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表象的空间领悟摄影之“道”

 zzm1008图书馆 2020-03-18


摄影,从发明之初只能作为“简单”、“纯粹”的记录工具,到如今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拍摄自己想拍的照片,经历了不到200年。期间出现了许多敢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摄影人,通过他们的努力,才有了如今摄影界内的百家齐放和百家争鸣,而且随着科技的加快进步,以及人们不断自我突破的追求驱使,这个趋势还在不断的延续和发展壮大。

摄影之于今人,意味着什么?
我们将如何面对自己手中的相机?
我们该如何观看周遭事物?
我们该如何进行摄影?
我们将如何面对我们自己?
......


你有没有经常出现过这样的念头?当你准备拍摄某个内容的时候,在拍摄前往往会在脑海里事先预设好场景,然后在现场等待着预设场景的出现。当拍到的画面比预设的场景更好的时候,会感到惊喜,当没有拍到预设的场景的时候,会感到沮丧,当拍到与预设场景接近或差不多的时候,就会感到安慰。

这里的预设和感觉都是我的主观性判断。其实,这种主观性判断,是由于“歧视性心理”所导致。我所说的“歧视性心理”就是,我们往往会拒绝自己不喜欢的,而试图拥有或延长喜欢的。但是,无论是喜欢或是不喜欢的,都是大自然整体不可分割的因素,而我们主观的“歧视性心理”是片面的、不和谐的,长此以往,会导致我们的思维被束缚在条框里,不得自由。

在摄影实践中,受局限的意识会让摄影人的艺术感觉枯竭,使他无法欣赏世界无边界的丰富视觉,这种丰富性远远超越了主观意识的限定。摄影师只有摆脱歧视性心理,才能让创意和非禁锢的观察得以实现。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庄子》

这里,被约束的意识是“小知”,而不被约束的意识就是“大知”。

光秃的树,1956年 韦恩·布洛克

“我的照片从来不设计构图或事先规划,我强烈感觉照片必须来自于拍摄的彼时、彼处事物的接触。拍摄时直觉的、感性的反应引导我,我只是在最终照片形成时才会用理性去接受或者拒绝作品的结果。——韦恩・布洛克
 
对某些摄影人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视觉要通过摄影语言有效地表达,自我与拍摄对象的融合就成为先决条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强调忘记自我时,也建议摄影师必须与环境融合:“我不为我的摄影作品负责。摄影作品不是纪录片,而是直觉,一种诗意的经历。让自己沉浸其中,融化自己,然后吸气,吸气,吸气——对巧合充满敏感。你无法寻找它,无法想要它,也无法得到它。首先,你必须遗失自我,然后,它就出现了。
 
男孩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人很容易模仿自我。我试图在所有拍摄中采用新的方法,真正开放地感知我正在看到的,而不是对我要拍摄的东西有一个实现策划的想法,或者针对并不存在的东西产生一种观点。我的好照片确实来自对外部世界的反应。——阿列克斯·麦克林

“拍摄时我尽量不持任何期待。我试图达到完全开放。感觉上升,完全沉浸在瞬间的发生,对眼前出现的影像充分地接受。——基斯·拉泽勒
 
1948年 上海 由于国军正面战场全面溃败,人们在银行外抢兑黄金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在《看的艺术》中,作者建议摄影人应当放弃期待,要对所拍摄的环境产生自然的共鸣:不要试图让你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主体,正如你不可能从船的舷窗把一架钢琴搬进去。跟随自然的流动,保持灵活、适应。在你看自己拍摄的照片时,会发现情景不会随你而变。放弃期待,否定假设,与情景融合,不是看你想看的,而是事物原本的存在。然后把突出的亮点强化,拍摄你要的照片。有时情景不适合拍摄,承认这一点,保持开心,寻找别的情景。
 
“看是一种天赋,看见是一种力量。—— 伯纳尔
 
布鲁塞尔(1932)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to be continue



此文仅供广大摄影爱好者学习,
严禁用于商业用途!
部分内容摘自《道之摄影》
转载请注明!

咔咔影随心摄

让摄影成为一种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