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继承传统 墨蕴时代--品鉴王全生水墨艺术

 书画ART 2020-03-17

文/陈荣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大类。《论语》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或因仁慈的人更能包容山的冷峻凌厉与横空出世,使其平和。智者所以乐水,在于更能理解水的灵秀多变,受其启发,拓展无限智慧。我以为,画山水画的人,既要拥有博大的胸怀,又需具备淡泊如水的心性。在艺术门类中,将落笔点放在山水上的人,具备或者说,自然秉持一种性情,胸有丘壑,怀山之伟岸,又如水浩荡,偶或惊涛拍岸,又实坚若磐石,心境广大浩渺,容大千世界于无形。信手一挥,满纸都是情怀。

王全生热爱山水,擅画山水,他的眼界很高。年轻时专业求学于山西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古代山水画的脉络,让他脑洞大开,心中仰慕追溯临摹的名人名作数不胜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气势雄强,李成的笔墨,百转千回,马远夏圭的险峻构图,让人惊叹绝妙,倪瓒的清新淡远,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低调奢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极致绚烂与工细,等等,瑰丽璀璨,美不胜收。时时推敲琢磨,烂熟于胸。日复一日,他十分幸福地徜徉于艺术殿堂,焚香研墨,行笔纸上,体会古人,三日一石,五日一树,七日一山的执着与笃定。

临摹与写生是山水画家成长最快的两个捷径。早期的向古人致敬让王全生提高了眼界,而面对大山大水的鲜活世界,感性的冲动更能刺激一个艺术家创作的欲望。出生于雁北的王全生,几十年来游走于燕山、阴山、吕梁山、太行山之间,对山水的感情是自然的馈赠,对家乡的眷恋,更是他创作的生生不息的源泉。

古人讲,外师造化,中的心源。胸中有丘壑,才称得上是成熟的艺术家。在远袭先贤,继承了太多程式化的构图与笔墨经验,又近学宾虹,在自然中反复体会和锤炼之后,王全生心中的山水,逐渐展露头角。

他笔下的山水作品面貌多样,南宗的秀润葱郁和北派的高旷爽朗兼有,纯水墨渲染和淡彩附色具足,或苍润厚重,豪放大气,或神秀俊美,云水飞动,美景可游可居。近景小品水墨淋漓,木屋的质感散发着古老而温和的气息。石质纹理的皴擦,阴阳黑白的光影效果,让人如临其境。树干用侧峰干笔勾勒,笔道灵活生动,突出龙钟老态,尽显年轮沧桑,树冠茂盛浓密,点簇疏密有间,线条纵横交错,远近浓淡次第晕开。主体与客体融合呼应,位置开合张弛有度,平远虚实过度自然,巧妙留白,气脉贯通。美景悠然,楚楚动人。笔笔都是心性。

多年来,熟练的笔墨练习,让他在各种表现手法选择上能够娴熟的转换,披麻皴、斧劈皴,甚至乱麻皴,都能够轻松驾驭,南派山水的野逸淡远、细腻温和,北方山峰的冷峻或豪放粗犷,随性发挥,手到擒来。

他的山水比较注重对远山和天空的渲染。远山无皴,近景鲜明,高远、深远、平远的感觉使画面层次分明,主体重点突出,穿插搭配布局巧妙合理。部分作品渲染的色调加重,倒像是加入了阅尽铅华之后的深沉,更加浑厚华滋。气韵生动。

在色彩的使用上,王全生相对比较保守,一点点的赭石,一点点石绿石青营造气氛,就足够了。古人讲墨分五色,浓淡干湿之间,明暗黑白阴阳两判,是水墨的最高境界。

叔本华说,要么寂寞,要么庸俗。作为一位艺术家,王全生既有出世的豁达,又有入世的平和,在独立淡泊、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中,他经年累月地默默求索和成长。这种状态,值得尊重和推崇。

艺无止境。正直旺年,愿心性引领王全生不断精进,在洁白的宣纸上,不断完善他心灵的领地,游历在他笔墨的山水中,享受天人合一的境界。期待如约的感动。

庚子春陈荣于卧牛堂

王全生艺术简介:

王全生

王全生,字雅石,斋号:雅石斋主。山西大同人,出生于1967年,现居北京宋庄。擅长山水、人物画,兼修花鸟。
毕业于山西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清华大学张道兴人物创作班结业。
现为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山西省大同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
中国职业画家协会会员;
中国王氏协会会员;
大同市云岗区美协副主席;
大同煤矿集团美协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