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寨主原创:当年我是怎么学语文的

 coolya 2020-03-17

  近日颇有闲暇,于是随手翻开了刚买的书。

  这是一本介绍古代名人事迹的书,讲魏晋竹林七贤的故事,标题叫做《历史的风骨》。

  这真是一本好书!看了几页,我由衷赞叹!赞叹过后,我随手拿起一支笔,洋洋洒洒,龙走蛇舞,不断抒发自己的看书的想法和感慨……

  从小就喜欢看书,看过的书不知多少,“毁书”也不计其数。我看书有个习惯,喜欢边看边点评,所以被我看过的书,其他人没法看第二遍,因为字里行间到处充斥着我的字迹,宋人走过的路,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我读过的书,有空白处即有我的点评。这么多年过来,也不知道评坏了多少书,如果这是一种罪,我想,自己一定罄竹难书!

  竹林七贤深受老庄思想的感染,他们大谈玄学之道,深得魏晋风流,看得我羡慕嫉妒恨。于是,大笔一挥,就在书中写了一首打油诗作为点评:

  嫣然一笑映山红,白云飘飘万里空。此生逍遥无一事,竹林潇潇雨带风。

  这时候不知什么地方放音乐了,旋律优美,古典雅致。认真一听,是许嵩的《庐江月》,歌词讲述了一个读书人十载寒窗功成名就后在庐州月光下思索人生,怀念当年月下梨花雨凉的故人。听着听着,我觉得这首歌曲和竹林七贤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又在书上续写一首歪诗:

  一生功名土与尘,梨花雨落院深深。红烛高照窗前月,不见当年花下人。

  我就是这样读书的,一边看书,一边涂涂写写。看书的感想和书外的见闻,都能与书连襟。这个习惯无所谓对错,我也不在乎得失,俗话说敝帚自珍,我想,不必在乎他人评价,自己的习惯自己喜欢就行。在读书方面,我一向我行我素。

  当然,这个习惯的养成,要感谢我的小学语文老师。

  五年级第一次月考,我语文作文居然没有扣分。换言之,就是满分。那时,老师阅卷都用减分制,没有扣分就是满分!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把卷子收起来,不让其他同学看见,一定是语文老师忘记看作文了,所以没有扣分。满分,这对作文来说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山峰,从幼儿园到现在,我也是第一次撞大运!

  “老师,你忘记看他的作文了!”我的同桌不知怎么发现了秘密,他也不敢相信有人作文能得满分,所以在语文课上公开提出抗议。

  “不,我看过了,这是班上唯一一篇满分作文。”语文老师大声说:“请把试卷拿上来了,这是范文,我现在读一遍。大家好好学习和借鉴!”

  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感激,甚至是感恩。一种自豪和幸福感,从心里流遍全身,直至触碰指间。直到那一刻我才相信,原来,我真的可以写出满分作文。

  必须承认,在上五年级之前,我不喜欢写作文。虽然喜欢看书,但不喜欢动笔,看过就忘,如逝水无痕。上五年级后,有一次中午我在教室看书,看着看着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人。抬头一看,就是语文任课老师——一个留着大辫子、非常年轻的女老师。

  她说:“原来你这么喜欢看书,真好!”

  我说:“老师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她笑笑说:“会读书的孩子幽默又聪明,我喜欢。”

  就这样打开了话题,那个中午一直聊天,聊与读书有关的话题。她也喜欢看书,聊完天还特意从办公室搬了一大叠书给我。我一周就看完了,还书的时候,她说了一段话,对我影响至今。

  她说:“你看书太快了,凡事都是过犹不及。看书太快,其实是囫囵吞枣,效果不好。看书和吃饭一样,要细嚼慢咽,才能充分吸收营养。喜欢看书是个不错的习惯,但是呢,没有收获,看书也就只是一个习惯罢了,如果这样,看书可能是在浪费时间。看书可以消遣,但对学生来说更应该是一种学习。要控制读书速度,一边看一边记吧。怎么记?用笔!看书有了任何感想,都可以随手记下来,这样,读完一本书,笔记就是你最大的收获,也是你学习所得。这些书你拿回去重新看一次吧,你这一周的语文家庭作业,就是在这些书上写下你的读书笔记,好不好?”

  我心里说不好,这明显是旧社会官僚向下层劳动人民摊派苛捐杂税啊,这比做语文作业负担重多了,但我敢说出来么?当然不敢,我只好点点头,老老实实接受摊派。接下来的一周,我硬着头皮把那些书又读了一遍,为了交作业,边看书边做笔记。慢慢地,我觉得这种方法不错,确实让我看书更有效率。我开始相信语文老师,没想到她趁热打铁,又怂恿我写读后感,摊派新的“苛捐杂税”。她的理由是新书被我读成了旧书,没办法向图书馆交差,我又赔不起,所以要写一篇读后感,证明我不是蓄意“搞破坏”,而是“搞学习”。

  就这样,我如一条懵懂的小鱼,一步步走上了语文老师精心设计好的“圈套”。一个月后,她在我一篇读后感后批阅说:“我们学校从来没人语文得满分,但你让我看到了希望。”

  看了点评我倍受鼓舞,心想,一定不能让老师失望。我也知道语文得满分太难,难于上青天,原因就是作文难写。作文难写导致语文几乎不可能得满分。

  但正如广告所言,没有不可能。一个月后的期中考试,我就真的让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这一次语文考试,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

  从此以后,我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让我更喜欢看书,并一直把语文老师说过的那一段话奉为圭臬。我养成了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的习惯,从此走上了“读书不厌毁书不倦”之路。刚开始我有一种负罪感,怕那些被我“读坏”的书借尸还魂,找我算账。但后来看到孔老夫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内心逐步坦然。我想,孔夫子“韦编三绝”也读坏了不少书吧,他老人家能这么干,我如何干不得?于是,我开始自我调侃:“书啊书啊,要还魂就找孔子算账吧,我是学他的啊!”后来一想不对,孔子早上天堂,都已经在庙里吃了好几千年的冷猪肉了,如何找得到他?于是,我改变了调侃的方式:“书啊书啊,要还魂找语文老师吧,我是学她的啊!”

  想到这些往事,内心感慨万千。当我看书写下一行行笔记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让我爱上读书并受益终生的老师。老师其实也是一本书,当年的教诲就是一页页的纸,如今这些纸张都已泛黄,但字里行间的墨迹,依然那么清晰,似乎永远不会被尘封。

  注:本文摘自李寨主《飘香的明信片》,略有改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