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少辉:敬、畏经典——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有感

 个斋墨林 2020-03-18

艺术门类的评审如何臻于完美,令广大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心悦诚服、无以诟病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它无法量化,如田径赛。只有靠完善、科学、无懈可击的评审机制以及评审者的审美眼光、艺术良心和对作品、作者负责的态度,方可使评审生成奖掖和鞭策的内在动力,真正成为促进当代书法繁荣和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评审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多次参与国展和单项展的评审,亲历并见证了十余年来尤其是近五六年来中书协对评审制度的改革、完善,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阳光、干净”的评审原则。
十二届国展的评审又在很多环节予以了改进。比如全程由各字体委员会评审,充分尊重了字体的专业性和字体的审美差异;专门成立文字审读组,使审读更专业、更独立、更从容,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入展作品的瑕疵和人为因素;自己的作品、直系亲属的作品、学生的作品和经济利益关系人的作品的四回避原则,使评审更加公平公正干净;允许多字体投稿,充分激发诸体皆能作者的创作潜能。还有监控无死角、初评复评终评评委的分离交叉等等,皆是本次国展不同于以往的新亮点。从制度和机制的设计层面无懈可击。不论其它,单说评审时间的延长和评审环节的增加,绝不是简单的放慢节奏,而是增加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内容,这些内容确保了评审结果的真实和客观。以隶书组为例,第一个环节:分组初评、交叉复评。为了保证作品风格的多样,一位评委认可即可。本环节用时一天半,从8647件来搞中选出960件进入下一轮作品。第二个环节:初评终审。7位评委用表决器选择作品的上下,得票须超过半数方可进入下一轮。此环节用时一天,选出429件作品进入复评。第三个环节:复评。初评和终评评委共同对已经悬挂编号的429件作品,用投票器选出进入终评作品321件(超过半数得票)。第四个环节:终评。初评评委完成任务返程,为了保持审美的连续性,组委会决定我和张继共同参加终评(每个字体组都采用相同办法)。陈洪武书记专门开会强调:一定坚持公平、公正、阳光、干净原则,你们肩负全国隶书作者的信任和中书协的重托,拜托各位!7位评委经过半天认真细致的比对选择,共选出进入审读环节作品169件。第五个环节:文字审读。由精通文字的专家和高校博导硕导以及在读博士共同组成审读组,对169件作品进行文字审读。隶书作品数量不算多,大字作品不少,而且属于今文字,估计半天或晚上再加会儿班就可以完成,但用时整整一天半。可见审读的仔细、严谨、严肃。第六个环节:审读复议。由审读组向终评评委陈述审读结果。据审读组通报,在169件作品中,没有问题作品65件,存在严重问题作品46件,一般问题作品58件,另有字体界定不明晰作品(带有隶书意味的楷书、草书作品)。最终由评委审定入展作品117件。


入展作品要走完所有六个环节,方可登堂入室进入展览大厅,何其难哉!仔细到一件好作品不可能遗漏,差强人意的作品不可能蒙混过关、滥竽充数。但从本次展览来稿情况看,隶书的现状不容乐观,作品的质量不能尽如人意。来稿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江湖杂耍型。没有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学习和继承,任凭自我感觉糊涂乱抹、信守涂鸦、荒诞不经。此类作品不能归入书法范畴。
2、泥古不化型。如林语堂所谓掉入古书袋不能化出。讲究字字有出处,笔笔有出处,不敢离开古人半步,否则即是离经叛道。此类作品用纸非四尺整张白色宣纸不用。
3、装帧设计型。花里胡哨的色纸拼接、标题党、小字或几种字体穿插正文之间,喧宾夺主令人眼花缭乱。
4、跟风从众型。此类作品数量最多。自有展览以来此现象一直存在,评委也谈了三十年。总之是作者浮躁的心态和缺乏自己的艺术主张以及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韧劲。
5、继承单一型。以一个经典版本为学习对象,而且还停留在描摹形貌的初级阶段,笔墨的表现也很稚嫩。
以上五类作品占到来稿总数的将近百分之九十,基本在初评环节就会淘汰,戏称“一日游”。
6、经典复合型。此类作品已经比较可观,风格初具,对经典作品的学习比较深入并有所领悟,笔墨的表现比较熟练,多次参与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但此类作品存在面目趋同和表现手法类似问题,是否能够入展就在两可之间,
7、风格强烈型。无论国展还是单项展,风格独具且传统功力深厚的作品总会打动评委,遗憾的是本届国展不设奖项,只有在开展之后,由观众选择自己心目中的获奖作品了。这类作品凤毛麟角——这本身也符合金字塔式结构。作者的书龄大都在十年之上,他们不仅青灯黄卷而且天赋异禀,已经成为全国隶书领域中青年作者的佼佼者。
当然,由于本届国展不设奖项,已经有所成就的老作者鲜有参与,也对作品整体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隶书学习的共识已经形成,即以篆籀为基、汉碑为体、简帛为用。隶变源于篆书,不习篆怎知隶之渊源?且隶书沉强、雄浑、劲健、朴野的线条运动及整体风格也与篆书有着无法割裂的关联。故而习隶不习篆欲成就一代隶书大家犹如痴人说梦。此次国展隶书作品从气象上看,由于笔法和篆书学习没有跟上的先天不足,显得或柔媚、或力怯、或纤弱、或描摹形貌、或简单直白缺乏内蕴、或用鼓弩之力成剑拔弩张之势。高境界、大气象、意蕴深的作品少之又少。从形质上看,由于作者对隶书生成、演变、成熟的过程及其背景缺少了解,致使表现手法不准确或不丰富。如简帛书,其特点是书写性强,充满了书卷气。原因是它为汉之前的日用之体,本来很小,而作者在临摹和创作时却写的很大,但笔法却仍是一厘米字的笔法,一画到底,平铺直叙,缺少篆书或汉碑笔法的支撑,线条单而薄,或粗而浊。再如汉碑,除了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外,对刻手的二次加工以及捶拓与自然剥浊的意外效果,即对金石气的含义不甚了了,缺乏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能力和意识,故而或用简帛、行草笔法写汉碑,显得荒率不羁,或机械地刻画原碑的或方或圆,显得死板呆滞。从对经典的选择上看,本次来稿中,简帛书和汉碑中《鲜于璜碑》《礼器碑》《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等庙堂碑刻较多,而《石门颂》《西狭颂》等摩崖石刻和《封龙山颂》《祀三公山碑》等相对摹写难度较大的碑刻作品较少。分析之,可能是小字创作对书法元素的要求较低,书写比较简单,容易掌握。而摩崖刻石隶书由于字的体量相对较大,对笔法的要求很高,而且大字作品的空间布置经营难度系数也大大增加,墨色的运用要求更加丰富,没有长期汉碑学习的积累,很难完成一件形神俱佳的作品。因此许多作者望而却步。
书法的学习须臾不能离开经典。所谓经典就是看它千遍也不厌倦,而且常看常新,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对经典的临摹我主张以写实为主。唯有理性、准确、庖丁解牛式的实临,方可得其形貌和笔法的精准,即所谓到位和味道,为创作阶段手法的丰富性和可变性以及主体性情的贯注和发抒,做好技法上的准备。如果一味强调意临,以自己的好恶而取舍,取其一端不及其余,所谓遗貌取神,似乎强化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但由于取法单一,营养不良,而导致过早定型,如出地一尺就结穗的麦子,麦穗只有蝇头大,格局也会越来越小。隶书之不宜从清人入手也即此理。
学习隶书须在金文和小篆上下很大的功夫,而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隶书与篆书有着一脉相承的直系血缘关系,包括内在精神气象的古雅质朴、字法的流变及画图意味、笔法的一致性等。尤其在线条的力强、气厚、势活、意富的审美特征上,形有异而质归一,否则就隶学隶,只是图画其形和皮毛,而不能深入内核,追寻其本源。


如何认识隶书,如何认识隶书中的经典,也是此次展览来稿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近两千年沙里澄金的汰选和先人们对隶书的认识,具有共性规律、可供隶书入门的碑刻并不是很多,不过《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等诸类庙堂碑刻。入得隶书门庭之后,可供取法和取意的版本却不可胜数,上可追溯西汉之前,下可探寻魏晋、清代,横向还有摩崖石刻和通俗隶书。许多作者在隶书的学习上“不入其门,讵窥其奥”,法度的掌握尚欠火候,只能以“意趣”胜。所以,在临摹和创作上思遏手蒙、力不能逮,显得支离、牵强。
有慨于此,不妨将七年前为当代隶书学习开的一剂药方照录于兹。今日读来,依然疗效甚佳。
1、秦汉篆书每日服用,每日两个时辰,连服两年;一年后可兼服商周金文,每日1-2个时辰,连服1-2年。气色可红润,骨骼可硬朗。此乃滋阴之良药,习隶者不可不识。
2、汉隶中《礼器》、《乙瑛》、《曹全》择其一每日服用,每日两个时辰,连服两年,可得习隶之法;之后《张迁》、《石门》、《西狭》、《衡方》、《封龙山》等择其一二服之,每日两个时辰,连服两年,可得隶书之意;继之,《广武将军》、《好大王》、西汉刻石、秦隶、简帛书、民间刻石等择其一二服之,每日两个时辰,连服数年,可得隶书之趣。如此,由法及意及趣,方可本正源清,得隶书博、大、雄、拙、强、奇、高、深之一味。此乃壮阳之良药,习隶者不可不知。
3、哲学、美学、文学依据自身体质之需求择之,每日服用,厕上、枕上、车上皆可读之,每日1-2个时辰,服之终生,勿要间断。读书方可明理,明理看事看物方可入木三分,入木三分方可穷究他人不能究之本源和规律。如此,作品自然表现深刻,面目独到,品位高,意韵深。此乃滋阴壮阳大补之药,习隶者不可不晓。
此药如六味地黄丸之于男人,乌鸡白凤丸之于女人,服之有益,不妨一试。
 
当代隶书创作从整体水平上看,与楷书、行书、草书相比,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原因林林总总,但循其本源,依其规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戒浮躁,却功利才是隶书复兴的不二法门。
                                    2019年9月1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