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一)篆刻讲堂一百五十

 mengk4fz0yyf5h 2020-03-18

吴熙载(公元1799~1870年)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熙载为名,字让之,后以字行,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诸生,著有《师慎轩印谱》。

吴熙载出包世臣之门,是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兼擅书、画、篆刻。篆书纯用邓氏笔法,挥毫落墨,舒卷自如,虽刚健少逊,而更填翩翻多姿,有个人独到之面貌。吴熙载在艺术方面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治印之上,运刀迅疾,圆转流畅,功夫精熟,无论朱白文,在承继邓石如篆刻的基础上,都有新的创意,形成独具自身风格的风貌。特别是其印中一类轻松澹荡意境的印作,是在邓石如印作中未曾有见过的。特别是在其晚年印作,字法、布局、行刀、款法自出机杼,以其平正、淡雅、拙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印风格调。

在清代印坛,邓石如之后,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是继起的几位大家。吴熙载比赵之谦大三十岁,而赵之谦比黄士陵、吴昌硕大近二十岁,可以说是这几位大家的继起,将篆刻艺术推向了真正的高峰。关于篆刻家邓石如是该归入徽派(又称皖宗、新安派、黄山派),还是该独立于徽派,单独称为“邓派”,印学史是有所争议的,我们之前也在流派篆刻之区划中有所提及。但是,无可否认的是,邓石如的篆书、印法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极大的。邓派这个名称,是由吴熙载最早提出的,这一派的著名篆刻家,除吴熙载外,还有徐三庚、赵之谦、黄士陵等,但是,赵之谦本人是不承认专学邓石如的,关于此处,我们会在介绍赵之谦时再详细介绍。

吴熙载、赵之谦两人作品,各有特点,可称是旗鼓相当。两人在印坛上的一些争论亦是有的,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的艺术偏好和性格不同造就了两人不同的印风。赵之谦早年自治印章“会稽赵之谦字㧑叔印”,在边款中言:

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

可见,在赵之谦早年对吴熙载是佩服有加的。吴让之看后颇为感动,除对赵印作了中肯评说外,并冒酷暑即兴挥汗刻“鉴古堂”、“赵之谦”等白文四印,印作方圆相参,疏密相应,实现了轻灵古拙、浑厚平实的统一,堪为吴让之篆刻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

但是在同治癸亥年(公元1863年)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长篇文章中却说:

让之于印宗邓氏,而归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

此处对吴熙载又颇有微词,其中之变有何故事,已经沉入历史之长河之中,后世几乎没有详记,但是至少,赵之谦对吴熙载的认识是有不足的。特别是吴熙载的印学所长,决不仅仅在于“谨守师法”,他的作品也绝对不止“能品”。我们再看看吴熙载在《题赵㧑叔印稿》中的一段文字:

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先生所刻已入完翁室,何得更赞一辞耶。

清代其时,写篆书多学邓氏之篆书,多有“让头舒足”的习气,吴熙载此处所言当是意有所指的。吴熙载论印主张“老实”,为人亦忠厚;赵之谦才高气盛,不可一世。两人性格迥异,作品亦是两路。近代以来,对吴熙载、赵之谦两位大家,或有扬彼而抑此,或先甲而后乙,见仁见智,我们一直强调在艺术领域,难免有个人之偏好,非要有唯一之定论,反落不美,我们后世学印之人亦不要凭主观之判断,强分优劣。两位大家的艺术成就在清代印坛是并驾齐驱的杰出人物,亦是有这样的不同艺术偏好的大家,才使得篆刻艺术更加的多元化,才将篆刻艺术推向高峰。

我们之前在介绍印章风貌的时候曾说,对于印作有一类分法印章的风格有三大类:古鉨风格、汉白文印、元朱文印。今天我们先来看看吴熙载的古鉨风格的印作:

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一)篆刻讲堂一百五十

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一)篆刻讲堂一百五十

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一)篆刻讲堂一百五十

印文:殷罍斋考定金石文字印

印章尺寸:12mm×24mm

从字法来看,印中所用为金文,一般古鉨风格的印章,我们在选用字法时,当选用金文,更加符合古鉨的风格。从章法上来看十字三列排列,“殷罍斋”与“考定金”首字略小,后两字基本等大,第三列“石文字印”则是四字基本等大。古鉨风格的印章,在文字排列之时,作类似此印较为匀称的排列,似会出现板滞的问题。而此印以“罍”字和“斋”的相同叠部首不对称的形象来化解(如图二),也用到残破的处理,来增加印面的沧桑岁月之痕迹。我们亦可以看到在“文”和“印”二字中重“点”的处理(如图三),是很有古鉨风格特征的。古鉨风格的印章,在文字排列之时,特别是多字印是要尽量避免过于规整的,在字法的选用中,亦要选甲骨文、金文等秦小篆之前的文字,要有独到的设计来增加印面的自然天趣和岁月沧桑感,在刀法的处理上亦要多一些诸凿的感觉,可用切刀之法。此印的印面整体给人一种方正平和质感,又添金文的不加修饰的自然天趣,和极具金文钟鼎铸造感和碑版文字的晕染的笔意,是吴熙载晚年的佳作之一。

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一)篆刻讲堂一百五十

印文:权

印章尺寸:13mm×13mm

古鉨私印风格的单字印“权”,我们可以看到字法上是介于小篆和金文之中的写法,以小篆的写法,在笔画的处理上又有不标准的处理,造成一种文字标准化进程中的一种感觉。两个“口”部和一个类似圆形处理的十分肆意和不匀落,更加的增添了印面的自然天趣,亦有文字未定型之前的,图形化更重的感觉。我们再看口字边框部分,没有刻意注重内方外圆(既框内沿较为平直光滑,而框外沿则相对较为斑驳,秦汉官印中常见此种处理),亦是给人一种趋近标准化而又未完全标准化的历史感。我们知道秦统一文字,标准化的小篆成为官方文字。而此印的方边框是秦印的标志之一,文字的处理与边框的处理,造成一种古于秦的年代感。

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一)篆刻讲堂一百五十

印文:仲陶

印章尺寸:9mm×15mm

此印的制式是秦印的低级别官员的半通印,既印章大小为高级官员正方官印的一半。田字格、日字格、口字格是秦官印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因为春秋战国之时诸侯国秦国与后来大一统的秦朝有印章风格的传承,许多印是无法确定具体时间的,这种半通印是否为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方才产生,结论当是不是,因为先秦很多诸侯国亦有类似大小的印章。这种制式的印章,亦是古人常用来凭信的工具,不用于书画之落款处理。

此印我们可以看到比之之前两印,边框的刀法更加的坚挺犀利,内中劲力更加的劲挺。字法亦是作更多的金文处理;“陶”字做了省笔的处理,更加的古朴苍拙;笔画线条的结尾处具有雕琢的冲凿的力度感。特别是“仲”字“中”部的一竖笔直劲挺,与边框竖框的劲挺处理使得整个印面更加的苍劲雄浑。

我们再来看两方半通印:

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一)篆刻讲堂一百五十

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一)篆刻讲堂一百五十

我们来看几方印文相同的印章:

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一)篆刻讲堂一百五十

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一)篆刻讲堂一百五十

两方印文相同之印,与其归入古鉨风格,其风格则更加的接近东汉的官印,文字的左右与边框基本没有间隙,而上下则是有一定的留空。在这里给出,是想大家可以比较一下,整体设计类似的两方印章,在笔画的刀法处理上、笔画末端笔意的细微处理、粘连残破的处理都会带给印章不同的感觉。

我们要注意古鉨风格的印章,要注意字法的选用,亦要注意古鉨一些特别制式。我们可以看到吴熙载在其中是极有造诣的,特别是在许多展现自然天趣的点睛之处时,亦是比较适可而止,未做刻意的夸张处理,显得十分内敛,这也与我们提到的其性格有关,印如其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