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用时光机 | 千千静听,一代人的音乐回忆

 雷科技 2020-12-15

如今,疫情在逐渐得到控制,人们也逐渐复工复学,停滞在寒冬的齿轮重新转动,一切都在向新的方向发展。

但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有时也会驻足,去审视一路走过的路,以及怀念在旧日时光下,曾给我们带来感动的app。

这些app,曾经承载着开发者的满腔热血、甚至是异想天开。虽然遗憾的是,奇迹没有发生,这些想法只是化为了十年前数码生活的一个注脚。对于它们的凋落,我们扼腕叹息,又或者怒其不争。

但不管时代如何变,美好记忆不变,至少我们能够在文字中自豪地向后人宣称:它们终究来过。

雷科技早春专题,让我们怀一怀旧,追忆那些消逝在时光中的app。

这期专题,让我们重温老歌的美好——千千静听。

//////////

“我只想好好听首歌” 

最近几年,“好好听歌”的质朴愿望反而是越来越难。

且不说各家纷乱的曲库和版权问题,就是会员的不同套餐、以及下载后的版权加密都让人闹心。在很多人看来,音乐“正版化”确实给音乐产业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但也极大牺牲了用户的体验,为了听歌频繁转战平台已经是常规操作,小雷自己也在网易云“苟且”了好几年之后,不得已买了Apple Music和QQ音乐的双平台会员。

相信很多网友可能会格外怀念以前那个“随身听”的时代:只要在百度mp3上一搜索进行下载,直接拷贝进手机里就能随时收听,或者直接在电脑本地播放,根本没有所谓的“下载加密”问题。

但有时,人总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的记忆,因为在二十年前,收听音乐也不是一件省心的事情。

在2002年,随着mp3格式开始逐渐流行,人们最常使用的是一款名为Winamp 2的软件。他有着小巧的体积,以及海量的格式支持。

除此之外,Winamp 2的各种皮肤和插件,也深得中国用户的青睐,其中2.8.1版本的Winamp 2被国内开发者进行了多次改版,成为一代经典。

但好景不长,Winamp 2的下一代Winamp 3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受到用户欢迎。它抛弃了以往“小而美”的思路,开始向多用途方向发展。而用户也难过地发现,他们无法在三代使用二代的皮肤和插件。

这是因为Winamp 3为了支持更为丰富的功能,几乎重写了整个代码。但重构带来的可不一定是好事,Winamp 3的占用资源高、兼容不稳定等问题,也让它逐渐远离了轻度用户,一大批用户上的播放软件就长期变成了Winamp 2.

但是,Winamp 2是一个1998年推出的软件,大量基本功能都需要通过插件来实现。当时,Winamp 2就已经迎来了对手Foobar 2000——至今,Foobar仍然是音频死忠的必备播放器。

但Foobar虽然满足了发烧友,但还是没有真正解决大众的听歌需求,它的上限很高,但默认安装界面很丑、要安装插件,普通用户不会对这种需要调试的软件感兴趣。

2002年,一位给mp3做音频解码的开发者郑南岭认为Winamp 2的设置不适合中国用户,便抱着学习的心态做出了一款名为“mp3”随身听的软件。后来,受到名曲《千千阙歌》的歌曲启发,他将软件更名为“千千静听”。

就这样,千千静听诞生了。

//////////

小而美、功能全 

作为Winamp 2的“精神续作”,郑南岭希望它足够平民化,并且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同时能够保证一定的扩展性。为了减少千千静听的占用资源,它使用了虚拟内存,可以将大部分运行数据暂存在电脑硬盘上。

但郑南岭自己也没想到,这款业余时间写的播放器竟然爆火了。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千千静听迅速取代了Winamp 2,成为了当时本地播放器的霸主。

千千静听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它足够“傻瓜化”。中文界面、自动格式转换、支持范围广、歌词显示、视频转音频,甚至可以自动关机。这些功能在Foobar上并不是没有,但只要按照默认设置就能支持这些特性的,只有千千静听一家。

并且,在傻瓜化的同时,千千静听也满足了部分用户的拓展功能:不仅可以共用Winamp 2的皮肤,还能够下载专用的“TTPlus拓展包”,有效改善音频编码。而除了在桌面端,千千静听也在移动端上发力,千千静听是第一款适配塞班系统的音乐播放器,据说装机量一度超过了70%。

同时,郑南岭也开辟了“千千论坛”,通过论坛和邮件去不断听取用户提出的意见。并且随着论坛的诞生,千千静听的好口碑也吸引一大批用户自发地为千千静听撰写浮屏歌词、编写插件,形成了生态的良性循环。

但可惜的是,小农时代的自娱自乐,终究抵不过资本的侵蚀。

//////////

一封信 

“直到今天,互联网盗版音乐占据了几乎100%的市场,我们失去了依靠音乐版权收入再生产音乐的最后阵地。行业凋敝,人才流失,梦想破灭,尊严全无。”

——2011 《致音乐界同仁书》

这封信的起草人,是“华语音乐词曲作者维权联盟”,成员包括崔健、方文山、林夕、张亚东等一众音乐创作人,而收件方,就是委身于百度音乐下的千千静听。

在2006年,随着资金压力的原因,郑南岭在和百度合作了一段时间后,就将千千静听卖给了百度,并在入职协议期满后离职。

不仅在资金上,千千静听在播放领域也遇到了强敌。2004年,酷狗音乐成立,2005年,QQ音乐和酷我音乐成立,2006年,虾米也加入了战场,而他们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在线收听。

随着中国家庭带宽的不断增强,在线音乐的份额开始迅速赶超本地存储,行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格局,而小团队的开发力度注定是比不上这些资源厚重的互联网公司。

随着千千静听被百度收购之后,用户们悲哀地发现,这款“小而美”的软件成为了开疆拓土的工具:软件开始变得臃肿,并且加了广告。

而百度的音乐战略显得也略微混乱,在2013年,千千静听正式改名为百度音乐,让一款主打本地播放的软件强行“上线”,大改以前的操作逻辑,逼走了诸多用户。

但百度的大刀阔斧,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2010年开始,索尼、环球等多家唱片公司就版权问题开始向百度发难,而随着腾讯收购酷狗酷我,虾米站队阿里之后,中国音乐版权市场的格局悄然从BAT变成了腾讯、阿里和网易,百度音乐从此一蹶不振。

2015年,百度音乐与百度隔离,和太合音乐集团合并,2018年6月,百度音乐改名为“千千音乐”,意图走一波情怀。但就算要回这个已经被抛弃五年的名字,也打不赢如今的版权大战。

//////////

个人开发者时代的落幕 

没有人知道在百度的三年时间里,郑南岭是怎么想的。

作为一个纯粹的开发者,郑南岭初期的Q&A都是在业余时间内完成的,不少更新和迭代也都是通过传统的论坛反馈。对于个人开发者而言,一款受到好评的独立软件无疑是对他的最大赞誉。

而在委身百度,财务自由之后,郑南岭也在继续开发其他软件:WindowsMobile上的QCellCore,以及安卓早期的快图浏览。和千千静听一样,快图浏览体积小、反应快,支持Material Design,广受用户欢迎,甚至在国外,“QuickPic”也被称作是良心软件。

但随着猎豹的收购,快图又回到了它最讨厌的样子,臃肿不堪。针对这起收购案,美国数码媒体Android Police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进行批评。但批评显然起不了任何作用,在快图用户光速流失之后,它的最近更新,也永远停留在了2017年。

千千静听和快图的结局,就是当今个人开发者的现状:无法驾驭诸多用户,更难获得持续资金流。最终,他们的结局都是被大公司收购,凭着“良心”来进行更新。

如果说,千千静听死于巨头开始崛起的年代,那么快图就死于巨头把持市场的年代:统一分发渠道、没有托管费、开发者自己决定应用价格,这些本来是当今移动市场惠及个人开发者的有效措施,却并没有敌得过软件巨头带来的“马太效应”,个人开发者面对广阔的资金和资源面前,再好的技术总会有些无力。

这,也许就是为何在“音乐大会员”的好时代之下,我们却还是怀古伤今的真正原因。

——致敬2000年代的个人开发者

本文编辑:Witkey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