devil’Throat)。100米的落差内14条瀑布一起汇集力量,垂直撞击在底下的水面上,你还可以看到巨大的彩虹摇摆在瀑布上空。从巴西一侧越过边境到达阿根廷,并不需要任何手续。阿根廷的咨询中心可以给游客提供更多关于瀑布以及周围动植物群落的有效信息,而这种服务如今在巴西是没有的。有许多羊肠小道可供游客观赏瀑布,其中就有一条1988年修成的山间小径,顺着这条小径游客能到达鬼门关峡谷(Devil’Gorge)上方,从那里可以看着气势宏大的水流往下垂直冲击。在一些瀑布飞溅的浪花下有某些区域是可以游泳的,但有所顾忌的是不时出现的真皮寄生虫一直是个威胁。游客们也可以顺着小路或者阶梯走到河下游来,下游有渡船可以带着游客参观圣马丁岛,该小岛靠近其中一条瀑布。但是若再想往上攀登回到原处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只有身体特别强壮的人才敢一试。 瀑布后的岩架长满颇像地衣的水生植物。峡谷两旁是又热又湿的雨林,林中长细丝状的蕨类植物、竹子以及棕榈、松树等乔木,像巨大的绿披肩,遮掩着阶状岩架。苔藓、开喇叭花的藤本植物和凤梨科植物与树木互相映衬。颜色瑰丽的金刚鹦鹉、鹦鹉和数百种蝴蝶在绿荫下飞舞,跟野生兰花争艳:兰花在清凉的春天(八至十月)开得最灿烂。 悬猴的吱吱乱叫,鸟雀的喧闹争鸣,加上黑吼猴的响亮吼声交织成一片聒噪的天籁。密林深处,鹿、笨重的貘和像猪的西貒在雨林觅食:美洲虎在寻找猎物:虎猫天性谨慎,喜欢独来独往;最常见的哺乳动物是大如兔子的刺鼠与两种野猫般大的动物:兔豚鼠和南美长尾浣熊。成千上万的雨燕在水面盘旋俯冲,追逐昆虫。这些雨燕,整天都在伊瓜苏瀑布上盘旋低飞,不时穿过水幕,飞到瀑布后的岩壁上歇息。这种深褐色的敏捷小东西约长十八厘米,夏季产卵,在瀑布后的岩壁上筑巢。孵卵约需三周。雏鸟孵出之后,要等到五至八周(视食物多寡而定)才能飞越水幕。雨燕养育幼雏,非常忙碌,要在飞行之中捕捉昆虫,含在喙里,再用唾液黏成团状,带回去喂养雏鸟。别强壮的人才敢一试。 4 阿根廷洛斯马诺斯岩画 (1999) Cueva de las Manos, Río Pinturas 洛斯马诺斯岩画位于阿根廷的圣克鲁斯省。洛斯马诺斯岩画所体现的卓越洞窟艺术可追溯到9 500至13 000年以前。“手洞”的名字取自洞窟中人手的雕画形象。此外还有很多当地常见动物的形象描绘,例如美洲驼,以及一些狩猎场景。创作这些岩画的人很可能是巴塔哥尼亚人(Patagonia)的祖先。19世纪,欧洲殖民者发现了这些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部落。 事实上,在论及史前时代的造型艺术遗品的时候,岩画应该是首要的。这里所说的岩画,是指那些在未经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岩阴、天井岩床、或单个的巨石上进行绘、刻、雕制而成的艺术品,即所谓岩石艺术。在岩画中,又把刻绘在洞窟深处的叫做洞窟艺术;把刻绘在岩阴处的叫做岩阴艺术。岩画共使用彩绘、刻、浮雕等三种制作技法,而通常又把使用刻与雕两种技法的称作岩面雕刻,在我国则统称为“岩画”。岩画的传统跨越三、四万年。它最早出现在非洲、亚洲和欧洲,两万年前出现在澳洲,17000年前出现在巴西,10000年前到达南美洲大陆的最南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史前的遗址以其相似的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以及大体相似的年代散布在世界各大陆。岩画产生于文字之前,它犹如文字记载,提供了人类数千年前的记录,是人类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料。岩画作为早期人类遗存应得到全人类的保护。 洛斯马诺斯岩画作为阿根廷著名的旅游景点,其岩洞内是私有土地,因此岩洞的开放时间也是完全根据主人的情趣雅致来决定的。由于出自于对古先的神圣的景仰,来此游览的游客对这里都具有一种特殊的义务:严格遵守洞穴的开放政策。 5 阿根廷瓦尔德斯半岛 (1999) Península Valdés 瓦尔德斯半岛是全球海洋哺乳动物资源的重点保护区,也是濒危的南美露脊鲸以及南美海豹和南美海狮的重要繁衍生息地。这个地区的逆戟鲸还具有独特的捕猎技巧,可以适应当地的海洋条件。 瓦尔德斯半岛占地3,625 平方公里,岛内海拔最低处低于海平面35米,最高处海拔仅100米。瓦尔德斯岛由一系列的海湾、悬崖、滩涂、海岸,以及岛屿组成。半岛的海岸线长达400公里。瓦尔德斯半岛东端是包含一些小岛的长达35公里的瓦尔德斯海湾。瓦尔德斯半岛的内部地势平坦,有一些浅的淡水湖以及盐湖。半岛内无永久性河流和小溪,因此淡水资源缺乏,而且半岛内大部分的土壤层厚度很薄。半岛内气候温润,年降水量在240毫米左右,每年冬季大约有12到20天的霜冻。半岛内冬季平均气温为零摄氏度到15摄氏度之间,夏季平均气温在15到35摄氏度之间。 沿着阿根廷海岸从北向南至南纬42°处,一个犹如锤子般的半岛延伸到大西洋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动物避难所”——瓦尔德斯半岛。半岛上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和海滩奇特的景色,使它成为游客猎奇、观光的绝妙去处。瓦尔德斯半岛扼守圣马蒂亚斯湾,阿梅希诺地峡像是锤子的把儿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平原相接。地峡的最宽处仅有8 公里,这使半岛几乎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地峡的北边是圣何塞湾,南边是新湾。半岛的中部高高隆起,而四周则是平坦的莽原。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奇怪的是,偌大的一块地方竟没有一株高大的树木。每当强劲的海风吹来,草丛刷刷作响,颇有一种萧杀、沉寂的景象。半岛周围的海岸,矗立着一座座锥形的石丘,看上去恍如埃及的金字塔,“金字塔”的对面便是波涛汹涌、一望无垠的大西洋。 瓦尔德斯半岛全境都在丘布特省的自然保护区内,半岛90%以上都是高原地形,其余为倾斜的海滩和悬崖,多少个世纪以来,海水的侵蚀使这里的海岸形成了一个斜坡。突出的半岛与南部的陆地几乎交接,形成了一个圆形的平静海湾,为海洋野生动物和海鸟提供了一个天然庇护所。这里海洋和陆地的不同条件为动物进化的独特性提供了条件。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稀少,只有一个小定居点——蓬塔德尔加达,它是一处位置极好的鲸类观察点。 巴西暖流和马尔维纳斯寒流在这里交汇。为大量的浮游生物、海藻和贝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它们成为海洋野生动物充足的食物来源。瓦尔德斯半岛海湾内的主要海洋动物包括海狮、海象、海豹、座头鲸和麦哲伦企鹅。这里人迹罕见,一片荒凉,唯一的居民点在靠近新湾的岸边,总共也只有几百人居住。别看半岛上人烟稀少,但它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幅奇丽、美妙的画面:天空中,鸣鸟、火烈鸟、逐鸟、海鸥遮天蔽日,自由自在地盘旋、翱翔,不时发出清丽的鸣啭。兀鹰扑动着双翅,从远处猛冲过来,惊散了鸟群。地面上,美洲驼、犰狳、火烈鸟、鹧鸪栖居于莽莽草丛中,经常还有狐狸、野兔等野生动物出没。沿海岸边则是另一番奇特壮观的景象。碧蓝的大海仿佛是铺展开的一块巨大蓝绸,微风起处,不时荡起片片涟漪。一只只海鸥在海面上一掠而过,寻觅着水中的食物。近处,雪白的海浪拍击着岸上的岩石,飞溅起朵朵晶莹的浪花,发出震耳的声响。这一带盛产珍贵的海兽,鲸鱼、海豹、海狮、象海豹和海豚在水中遨游。据统计,这里的海豹大约有3000 多只,它们活跃在圣何塞湾和新湾,繁殖期间爬上海岸产子。半岛西面的海滩上则有成千上万的象海豹。这种珍奇的海兽体长可达6 米,重量可达3.5吨,是鳍脚动物中最大的一种。有趣的是,象海豹的鼻子可自由伸缩,它的双眼由于没有眼皮,风沙袭来,泪流满面,像是在痛哭流涕。虽然它体躯庞大、相貌丑陋,但性情却十分温和。游人靠近匍匐在海滩上的象海豹时,它唯一的自卫措施是大声吼叫,把身子弯成弓形,笨拙而迟缓地爬向大海。在半岛上还有一种“麦哲伦企鹅”,身长仅有30 厘米。据说,这里的企鹅数量之多,居于南美大陆之冠。在这茫茫大海环抱的半岛上,观赏各种珍禽异兽,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6 阿根廷伊沙瓜拉斯托-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园 (2000) Ischigualasto / Talampaya Natural Parks 伊沙瓜拉斯托-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园是两个彼此毗邻的自然公园,位于阿根廷西北部圣胡安省和拉里奥加省之间,是地球上唯一一块记载了三叠纪地质年代大陆沉积物化石化完整过程的土地。自然公园坐落在阿根廷中部彭巴山 (the Sierra Pampeanas) 西麓的沙漠地区,绵延275 300公顷,保存有三叠纪(2.45亿至2.08亿年前)最为完整的大陆化石。公园内的六个地质层含有哺乳动物先祖、恐龙以及各种植物化石,反映了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以及三叠纪时期古代自然环境。 伊沙瓜拉斯托-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园地处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带,构成了几乎整个伊沙瓜拉斯托—维拉三叠纪盆地。这里有距今2.45亿年至2.08亿年前整个三叠纪时期的河流、湖泊和沼泽形成的大陆沉积物。河流沉积物包括大面积的洪水冲击平原。高过河岸的沉积物以及沉积物的河水冲积流向告诉人们,洪水很可能是由于季风形成的。湖泊和沼泽中有大量的植物化石,一部分已经成为煤层,其他化石则完好的保留了植物原本的形状、脉络和纹理,在其他地区这种保存形式并不多见。在沉积物中最常见的是火山岩灰层,伊沙瓜拉斯托土地干燥,表面崎岖不平,人们称之为“月亮谷”。 伊沙瓜拉斯托-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园的化石层中,有已知年代最早的恐龙的遗骸,它记录了恐龙从三叠纪早期的哺乳动物祖先到三叠纪后期恐龙时代的演变过程。尽管地球上还有其他的三叠纪遗址,也有一些恐龙化石,但是这些遗址一般面积都很小,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只代表了漫长的4.5亿年的三叠纪地质年代中的某一阶段。 游览伊沙瓜拉斯托-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园,拉里奥哈首府拉里奥哈市和圣胡安省首府圣胡安均有前往该公园的旅游组团。但由于该景点对外国游客并不“热门”,因此不能保证成团。由于拉里奥哈市距2个公园较圣胡安市近了超过100多公里,因此建议还是在拉里奥哈参团为宜。 7 阿根廷科尔多巴耶稣会牧场和街区 (2000) Jesuit Block and Estancias of Córdoba 科尔多巴耶稣会街区,坐落在巴拉圭的前耶酥会省中心,包括耶稣会的核心建筑:大学、教堂、耶稣教会住宅以及学院。沿着五个牧场,或者庄园,则是一些宗教和世俗建筑,诠释了17和18世纪的150多年间这片土地上进行的独一无二的宗教、社会和经济实验。 遗产地处阿根廷第三大城市,科尔多瓦省首府。它位于科尔多瓦山脉东麓,普里梅罗河畔,海拔425米,气候温暖干燥,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625毫米。它始建于1573年,初为骡马驿站。19世纪后随当地修筑铁路和普里梅罗河上建立大型水电站而得以迅速发展。周围肥沃的灌溉农业区和矿业区的贸易中心,主要集散当地的小麦、牛、木材和矿产品。这里工业发达,有汽车、飞机制造、农田机械、冶金、化学、食品、纺织、制革等工业。作为阿根廷中部地区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有7条铁路在此相交,城东南有国际机场,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有全国最早创建的大学——科尔多瓦大学以及天文台、博物馆、大教堂等。城市三面环山、风景秀丽,市区规划整齐,市容美观,为重要的旅游胜地。 科尔多巴历史中心保留了中世纪的规划和街道狭窄的奇特布局,广场,大街,漂亮的水池和精巧的花园巧妙地融入城市景观。城市依傍蜿蜒的河岸建立起来。罗马桥在历史上为广大地区提供了交通便利,至今仍在提醒人们注意,科尔多瓦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同城市布局一样,科尔多瓦的当地建筑使人们想起摩尔人统治的年代。在栅栏围拢的庭院四周建造的房屋之外,各种纪念建筑为城市的各个历史时期提供了见证:罗马帝国遗迹,摩尔人建造的尖塔和阿尔莫多瓦尔大门,犹太教堂,以及各种基督教纪念建筑,包括重建的阿尔卡尔,卡拉霍拉塔楼,无数的慕达尔教堂和哥特式建筑杰作。清真寺-天主堂和罗马桥是显现历史名城的主要标志。入选1984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在1994年按同一标准扩充到整个科尔多瓦历史中心当中。由于其宏大的规模和不断进行的内部改善,使科尔多瓦历史中心取得了独一无二的艺术成就。从13世纪起,科尔多瓦对西方穆斯林艺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对19世纪的新摩尔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科尔多瓦历史中心是科尔多瓦哈里发王国文明不可替代的见证。科尔多瓦历史中心同时也是伊斯兰宗教建筑值得仿效的一个范例。 时光倒流至公元1767年的3月31日晚到次日凌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反复权衡,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终于颁布指令决定废止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基督教宗教归化。正是这个原因,曾经极度繁荣成功的教会社会和经济计划终于走到了尽头。尽管建立教徒聚居区的支持者对宗教归化的成果给予高度赞扬,但阻止国王法令的希望却如同教堂塔楼上的烛光一样,微乎其微。罗马人到达科尔多瓦后,在城市四周建造了坚固的地基。公元第一个千年伊始,科尔多瓦成为西班牙辖区和罗马安达卢西亚行省的首府。572年西哥特人入侵后,科尔多瓦成为统一西班牙首都托莱多的附属地区。711年摩尔人侵入后不久,科尔多瓦变成穆斯林占据下的西班牙首府。756年,大马士革倭马亚王朝的最后继承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在此定都,自称统治者。科尔多瓦城的杰作大清真寺,是西班牙地区最辉煌的东方文化纪念建筑。10世纪时,由于获得哈里发王国的地位,科尔多瓦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作为西方人口最繁盛的城市,科尔多瓦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强盛的首都,鼎盛时期清真寺多达300所。11世纪,哈里发王国政治上分裂为两派,穆拉比兑教派和柏柏尔教的创始派,一神论教派,12世纪时双方重新和解。1236年,费迪南三世赶走了摩尔人,并且因加盟信奉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亚王国,致使科尔多瓦陷入长期衰落。在查理五世统治时期,皈依基督教的大清真寺被改造成一座教堂。科尔多瓦的基督教宗教教徒聚居区修建于1616到1725年,到这里参观就好像是进入了时空隧道,回到了4个世纪以前。“教徒聚居区”有两层含义在里面:传经布道,讲述《新约》和感化异教徒,使他们皈依正教。“教徒聚居区”就建在教堂和神学生聚居的地方,后来,这里变成了科尔多瓦国家神学院。400多年以来,人们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寻求科学知识,他们徘徊在这里的回廊,留连于这里的教室,这里浓郁的学术氛围深深的感染着他们,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把他们导向知识的彼岸。这里还产生了科尔多瓦最早的本土砖瓦匠、珠宝匠、艺术家,他们的杰作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公元8世纪,摩尔人占领了西班牙,于是科尔多瓦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在这段全盛时期中,城中建起了约三百座清真寺,数不清的宫殿和公共建筑以与君士坦丁堡、大马士革和巴格达的辉煌繁荣相媲美。公元13世纪,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德三世时期,科尔多瓦大清真寺被改建成大教堂,一些新的防御性建筑也建了起来,特别著名的有基督教国王城堡和卡拉奥拉高塔要塞。科尔多瓦坐落在瓜达尔基维尔河畔,在通往大西洋的安达卢西亚大道旁边。古城靠近莫雷纳山脉,附近有许多通向梅塞塔高原的公路,古城周围是一片丰美的农作物平原。城市建立于公元前206年,被罗马人征服前,科尔多瓦属于西班牙迦太基帝国的一部分。历史上一直是政治和文化中心,现为科尔多瓦省省会,是哈里发王国文明不可替代的见证。科尔多瓦历史中心同时也是伊斯兰宗教建筑值得仿效的一个范例。在聚居区有栏圈和小牧场用以喂牛、喂羊、放马,还有菜地和果园,种植着小麦、谷物等,用于灌溉的水渠还是水磨房的动力来源。聚居区里还有各种作坊,有铜匠、铁匠、木匠和泥瓦匠,还有织补坊、肥皂坊。另外,聚居区还有农场工人房,里面住着牧师和子民。在聚居区复杂的结构系统中,基督教在科学技术和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8 阿根廷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 (2003) Quebrada de Humahuaca 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遗产地沿一条主要的文化路线——卡米诺印加分布。其源头起自安蒂恩高原(the High Andean lands)上寒冷的荒原,沿格兰德河谷 (the Rio Grande) 延伸,直到南部150公里与莱昂河(the Rio Leone) 汇合处。山谷里的遗迹向世人展示了过去一万年间,它被作为主要的商业通道的历史。有多出明显的遗迹表明,这里曾先后是史前的狩猎军体聚集地,还是印加帝国时代(公元15-16世纪)和19至20世纪人们为独立而斗争的战场。 9 印加路网 (2014) Qhapaq Ñan, Andean Road System 印加路网由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共同申报。遗产项目共计包括149个遗产点,其中在阿根廷境内共有14处遗产点,在玻利维亚境内共有4处遗产点,在智利境内共有34处遗产点,在哥伦比亚境内有9处遗产点,在厄瓜多尔境内共有28处遗产点,在秘鲁境内共有60处遗产点。 印加路网是南美洲被殖民前覆盖最广、最先进的运输系统。该路网以两条分叉众多的南北走向的道路为基础。其中最有名的一部分是马丘比丘小径。部分路网是由先于印加帝国的文明所建造的,特别是瓦里文明。部分的路网还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沿用,比如皇家大道。 在东线,道路高跨普纳草原和高山峡谷,从基多延伸至门多萨。西线道路在沿海平原修造,但不包括环抱山脚的沿海沙漠。超过20个线路跨过西边的山区,其他则在东部山脉的山峰和低地间穿梭。有的道路甚至超过海拔5000米。这些道路连接着印加帝国的各个地区,从北边省会基多到南方的圣地亚哥。印加路网总长有40000公里,使3000000平方公里的领土能互相联通起来。这坐落在海拔500至800米之间的纪念碑式的道路可宽达20米,连接着人口稠密地区、行政中心、农业区和矿场,同时还有仪式中心和印加人心目中的神圣的空间。这些道路为帝国的民用和军用通信、人员流动以及后勤支持提供了简单、可靠、快速的路线。主要的用户是帝国士兵、搬运工、美洲驼篷车以及办理公务的贵族和个人。其他人若要在道路上通行则需要许可,并要在一些桥梁交纳通行费。尽管印加的道路规模、建设和外观变化很大,但最通常是在1米到4米间调整宽度。大部分路网是印加人声称对众多的传统路线享有专有权的结果,其中一些诸世纪以前建成的传统路线大多是由瓦里文明早先所建。许多新的路段被大幅改造或升级,例如穿过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路段和喀喀湖的西缘路段。印加人开发技术以克服在安第斯山脉领土上的困难。在陡峭的山坡上,他们建立了类似巨型楼梯的石阶。在海岸附近的沙漠地区,他们建立了矮墙,以避免沙飘过来覆盖道路。印加人为了跨过水路运用了各种手段。皮筏被用于穿过宽阔蜿蜒的河流,石桥或芦苇浮桥运用于沼泽高地,印加索桥则使得深谷如同平地。一座位于库斯科西边的、横跨阿普里马克河的桥跨距45米。山沟有时可以通过悬挂篮子,或称“oroya”来实现通行,它们能超过50米长。有时,印加路桥是成对建造的。马丘比丘远离通常的路线,它作为皇家庄园,居住着印加执政者和几百个仆人。它需要从库斯科以及其他地区定期获取商品和服务,考古学家在那里没有发现大型政府仓储设施的事实证明了这一推断。一项1997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该地区的农业潜力恐怕不足以支持居民居住,即使考虑到季节变迁的因素。 10 阿根廷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 (2016) The Architectural Work of Le Corbusier,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 Movement 柯布西耶(1887-1965),法国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雕塑家、画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他和巴克敏斯特·富勒、密斯·凡·德·罗并称为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柯布西耶1887年出生于瑞士西北纳沙泰尔州,汝拉山区的拉绍德封。1907年先后到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在巴黎到以运用钢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筑师维克多·拉卢处学习。德国孟德尔松事务所工作,埃瑞许·孟德尔松事务所以尝试用新的建筑处理手法设计新颖的工业建筑而闻名,在那里他遇到了同时在那里工作的巴克敏斯特·富勒和密斯·凡·德·罗,他们互相之间都有影响,一起开创了功能主义建筑的思潮。 他于1917年定居巴黎,同时从事绘画和室内设计,与新派立体主义的画家和诗人合编杂志《华丽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笔名为勒·柯布西耶。1926年柯布西耶就自己的住宅设计提出著名的“新建筑五点”(Cinq points de l'architecture moderne),它们是: 底层架空(les pilotis):主要层离开地面。独特支柱使一楼挑空。 屋顶花园(le toit-terrasse):将花园移往视野最广、湿度最少的屋顶。 自由平面(le plan libre):各层墙壁位置端看空间的需求来决定即可。 横向长窗(la fenêtre-bandeau):大面开窗,可得到良好的视野。 自由立面(la façade libre):由立面来看各个楼层像是个别存在的楼层间不互相影响。 按照“新建筑五点”的要求设计的住宅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三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 确实,在二十世纪的建筑行业中,勒·柯布西耶无疑是以其风格独特的作品以及观点鲜明的创作理论而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大师,享有建筑行业的毕加索的美称。事实上,勒·柯布西耶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以及雕塑家,他的友人中就曾经包括法国著名画家勒热(Ferdinand Leger)等,他与毕加索也曾有过交往,他最初闻名于世的并不是他的建筑设计,而是他所负责编辑的《华丽精神》杂志, 《华丽精神》杂志的内容涉及美术、建筑、文学、电影、舞蹈、戏剧、音乐以及体育等多方面,整体上宣传科学的美学,该杂志上首次刊登了达达主义诗人的作品。可以说是在艺术领域走在时间前面的前卫性刊物。 勒·柯布西耶致力于让居住在拥挤都市的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在都市计划有相关的影响,也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创始成员。柯布西耶被列入世界遗产的17个建筑作品为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分布在全球7个国家,即阿根廷、比利时、法国、德国、印度、日本和瑞士。这17座建筑历时半个世纪建成,用柯布西耶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耐心的探索”,创造出一种与过去决裂的全新的建筑语言。这些建筑包括印度的昌迪加尔市政大厦和政府总部、日本东京的国立西洋美术馆、阿根廷拉普拉塔库鲁切特博士住宅、法国马赛的马赛公寓、法国巴黎的萨伏伊别墅、比利时的吉耶特大宅(Maison Guiette)等,体现了现代主义运动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引入的全新的建筑技法,而这些天才之作也是全球建筑事务国际化的重要证明。这些创意天才的杰作也证明了全球建筑实践的国际化。 11 阿根廷卢斯阿莱尔塞斯国家公园 (2017) Los Alerces National Park 卢斯阿莱尔塞斯国家公园是阿根廷的国家公园,位于阿根廷中部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北部的安第斯山脉,其西方边界与智利边界重迭,由丘布特省负责管辖。国家公园成立于1937年5月11日,面积2,630平方公里。此次列入遗产范围的面积为1883.79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为2073.13平方公里。国家公园为了保护森林和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脉的菌群等植物而创建的。位于安第斯山脉巴塔哥尼亚北部段,。 卢斯阿莱尔塞斯国家公园拥有冰川活动形成的冰碛地貌,连续的冰川作用塑造了该地区的外貌,并创造出冰碛石、冰斗等壮丽的奇特景观与清澈湖水。该处的植披主要为茂密的温带森林,邻近高耸多岩的安地斯山峰下则逐渐由高山草地取代。为了保护巴塔哥尼亚森林仅存未受外界污染的连续区块,该遗产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外,森林内也栖息了若干受到威胁的当地特有动植物物种。作为巴塔哥尼亚地区最后的原始森林,是许多濒危动植物的最后栖息地。公园里还保护着广袤的山达木,一种生长在潮湿的森林中的大型长寿针叶树。其他常见的树种包括柏树、翠柏、南方山毛榉等。海拔近2300米的山峰Los Alerces,上面消退的冰川化作纯净的湖水和溪流,景致迷人,适合钓鱼。公园内还有管理有序的露营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