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抽象表现主义大师 | 德库宁

 水墨苕溪 2020-03-17

来源:中国艺术品鉴定网


德·库宁2011年的展览,对他(1904-1997)的一生进行回溯:以他12岁时描绘老家(荷兰鹿特丹)的平静生活为起点;尚未成年的他进入设计公司当学徒,学会了手写印刷体字母及拼版技术;1926 年,德·库宁偷乘货轮来到美国,凭借过硬的技术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从德·库宁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个艺术家,技术固然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他早期所受到的设计训练,让他形成了从各个方面寻求整体有机感的直觉,这也成为了德·库宁艺术的基石。

当然,德·库宁的成功还得益于他的温和而坚定的脾气秉性、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热望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展出的前两部分大跨步带我们回到1949 年,看德·库宁以何种方式吞噬过去和现在的绘画历史,包括安格尔、鲁本斯、苏蒂纳 和毕加索等大艺术家的作品;他还吸收了同时代的阿希尔·高尔基的作品,甚至电影广告、周日漫画和纽约警察公报的制图法也被他运用于创作。


与德·库宁同时代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中,有很多致力于推动乌托邦式的纯洁艺术, 这意味着要把艺术和生活绝然分开,而德·库宁却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他想开启所有的事物,无论高低、贵贱、古新、雅俗,然后统统压榨成艺术——归根到 底,这也是一种乌托邦设想。


德·库宁以拼凑、罗列、反复推敲的“笨 功夫”去实现自己的理念。他并非冲动起来撕心裂肺的“行动画派”,他思维 缜密,观察敏锐,创作伊始便要确保每一幅画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德·库宁典型的画法是先素描、上颜料,然后在颜料上继续作画,再刮掉表面,然后描摹一些从其他地方转化来的影像,然后又上色。有时候这些步骤会重复十几次。从这个繁琐的过程来看,我们不得不惊叹德·库宁竟能如此高产,甚至不禁怀疑:其实他不是在工作——只是试试这个,弄弄那个,画砸了,重新来过呗。


20 世纪40 年代中期开始,德·库宁的每一个作品都迸发出了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至40年代末期,他掀起了第一场“德·库 宁热”——把抽象画法和人物融合在一 起:1945 年前后,他创作了自己第一个系列画作,在一幅幅的画面中,唯一坐着的主角不再那么自然逼真,而是逐渐丢失轮廓,缓缓融入周遭环境中。德·库宁在该系列著名的压轴作品《粉色天使》中,引入了女性角色。这是他向毕加索致敬的作品。马蒂斯和米罗的痕迹还是很容易能看出来,但是有一个细节:天使的脚是张着大嘴的鱼头,这很让人疑惑。其实,这一形象 源于彼得·勃鲁盖尔晚年在16 世纪的作品《最后的审判》。当你看到德·库宁1946 年的画作《审判日》,这一点就更清楚了:从远处看,这幅画抽象且模糊;但是走近了,你能看到四个螃蟹般造型的人体挤满了画面——这是启示录中的天使围成一团。德·库宁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肉体,是油画诞生的原因。我们要记住,他不是在说提香笔下那乳白色、无瑕疵的妓女肉体,而是遍布伤痕、流血不止,甚至略有腐败的身躯。可有趣的是,让德·库宁置身世界艺术大师行列的画作中,并没有出现人物形象,至少从一般视角看不出来。


1948年,43 岁的德·库宁在纽约举办了首场个人画展,展品都是没有人物形象可言的油画,大多数看上去不过是简单的黑白色块,加上扭曲的白色细线,就像在黑色绒布上破碎的玻璃板一样。然而,这些画在艺术圈却引起了很大轰动。


艺评界“教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从这一头衔就能看出他有多难伺候——毫不掩饰对德·库宁的欣赏,认为他是“一个纯粹的‘抽象’画家”:一束束白色的颜料被解读为张力十足的书法;极简配色被视为典型的存在主义风格,随后被许多艺术家争相效仿。


德·库宁本可以趁此轻松地树立起自己的标志形象,只消拿出一些靠谱的作品去赢得靠谱的奖项。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开始把精力放到被人忽视的女性抽象黑白油画上。1953 年,他展出了第三个《女性》系列,作品洋溢着离经叛道的意味,深深吸引了艺术界的目光:画中胸部肥硕的女妖魔有着尖利的指头,扭曲的身躯上鞭痕赫然,如马嘴般咧开的 大口尤为人。


于是有人认为德·库宁仇视女性,连格林伯格也认为“女性油画”是艺术上的大倒退。但我们不妨把这看做是德·库宁对“前卫”的些许厌恶,他不想让自己的艺术去适应所谓的“前卫”。正是这种 “倒退”的手法,让我们获得了广阔视野,得以全面且有逻辑地看待德·康宁艺术中抽象和具象手法是如何交织辉映的,同时我们也想象得到他内心曾经历过何等的艰难,才能承受非此即彼的抉择。总体来看,德·康宁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给人一种“重压在负”的感觉:油画的表面凹凸不平,颜色一片混乱,红色条纹就像警车上的灯一样向外伸出,充斥着扭曲、痛苦,就像凌晨的闹钟响声一 样,嘈杂得让人抓狂。

可是随后,德·库宁发生了360 度的惊人转变,就像马勒的交响曲, 在刺耳的声音突然沉寂的那一刻,你就置身于牛铃和钢琴声编织的田园风光里了。

20世纪50年代晚期,德·库宁开始在纽约城外活动。1963年,他搬到长岛的斯普林斯定居,《粉色黎明》就是在这一年创作的,画的就是他工作室附近海域的风光。德·库宁采用了水仙黄、知更鸟蓝和意大利画家提埃坡罗的独特粉红,画作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活。


然而,恬静的风格没有持续太久。越来越多的女人走进了他的创作,她们就像一个个被撕裂的巨大伤口。德·库宁的第一批雕塑也是如此:斑驳肮脏的铜铸小人儿构成同样满布斑点的较大人体。至20 世纪80 年代,德·库宁又发动了 一场大清理:纯白色横幅画布上突然间只剩下三种颜色——红、黄、蓝。这也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基础色。当时年逾八旬的德·库宁出现了脑萎缩的症状,到1987 年病情已无法控制,直到1997年溘然长逝。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30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