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林文史】伪满时期,巴林地归属管辖的伪“兴安西省”简况

 捉光凑影 2020-03-18
伪满时期“兴安西省”简况
   

作者:暴有山

小编语:

     伪 “兴安西省”是中国解放前伪满时期日本占领承德后在沦陷区建立的伪省份之一,巴林右旗曾隶属伪兴安西省管辖十年(1934--1943年间)。我们搜集整理出历史上的伪兴安西省这十年所发生的一些大事件,由此可推见伪满时代巴林右旗民众的苦难生活一斑。

一、建制沿革

     兴安西省在日本侵略军占领承德后建立,比兴安北、东、南三个省较晚。1934年(康德元年)10月前设有兴安西分省,以后改制为兴安西省。1943年10月,成立兴安总省时撤销建制。

本照片拍摄于巴林地隶属伪兴安西省时期(1935年6月)巴林右旗大板镇传统的六月庙会吸引着四于面八方的百姓和远道而来的商人,在草原上扎起帐篷,相聚一起,庙会期间有喇嘛庙祭祀祈福消灾的跳查玛活动,百姓摔跤射箭骑马的那达慕大会,各种商品交易集市。通过照片可见,历史的巴林庙会当时规模还是比较大。

     兴安西分省隶属于兴安总署。其机构有总务科、地方科、文教科、劝业科、检查室(不久取消)。还有一个警备大队(后来改为警察局)。总务科下设庶务股、文书股、会计股、需用股;地方科下设行政股、财会股、警务股;文教科下设教育股股;劝业科下设农矿股、畜产股、工商股,共有职员60名左右,多数为蒙古族,还有少数汉族和几名日本人。

本照片拍摄于巴林地隶属伪兴安西省时期 (1935年6月),巴林右旗大板镇荟福寺喇嘛们,是庙会期间祭祀仪式的主角,只见台阶两边,大小喇嘛各抬起长喇叭,年长的喇嘛鼓着腮帮吹着法号。日伪时期,喇嘛教在巴林地依然很兴盛。

      兴安西分省省会设在开鲁,所辖旗县为扎鲁特左右两旗(不久合并为扎鲁特厭)、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右两旗、克什克腾旗、奈曼旗.开鲁县、林西县、翁牛特旗(不久划归热河省)兴安西分省改为兴安西省后,其组织机构不断扩大,科股名称变动频繁,约略如下:

     总务厅下设总务科、会计科、经理科、人事科。总务厅后改称省长官房,设秘书室。

本照片拍摄于巴林地隶属伪兴安西省时期(1935年6月),巴林右旗大板镇庙会期间,各地的商人运送着物资,售卖交易,人声鼎沸,马鸣阵阵。当时的巴林右旗商铺依然很少,农牧民一年的日常生活用品几乎都在庙会期间交易成功。

     民政厅下设行政科、文教科、劝业科、烟政科、建设科。警务厅下设警务科、特务科、保安科、指纹管理室、特务分室(管辖归警务厅、工作归特务机关)。

本照片拍摄于巴林地隶属伪兴安西省时期(1935年6月),庙会期间,远方的商人搭起帐篷,售卖着陶瓷用品,很多产品都来自日本。通过照片可以看出,昔时女性吸烟也是一种常态。

  二、人事情况

     第一任省长为扎嘎尔。原是巴林右翼旗的末代王爷,在日本人的胁迫下,充当伪兴安西省的第一任省长。但巴林有一说,日本人后来并不信任他,以治病为借口将其毒死。(可参见蒙辽风雅颂公众平台以前发布的《巴林末代王爷扎嘎尔》一文)第二任诺拉嘎尔扎布,第三任旺沁帕尔来。

     第一任次长(曾称参与官)为中村,其后有除野、海村等人。

     各厅长均系蒙古族。警务厅长最初为敬文泰,不久更换为日本人当麻,民政厅长首任萨嘎拉扎布,继任旺沁帕尔来(后任省长);总务厅长第一任敬文泰,后由萨嘎拉扎布改任;富业厅长由原文教科长布和克什克升任。总务科长为萨嘎拉扎布,地方科长为哈丰阿,文教科长为布和克什克,劝业科长为米吉道尔吉,后来继任科长的有锡力德格都、勒旺端鲁布、郭漠北、那孙孟和等蒙古人。最初只有警务科、特务科由日本人任科长,后来任科长的日本人逐渐增多,如绪方义道、寺田茂土、浅野良三、上层款次等人都先后升任科长。至于股长更多。1942年末,日本男女职员意占省公署全部职员的半数左右。来往公文几乎全是日文,汉文多属附件,蒙文偶见一二。

本照片拍摄于巴林地隶属伪兴安西省时期,大板镇的祖孙合影,一位奶奶带着两个孙女,老人满脸皱纹,慈祥的看着小孙女,孩子们却显得拘谨。

三、主要大事

     兴安西省管辖的六旗二县长达十年,所做之事举其大致如下:

     (一)建省不久,把扎鲁特左翼旗和扎鲁特右翼旗合并为一旗,称扎鲁特旗。

    (二)在劝业科主管下,在开鲁县小街基一带及扎鲁特作过移民土地调查。计划先迁来少数朝鲜人,再迁日本人,实际上只迁来少数朝鲜人。在各旗县建立了兴农合作社,向农牧民强征出粮”、“出荷畜“在日用品方面,以消费组合作为供应机构。一般商店成立“小卖联盟”。物价实行限制,规定商品必须贴标签。标签分为“公”,即公定价格:“停”,即自发布告后不得再行提价:“自”,即自行定价。重要物资实行配给制。

本照片拍摄于巴林地隶属伪兴安西省时期(1935年6月),庙会期间的市场上,两位蒙古族女子,一位年长,一个年轻,楚楚动人,四处挑选心仪的物件。

     (三)在警务厅主持下,日本军、满洲国蒙古军五团、警察合力镇压奈曼旗八仙筒事件。1935年7月23口拂晓时分,周荣九领导的抗日武装攻打八仙筒,在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仅用四个小时的时间攻陷八仙筒镇,打死日本参事官山守荣治和指导官中根长一,活捉日本警察署长佐佐木征太郎、警长田金座和警务局长木村等八人,逃出的只有一个名叫须藤的日本人。1936年末.又发生处理“归还兵”事件(在诺门汗战争中逃回的蒙古兵)。日伪当时虽然采取了安抚改策,未敢采取严惩态度,但在各地也杀了不少逃回的蒙古兵。

本照片拍摄于巴林地隶属伪兴安西省时期(1935年12月),位于大板镇的巴林右旗公署审判庭旁,三个老人正在看着什么。

      (四)在总务科主管下,设置了弘报股,专门宣传“王道乐大东亚共荣圈”、“日满亲善”等。

     (五)在开鲁县开设了兴安西省地方职员训练所,对各旗县的下级职员进行亲日思想及施政、业务诸方面的教育,以加强其殖民统治。

     (六)强征不合格的国兵(即所谓国兵漏子)服劳役,强化军事设施。

本照片拍摄于巴林地隶属伪兴安西省时期(1935年),赤峰巴林右旗大板镇的远景,

     (七)强迫贫民赴黑龙江省垦荒。

     (八)1941年,兴安西省警务厅下属特务分室协助日本特务机关审理乌瑞廷、玛尼拉(女,化名吴淑珍)地下工作组案。

(九)在文教科主持下,曾选派青年喇嘛赴日本留学。阿鲁科尔沁旗罕庙的青年喇嘛斯楞拉布坦曾在日本和歌山佛教学校学习

  伪满兴安西省成立初期,在文教科长布和克什克的西厢房成立文学会,不分蒙汉民族均可参加学习。省公署职员阿木古郎、福令阿等充任义务教师。伪兴安学院学生额尔敦陶克陶呼昂如布、德力格尔、玛尼扎布、额尔敦特古斯等热血青年经常为学会写稿。蒙文学会宜布解散前曾出版《蒙古秘史》,《一层楼》等有历史价值的书籍。

     文教科在开鲁成立两所国民高等学校,第一国民高等学校专收蒙古族学生,第二国民高等学校专收汉族学生。

本照片拍摄于巴林地隶属伪兴安西省时期(1943年9月),巴林右旗大板镇荟福寺。通过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巴林右旗地属伪兴安西省这十年,几乎没有任何发展,街面大型建筑一处也没建。

     四、人口状况

   据满洲国1941年的政府公报披露,兴安西省总人口为763701人,占满洲国总人口的1.8。在全满洲国一个特别市、19个省中,位列第14。如果同当时的日本内陆人口比较,比后川县多6000人。在兴安西省的六旗二县中,人口最多的奈曼旗,共有174,486人。其次是开鲁县、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人口最少的是巴林右旗,只有62,978人。可见,巴林右旗至今人口还是赤峰地区人口最少的旗县,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全省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10,3人,在全满洲国列第17位。总人口中男性428,018人,女性335,583人。

        本文根据暴有山先生的回忆文章修改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