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梅爱梅,三魂一心——一代梅花大师于希宁

 戈壁的红柳 2020-03-18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九三学社社员。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诸先生。自1936年起,先后任教于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生前曾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大五、六届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职。


于希宁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是山东省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他在艺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70年,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美术人才,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梅痴”于希宁
他笔下的白梅,铁骨冰魄,奇逸纵横,雪蕊吐芳,格调清奇,如同他刚挺高洁的品格;他笔下的红梅,高古雄奇,冷艳出尘,气韵丰沛,灼灼如火,俨然他一颗痴情炽热的艺术之心。
面对于希宁先生姿态各异的梅花图,扑面而来的是“岁寒三友”中梅的浩然正气,也是中国传统的君子气质和磅礴精神!作为我国重要的花鸟画代表人物,于希宁把传统的君子文化赋予了梅花,将人文情愫倾注于花鸟草虫,他把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拓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日,记者采访了于希宁,走近于老的艺术世界,领略了国画大师的个人风采。


晚年生活抱朴守真
齐鲁大地,钟灵毓秀。博大深厚的齐鲁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化艺术名人可谓灿若星辰,早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美誉。
于希宁不但堪称国画大师,同时也是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艺术修养的大家。
今年94岁高龄的于老先生,近期正在医院静养,由于年事已高,现在已经动笔很少,除了一些重大活动外,也很少出头露面,除了和家人、老友接触外,多数时间在家中静养,鲜与外界接触,所以一般人心目中,艺术家的生活有些神秘色彩。其实走近于老的身边,就会了解,他的生活非常简朴淡泊、返璞归真。


他说:“我不喜欢热闹,就是这样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写点画点,浇浇花,翻翻过去的作品,也自有一番乐趣。我已经养成习惯了……不断阅读过去的作品,总结经验和教训,总能产生新的感悟与新的想法,这也是一种学习。”
由此可见,于老深居简出固然与年龄身体状况有关,但更多的是缘自于个人的天性,他不习惯于外界的喧嚣,而更喜欢一个人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于老的作品在市场上售价不菲,在拍卖会上也屡屡拍出高价,普通人的想象中于老的生活可能应该有很高的档次,完全有资格生活得奢侈一点。但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活上于老力求简朴,烟酒从来不沾,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嗜好,他用的床和椅子还是上世纪40年代的物品,饮食上以素为主。家人告知,于老的牙不好,所以只要求把菜做烂一些,至于做什么他从不作要求,做什么就吃什么。
生活中的于老非常单纯、风趣,生活和创作中都有不少趣事。去年秋天,石榴刚下来的时候,家人送了一个大石榴给他,一下子引起了他的画思,画完后在旁边题字的时候,习惯性地写下了“朱竹素梅,共奏清芬”的题款,当他醒悟过来以后,自己笑了,于是又挥笔用小字写下“石榴笑了,我也笑了”。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于老93岁大寿的时候,孩子们送给了他一个玩具,是一个会弹吉他会跳舞的小人,他非常喜欢,经常摆弄,只要家里来人,不管人家年龄多大,他都要拿出来,摆弄给人家看,惹得一片笑声,其赤子童心可见一斑。


一代梅花大师
梅花作为传统人文的“君子形象”,历来是画家喜爱的素材,历代画梅花的高手不少,大多把梅花画得离尘隔世,孤傲清高,以此来寄托文人的出世情怀。
在于希宁家里,挂着一条字幅:“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这是他为自己写下的自勉诗句,于老自称,“是一生的座右铭”。
于希宁提出梅花的精神气质为骨气、生气、清气的“三气”说,在他创作题材中画梅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画梅,还为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我念梅花梅念我”,梅已成为他艺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于老讲,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到江南访梅,后来因为政治原因和梅花相隔了40年,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10余年时间里,他又七次到江南梅乡探梅访梅,自谓“相思未了有奇缘”。


在早些年,于老就说过:“梅花是我们的国花,它不同于一般的花草,梅的精神气质玉洁冰清,铁骨其本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把梅花画得颓废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梅花的气质尊严和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脉相通,我要画出这种精神!”他将梅魂与人魂、国魂交融,达到了“三魂共一心”的境界。这也是一个艺术家人品与画品融合的最高境界。
于希宁对梅的“痴”还有不少小故事,比如他曾为杭州超山一株宋梅被伐而伤心欲绝,从此不再踏入超山一步;当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当乔石同志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回答:“我自己没有什么困难,我只担心天台山两株隋代梅树的命运,请求领导责成地方部门保护好。”“梅痴”之名可谓名副其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