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禹州是药王孙思邈的生活故乡

 369蓝田书院 2020-03-18
        “医不拜药王不秒,药不经禹州不香”,从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口口相传的俗语,透视了中华大地中医药界对禹州药市的认可和对药王孙思邈的崇敬。禹州药都因药王而兴,药王孙思邈在禹州这块适宜的沃土上绽放了医药之花。


    一、药王孙思邈在禹州的医药典故
    孙思邈在禹州的故事很多,如在城北八里岗“一针救二命”,在城东街对张先生实施“葱管导尿之术”,在城西关桥头“察药”、以及在禹州流传的悬壶济世、救蛇遇仙、猴救药王、禹密二花、敬德站班、药理世理等等的来历……而这许许多多历史传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世代流传的惟妙惟肖的美丽动听的民间故事。这些传说和遗迹由于历史悠久不易考究,然而正像郭沫若所说:“传说也能反映出历史的影子”。从孙思邈来禹州“一针二命”时来运转,到发现阿是穴、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确定针灸并用,针、灸、药联用治疗方则;从为生灵治病到不用有生命之药的善良慈悲之举;从大医精诚到千金方成,那些栩栩如生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才使禹州人民不忘孙思邈,弘扬药王美德发展中草药事业,以致形成药材市场延续发展。
二、药王孙思邈在禹州的历史遗迹
具茨山是中原中草药资源库,具茨山中有大太白山、小太白山,大太白山上有太白崖,这里是孙思邈青、壮年时期经常出入的地方,也是孙思邈晚年炼丹的居处。离太白崖5里地的大木厂村山上有一石像叫药王石;北大鸿寨山上有药王洗药池。孙思邈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地处具茨山脉的无梁镇龙门村,是过去禹州到密县、新郑的道路,那里有卢照邻墓,周围有药铺山,药铺 、老虎洞、龙王洗脚池、良泉眼、杏林坡、千年葛花树,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与药王孙思邈有关,这里是孙思邈采挖药材、试种药材的地方。龙门村是块风水宝地,该地由三个山丘组成,周围有数条象巨龙的山峰围绕,山外有山,层峦叠嶂,活象一莲花宝座,三个山丘居其中,南边山丘名叫药铺山,是孙思邈当年汇集药材的地方,与卢照邻墓东西相对,北边山丘传说是孙真人埋葬的地方,那个高高的山丘世世代代都叫孙家南固堆(坟墓),固堆下面不远处有孙家坟。这些地名的传说。对进一步考证孙思邈在禹州活动范围有很大帮助。
    三、卢照邻与孙思邈在禹州生活的事迹
    孙思邈在《旧唐书》方伎中的记载和《新唐书》隐士中的记载都不多,其内容大都与卢照邻《病梨树赋》序中所述相差不多。因此,考察卢照邻佐证孙思邈,是寻找孙思邈历史资料的重要依据。
    《旧唐书·卢照邻传》载:“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也,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之,曾谓群官曰:‘此即寡人相如也’。后拜新都尉,因染风疾(麻风病)去官,处太白山中(大约咸亨三年,即672年),以服饵(服丹)为事。后疾转笃,徒具阳翟之具茨山(为永隆二年,即681年),著《释疾文》、《五悲》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常与亲属执别,随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文集二十卷。”此传叙述了卢照邻染麻风病,辞官迁居阳翟之具茨山(禹州市北十五公里的具茨山),后四肢痉挛,不能忍受其痛苦,投颍水而死。
    卢照邻病重为何到禹州?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载:“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潘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皆执师弟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前庭有梨树,照邻为之赋,其赋曰:癸酉(公元673年)之岁,余卧疾长安广德坊之官舍。户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孙思邈居之……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这段话叙述了卢照邻在太白山病情加重,投孙思邈处,卢照邻作《病梨赋》,来暗示自己病痛之苦,并问孙思邈名医愈疾之道。
    从以上叙述中看出,卢照邻于公元773年投奔于孙思邈门下就医,因病情折磨,心情比较伤悲。孙思邈对卢照邻讲药理与世理,使卢照邻鼓足勇气,经过孙思邈多年的诊治,病情得到控制。
    卢照邻为何于公元681年迁至禹州具茨山,也完全是为了治病,他已离不开孙思邈,因为孙思邈在禹州,卢照邻才迁至禹州,也就是说卢照邻因病,孙思邈在哪儿,卢照邻就随之到哪儿。从“徒居阳翟”来看,卢照邻是做长期居住打算。为什么卢照邻要长期居禹,可说明两点:一点是孙思邈已经长期在禹居住,孙思邈的家就在禹州;二是说孙思邈已逾百岁,不会再经常外游。所以购园置宅,作长期居住的打算。
    卢照邻为何自投颍水而死?原因有二:一是“不堪其苦”,更重要的一点是无人为其治病是根本原因。卢照邻于681年迁居禹州,他迁居禹州是希望能活下去,能活下去的主要因素是孙思邈可为其治病。不料于682年,孙思邈飘然长逝,别卢照邻而去,使卢照邻的希望完全破灭,加之“不堪其苦”,于是自投颍水而死。
    卢照邻墓在禹州无梁镇龙门村,墓丘位于一山脉尽处,其下为河流。墓丘高大,巍巍壮观。墓丘东山是药铺山,墓丘西山顶峰处有老虎洞,墓丘上面为杏林坡。
根据卢照邻墓所处村名和周围地名推测,卢照邻生前就在墓穴附近居住,因为这些地名与孙思邈的事迹典故‘降龙伏虎’‘虎守杏林’相吻合。孙思邈“药王”桂冠名号约兴于清朝中期,过去缺医少药,人们为了健康,在道教庙宇里面大都设有“药王殿”,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药王庙”。“药王庙”“药王殿”药王的造像一般都是药王“坐虎针龙”塑像。从这些地名和故事联想,卢照邻生存的地方,也应该是孙思邈经常活动的地方,这样孙思邈为卢照邻治病方便。龙门村、老虎洞、药铺山、杏林坡与孙思邈联系太密切了。
四、药王孙思邈的历史贡献
    孙思邈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之精神,积一生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九个方面。第一、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改六经辩证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相结合的分类诊断方法,使理论更切合实际。第二、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收载医方6500多个,无论是经方、古方、俗说单方均系统整理,大多注以出处。第三、在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突出反映在消渴、霍乱、附骨疽、恶疾大风、雀目、瘿瘤等病的描述和治疗上。第四、在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如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术、葱叶导尿术、食管异物剔除术、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等。第五、在药物学上,重视地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采集、炮制和贮藏,并在药物七品分类基础上按药物功用分为65章,以总摄众病,便于医生处方用药。第六、重视妇幼保健,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第七、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石追求长生不老的幻想,提倡吐故纳新,动静结合,并辅以食治、劳动和讲究卫生,使养生学和老年病防治相结合。第八、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九、在炼丹生涯中,记录了硫黄伏火法,是我国早期火药配方,在火药发明上有突出贡献。
    五、药王孙思邈在禹州的影响
孙思邈在禹州行医采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义行赢得了禹州人民的爱戴。禹州有山、有水、有岗、有平原的自然环境,使禹州药材丰富,道地药材众多,华夏第一都的禹州自古以来就是中药材集散地,禹州的特有地理为孙思邈行医施药提供了优越条件,方使孙思邈大展医技之术、方药之长,施针用灸、寻方问药、千金一方、一方千金、千金方成。孙思邈的千金方使禹州人民近水楼台先得月,继承发扬孙思邈的精神,使中草药行业形成支柱产业延续发展。禹州人民为了纪念孙思邈,在其居住地建祠塑像,把他作为禹州家人来瞻仰。药王祠建成后,人们以祠堂为中心定期不定期进行药材交易,以至药王祠形成街道,后发展数百米长。到清末禹州城西半部的部分街道都经营药材。形成山货、中药、切药、丸散四大市场,遍布大街小巷。其中西关街为山货行,经营山岗药材;西大街、光明街、三官庙街、四角堂街、洪山庙街为中药行,经营各方道地药材;山林街、槐荫街是切药行,以饮片加工为主;八士坊街、黄家口街、旗毒庙街、城隍庙街为丸散业。由于全国药材向禹州汇集分散,各省及道地药材多的地方在禹州建立帮会约二十来家,形成了独特的药材帮会文化,近期禹州药商与政府共同组织建立药材帮会,开展识药辨药、切片、炮制、传统制膏、制丸等交流培训,今年5月25号中央四套《中华医药》播报了禹州中药炮制技能,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遗产。
开放的禹州,热情的禹州人民,欢迎全国药商及中医药精英到禹州交流考察,并诚恳邀请大家参加明年的禹州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药材交易大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