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环境治理经验和启示汇总

 梵心4466 2020-03-17

Earth Song Michael Jackson - HISto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ook I

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不论是欧洲和北美等区域的发达中国家还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均在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程度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从农业社会逐步过度到工业社会,与之伴随的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急剧消耗,欧美等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如下:

1、1930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

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位于狭窄的盆地中,1930年12月1日—5日,气温发生逆转,致使工厂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集聚不散,3天后开始有人发病。其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星期内有60多人死亡,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同时,还有许多家畜致死。事件发生期间,SO2浓度很高,并可能含有氟化物。事后分析认为,此次污染事件,是几种有害气体同煤烟粉尘对人体综合作用所致。

2、1943美国的落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落杉矶位于美国西南海岸。早期这里仅仅是一个牧区的小村,至加尼福尼亚金矿发现后,人口剧增,很快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城市,单是汽车就增加了数百万辆。于是,这个依山傍水、风光明媚的城市,简直变成了拥挤不堪的汽车城。每年5—8月,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在城市上空常常出现迷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致使整座城市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刺激于喉、鼻,引发喉头炎、头痛等许多疾病,同时使远在一百公里之外的高山上的柑桔减产,松树枯黄。这是怎么回事,研究发现,这正是大量的汽车尾气所致。这些成份复杂的汽车尾气,在洛杉矶三面环山的特定地势下,使市区大气的水平流动相对缓慢,他们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就能产生臭氧,并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来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人们把这种城市上空的浅蓝色烟雾称之为光化学烟雾。

3、1948年美国多诺拉事件

多诺拉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州某河谷中的小镇。1948年10月26日—30日期间,这里大部分地区受反气旋逆温控制,且26日—30日持续有雾,致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大气中集聚。这期间,全镇43%的人口,即591人相继暴病,症状为:喉痛、流鼻涕、干渴、四肢酸乏、咳痰、胸闷、呕吐、腹泻等症状,死亡17人。据估计,事件发生期间,SO2浓度为正常值的数倍,并发现有尘粒。分析认为,SO2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同大气中的尘粒接合是致害因素。主要致害物是SO2与金属元素,以及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生成物。

4、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

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1952年12月5日—8日期间,又被浓雾笼罩。这期间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一下住满了伦敦的各家医院。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亡者以45岁以上最多,约是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1岁以下的死亡较平时增加1倍。事件发生的1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衰竭的死亡人数分别是平时同类病死亡人数9。3倍、2。4倍、5。5倍、2。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较平时均有成倍增长。事件后的两个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亡。人们就此事件分析认为,这于伦敦当时大量的耗煤有关。事件期间尘粒浓度最高达4。46毫克/米3,为平时的10倍,SO2浓度最高达平时的6倍,在浓雾的特定条件下,烟雾中的Fe2O3促使SO2氧化成SO3,从而形成H2SO4,并凝在微尘上,从而形成酸雾,成为这一事件的杀手。

5、莱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附近的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事件,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构成了70公里长的微红色污染带,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向下游流去。污染带流经河段的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近海口的荷兰,所有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统统关闭。这次事故带来的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环境保护发展史

世界环境保护发展史是一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史,环境问题很大程度是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同。以经济优先发展,快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上世纪发展的重点,因以此牺牲环境为代价(或者说当时并未意识到会带来复杂的环境影响)。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煤炭使用量爆发式增长,人口开始逐渐从农村往城市迁移,局部环境环境污染开始出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出现了电力工业丶化学工业丶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丶化学工业丶冶炼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巴斯夫、通用、BP等一大批垄断企业相继出现。1870年,全世界生产大约八十万吨石油,而1900年的年生产量猛增到了二千万吨石油。

20 世纪 60 年代,工业废气排放导致了严重的光化学烟雾现象。1969 年,东京在实施《烟尘限制法》、《公害对策基本法》等国家环境立法的基础上,颁布了《东京都公害控制条例》,严格执行有关控制规定,使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从浓度控制转向排放总量控制。

1970年,美国开展了旨在保护环境的“地球日”活动,喊出了“不许东京悲剧重演”的口号。1972年,联合国为顺应全球兴起的环保浪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拉开了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

197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的出台,使得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随后瑞典于1970年,新西兰、加拿大于1973年,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于1974年,德国于1976年相继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79年9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确立。

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光化学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的在欧美日频繁发生,环境治理也从过去单纯的末端治理转变到全过程控制。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保NGO组织不断涌现,极大的推动环保发展。可持续发展浪潮席卷全球,“污染预防”成为新的指导思想,环境标志认证、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等影响了欧美工业的发展石化、冶炼、印染、农药等工业开始了从欧美向亚洲迁移。

20世纪90年代,环保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排污许可制度、最佳可行技术等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环保要求,引导企业科学治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对国家、地区、全球生态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估。《北京宣言》、《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达成了一些环境全球治理的共识和原则,如“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多国协作,共同防治是未来环境治理的核心。

从环境保护的发展来看,发达国家也面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