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师兄们好。 感恩老师和师兄们给我这个与大家一起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记得某次线下活动的时候,在做导引术的操场上,众师兄列好队之后,军人出身的何掌门昂首走到队列前方。 扫视了一眼队伍,然后对大家来了一句深情而又铿锵有力的军式问好:“师兄们好!” “掌门好!” “师兄们辛苦了!” “掌门辛苦了!” “师兄们晒黑了!” “掌门更黑!” 当这句嘹亮的“掌门更黑”真的让掌门的脸瞬间变得“更黑”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会“掌门更黑”呢? 后来明白了,因为无论风吹日晒,他都得辛苦地为大家:掌——着——门——啊! 所以,是老师、掌门、管理员以及多少幕后英雄们的默默付出,辛勤奉献,才成就了我们如今这样的学习因缘,才让我们有了走进这扇打开生命宝库之门的机缘。 向他们致以无限的感恩! 话说:“一入玄门深似海,不是真人莫进来。”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我自己是“真人”吗? 莫问真不真,但问愿不愿。 曾经在某贴吧看到一个提问:人为什么而活着?其中有个点赞很高的回复是四个字:来都来了! 呵呵,“来都来了!”人生就是这么无奈地活着吗? 其实许多人,总会在人生中的某些阶段,尤其是青少年时期(话说谁的青春不迷茫),会在心底有一个呐喊: 我弄丢了自己!我迷失了自己!我要找回自己!我要寻找生命的意义!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找着找着也就算了。乃至于,找着找着,反而走进了更深的迷失。 作家三毛说:“我在学校里找,找不到;在书本里找,也找不到;到社会上找,还是找不到。” 诗人汪国真说:“我不知道我的追求在何方,道路在何方,问风问雨问大地,却没有一点回响。”(――他咋没问问圣道国学呢?!) 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说:“许多人的生活都是荒诞的,至少是暂时性或者永久的荒诞……加缪认为,荒诞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世界未能满足人类对意义的要求……” 甚至还有些哲学家直接就说人生没有意义。 当然,这些人自己的人生结局也大都不太好。 不过看现实世界,的确也是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正确方向。因为心不安,所以走到哪里都是流浪,所以迷失、焦虑、抑郁,乃至于走上某些不归路——不管是学富五车还是才疏学浅;不管是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社会名流还是无名小卒。 有些“心灵鸡汤”就说:“作为人,你对人生不能看得太透,太透则会消极无趣。” 但老师却不会这样教我们。 老师不但教我们要看透一切万物本无差别的本质,同时还教我们从一切万物本无差别的本质中,而看到和理解现象界的千差万别。 老师说:“每个卦,都是人生的教化。”“站在宇宙的高度去看待问题。” 所以,总是有人问: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答曰:因为没有读到对的书。 方向不对,南辕北辙。老师说:“读书要读圣贤书。” 不管是这段时间在群里,还是平常私下里,我们许多师兄都会交流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心路历程。而这些经历都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曾经迷茫,曾经忧伤,曾经苦闷,曾经彷徨,曾经追问和寻找生命的意义。 我们跋山涉水,历经沧桑,在经受了生活锋利的切割和粗粝的打磨后,终于跌跌撞撞来到了老师的面前,拜在了老师的门下。 感恩老师带给我们的人生智慧,春风十里,不如懂您;感恩老师带给我们的心灵暖流,纵然途径严寒,亦能在这温情的春天,回暖向阳。 走过风雨飘摇,终于迎来天清气朗。 很多师兄说,跟随老师的课程学习段时间之后,内心逐渐变得喜悦了,圆融了,安详了,柔和了,感恩了,慈悲了,包容了,谦逊了…… 根据“境随心转”、“阴决定阳”的原理,自己的内在变了,外在自然也会随之而变: 有些师兄身体变好了,有些师兄心情愉悦了,有些师兄家庭和睦了,有些师兄事业顺利了,有些师兄找到人生真正的方向了,有些师兄能学以致用帮助到别人了,有些师兄走到哪里都能传播正能量了…… 当然,更多的师兄是兼而有之。 如此,圣贤的教诲,为我们人生的旅程开启一扇曲径通幽的门,让我们走向生活的温暖,走向生命的美好。 我们不再为担心和恐惧而忙,而是为仁爱与信念而活。 我们无法决定外在的既定条件,比如出身和相貌,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心念: 你若爱,处处皆风景;你若恨,处处皆阴霾。佛心看人,人人是佛;鬼心看人,处处皆鬼。心中有爱,所见皆是美好,而一颗仁爱慈悲的心能佑我们平安喜乐。 因为老师告诉我们:“易学就是能量学。万事万物,其实就是能量与作用的关系。” 让我们懂得了原来人生的一切都是能量在支配,包括财富、健康、事业、家庭的幸福、我们的快乐等等,都是能量在决定的。 老师又说:“阴是先于阳的,阴决定阳。人的阴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行。” 哦,原来,“德”是宇宙中一种超越时空的能量,是我们自己的行为,言语,心念根据“能量不灭”而储蓄的一种势能。 就像电能,虽然看不见,但是却可以转化成各种各样强大的力量。 所以老师又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问题,喜乐圆融地去面对它,解决它,不要让这个气(势能)潜伏,就是趋吉避凶最好的方法。” 因此我们想要改善命运,首先应该改变心念,应多多行善积德。 老师说:“所有的付出,回报都要有一定的期限,秋收必先春种。”正如《易经》告诉我们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哦,新年刚过,提到这句话,又让我想起中国人过年时大街小巷,乃至千家万户都能见闻到的一个词――“年年有余”。 今年的年虽然与以往有些不一样,但这个词想必仍然是我们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祝福语。但现在我却觉得,这更是古圣先贤对我们慈悲的教导――因为其实不管余什么都叫有余。 那我们要余什么呢?余庆,还是余殃? 那就要看我们平常是积善,还是积不善;是积德,还是损德;是留恩,还是结怨;是传播正能量,还是收集负能量。 由此又想到老师对我们的慈悲叮咛,线下活动时老师常说:“作为预测师,不要从你嘴里说出任何不好的话来。”因为任何不好的话都是负能量。又说:“善待,你拥有的。善待,你尚未拥有的。善待,你永远不可拥有的。如此厚德,如此载物。” 如此,也才真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此,也才能达到我们真正所期望的那个“年年有余”吧。 老师说:“人生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不平衡,可是世界从来没有不平衡。天道永远是平衡的。”“宇宙的核心就是万物平衡。”所以我们人生有个很重要的功课就是:“把自己慢慢地平衡。” 哦,能量的不平衡,在外则显现为吉凶祸福;在内则体现为七情六欲。而“阴决定阳”,心如容器,心平则福满,不平则福倾。不平就会不安,平,才能安,叫做平安。而种种的不平衡,衍生出多少烦恼的浮华,固执的沉重,人生的坎坷。 多少无明造就了多少颠倒,曲曲折折的故事,重重叠叠的困扰,平添了生命雾满青山。 前几天看到一位师兄,两三年来跟随老师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的照片进行对比,那种气质的蜕变。这让我们看到,我们在老师门下收获的,比看得见摸得着更为宝贵的,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内在力量。让我们在喧嚣纷繁的尘世里面,平定一颗纷杂的心;在跌宕起伏的人生路上,让自己渐趋平衡。 让我们穿过岁月的悲喜,穿越生命的迷雾,领略“道”“德”的美好,走向生命的超越。 万象世间,百态人生,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谁的未来万事如意。但是,这种无形的内在力量能让我们保证的是:往后余生,无论命运是否厚待我们,我们都会好好地对待命运。 人生,即使仍然会有波折;命运,即使仍然会有遗憾;旅途,即使仍然会有风雨。但是,我们不再焦虑,不再畏惧,不再攀比,不再抱怨,不再仇视,不再彷徨。 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用希望迎接太阳,用善意相伴时光。 感恩老师为我们开启的这扇门!无数的过来人已经验证――走进这扇门,雨过万象新,清风和畅,生机盎然,佳气氤氲;走进这扇门,寒冷远离,阴霾散去,山河已无恙,陌上草新绿,待花渐浓,待燕轻舞,暗香盈袖里,看花闻笑语。 无限风光路安在?宝藏玄门度迷津。 欲知详情,且待下半场继续分解。感谢大家的陪伴,我们稍作休息,十分钟后再见。 ――――――――――――――――― 咱们前面说到,我们许多人跟随老师进入生命宝库之门以后,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但这些,其实,都不过是我们在门内所得的副产品而已。 在《周易术数学》第一集里面,老师就非常强调我们学习的发心。 试问我们自己,我们学习的初发心是什么呢?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最初学习的目的,要么是想学点能掐会算的小技能;要么是想了解点命理知识以求改变命运;要么是想作为职业用以谋生;要么是作为兴趣爱好拓展知识……总之各种各样的目的。 原本,我们只是想收获一缕春风,撷取一枚绿叶。然而老师的慈悲,却是要带领我们走向整个春天(这是个秘密哦)。 是的,在这里,我们不但学到了我们想要的预测技术,见证乃至体验了我们想要的神奇,收获了我们原本想要的那点儿“春风”和“绿叶”,并且,还额外地收获了喜悦,收获了健康,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幸福,收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收获了财富,收获了美丽(爱美的男师兄女师兄们注意了哦——圣贤出品,千年传承,美容养颜,真实不虚,由内而外,效果优胜。关键是,还不花钱不费劲,哈哈。)…… 总之,一切都在变得更加美好。 然而,季节交替,岁月轮回,烟火红尘,人来人往。苍茫天地间,你我皆过客。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人这一辈子,总是要向前走的。 岁月的洪流,不会遗忘任何一个人。 有一种悲哀是:你不知道你将要去向何方,但是你已经在路上。 是的,在路上。 不管你幸福还是不幸,不管你富有还是贫困,不管你快乐还是忧伤,不管你权贵还是卑微,乃至于,不管你正背着行囊风尘仆仆行色匆匆,还是正悠哉游哉品着清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其实我们都是――在路上。 我们感叹时光流逝,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过也许,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空。 这是《三国演义》的片尾曲,那苍凉婉转的旋律背后,带给我们的是人生的种种疑虑―― 天地旷达,洪宇空明;悠悠天地,辽辽古今;短暂的人生,难得的人身,我们到底该把握怎样的生命智慧?体现怎样的生命意义?展现怎样的生命状态?实现怎样的生命价值? 师兄们有看过《西游记》吗? 《西游记》里,第一章就写到:美猴王带领众猴,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尽情享乐,不胜欢愉。这样过了很多年。 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美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无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 猴王道:“……”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 由此,而开启了美猴王的修行之路。 美猴王的“远虑”是什么? 其实,这就是老师在《问道老子》的课程里,开篇就抛出的,来自世界之巅的终极三问: 我是谁呢?我从何而来?我又要归于何处呢? 记得有一部很火的喜剧《武林外传》,其中有一段精彩的对白。 绝顶高手姬无命欲杀死同福客栈诸人,关键时刻秀才挺身而出。 秀才:慢着,杀我可以,但得先说明白了,我到底是死在谁的手里。 姬无命:废话,我呀。 秀才:“我”,是谁? 姬无命:我怎么知道你是谁呀! 秀才:问题来了吧。 姬无命:你,什么意思啊? 秀才:这得从人和宇宙的关系开始讲起了,在你身上长久以来,一直就有一个问题在缠绕着你。 姬无命:什么问题呀? 秀才:“我”,是谁? 姬无命:这个我已经知道啦。 秀才:不,你不知道。你知道吗,你是谁?姬无命吗?不!这只是个名字,一个代号,你可以叫姬无命,我也可以叫姬无命,他们都可以,把这个代号拿掉之后呢,你又是谁? 姬无命:我不知道,我也不用知道。 秀才:好,好,那你再回答我另一个问题,“我”是谁? 姬无命:这个问题已经问过了。 秀才:不,我刚才问的是本我,现在问的是自我。 姬无命:这有什么区别吗? 秀才:举个例子,当我用“我”这个代号来进行对话的同时,你的代号也是“我”,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你就是“我”,而“我”也就是你? 姬无命:这,这,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嘛。 秀才:那就问几个有意义的,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 姬无命:够了! 秀才: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吗? 姬无命:我杀了你! 秀才: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姬无命:是“我”杀了“我”! 秀才:回答正确,动手吧! 姬无命:啊!!(自sha) 秀才:他不会再醒过来了吧? 老白:应该不会了。 一代高手在秀才的步步追问中,最后以自sha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剧情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滑稽。捧腹大笑之后,回想“秀才”说的话,“拿掉代号之后,你又是谁?”便不能不心生忧思与悲凉。 如果说我们许多师兄都是经历了风雨,才来到老师门下见到了彩虹的。那么《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呢? 他在花果山,占山为王,带领着众猴们开开心心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可是他为什么要自讨苦吃,舍弃自由惬意的生活而跋山涉水历经艰辛地去寻师访道? 就像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他虽然贵为王子,四周都有护卫,一出门都是到风光明媚、繁华热闹的地方去,生活的环境奢华又舒适。父慈母爱,妻贤子慧,荣华富贵。我们许多人穷尽一生孜孜追求的,他都拥有了。可是他并不快乐,他好像缺少什么,他喜欢静静地坐在树下思惟……然后,然后他走上了专业的修行之路。 哦,看来,到最后成圣成贤,成仙成佛的,都曾经有过“远虑”啊。难怪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也许,正如前面《西游记》里所言:“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 荣华富贵一黄粱,纵是帝王谁又得恒常。 以前也有学过一点点西方哲学的课,西哲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哲学是痛苦的”,当时不懂为什么。 后来渐渐听明白了:因为老师在《问道老子》提出的问题,美猴王的远虑,秀才的追问,以及悉达多太子所思惟的,或者说,其实是深深埋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或许都不被自己所察觉的这些困惑,其实也都是哲学家们在苦苦思索的,是人类共同的问题。 他们把这些视作自己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追求。 同样的疑惑,但是西方哲学更多的是通过逻辑思辨探讨问题,所以痛苦;而东方圣贤更多的却是通过实修实证解决问题,所以幸福。 是故,古人说:“中土难生今已生,正法难遇今已遇”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啊,帝王之学,圣贤之教,难值难遇,我辈当珍惜! 由此可知,大概我们芸芸众生也可以根据四象的原理,分成四种状态吧—— 从光明走向黑暗;从黑暗走向黑暗;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光明走向光明。 那么,我们自己要成为哪一种呢? 老师说“万物向阳”,我想人活着最重要的事,就是要选择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吧。 那,路在何方?门在哪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有一首叫做《师缘》的歌,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 “寻师难,拜师难,访遍名山古刹亦无缘。寻师难,拜师难,原来师隐芸芸众生间。” 是啊,这世间最勉强不来的,就是那份相遇。 因为它不只是现在的果,也是过去的因。这世间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遇见。 与圣道国学的相遇,也许我们会认为是偶然,但是老师说过“所有的偶然,其实都是必然。” 生活中许多人事亦是如此,我们认为的“无缘无故”,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那个“缘故”。 诉不清的轮回沧桑,记不起的地老天荒。不言轮回几度,却在那必经的路口,轻轻地相逢。 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今三者皆得,何其庆喜! 愿我们都能打开心门,投向师门,走进道门,从而走向人生的蜕变,走向生命的圆满。 愿我们也能如老师那般,怀揣人间道学的梦想,铿锵潇洒地行走于红尘,用坚韧、慈悲、智慧、微笑来盈满岁月的馨香,并把美好和馨香洒向人间。 昨日不可追,来日犹可为。 许多人都听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过这话还有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重复的力量。 愿我们一路初心如雪,纯净无染;愿我们自强不息,静好安然。 与大家一起重温一段,老师曾在群里讲过的话哈:“致全体成员:不管你人生遇到什么困难,请相信,道祖佛祖虽然都离你很远。可是他的徒子徒孙们,每刻都在你的身边,帮助你,安慰你,提醒你,成就你。――道,无所不在。” “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彼此的靠山,那就是无尽的能量。” “这一切,是宿世的缘分。更是因为,仁爱与慈悲。――相信道,相信自己,你的能量因此,约等于,无穷大。” 有些温暖来之不易,有些关爱不分地域,有些别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有些相遇是为了见证生命的奇迹。 来路艰辛已踏过,前路虽长但可期。 一个转身从此熟悉或陌生;一个念头从此咫尺或天涯;一个选择从此失道或归真。 愿我们:以诚相待,以道相交,以心同行,以念取暖。 脱俗归真,需向师门求觉路;超凡入圣,更宜此地问玄津。 愿历世师友,同证真常!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恩老师的教化,感恩有师兄们同行。感谢大家的陪伴。 |
|
来自: 鑫毅aoug32eywz > 《圣道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