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苗医诊法比较

 369蓝田书院 2020-03-18
        “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进行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中医临床诊断方法有四诊,即望、闻、问、切。苗医常用诊断方法有望、嗅、听、问、脉、摸、弹等。现将两种医学诊断方法异同论述如下。

望诊比较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和局部有 关部位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和诊断疾病的方 法。中医望诊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 及小儿指纹。苗医望诊包括望形态、神志、面色、眼、四毛、耳、口舌、鼻子、指纹、指甲、手掌、二便、病灶、敏感部位异常等内容。中医与苗医望诊内 容基本相似,都是从整体到局部,而且重视患者整 体的精神状况,但各有区别。

1. 1全身望诊
中医与苗医的全身望诊都包括望神、色、形、态四方面的内容,都认为神色旺衰、形体的强弱与 内脏功能的正常与否是相统一的,都认为神旺则体健、形体强壮则不易生病,且有病易治,预后良 好;神衰则百病由生,形衰则容易患病,有病难治, 且预后较差。
与苗医相比中医认为通过形体能推断出人的体质( 体质是指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中医将体质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认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者多为阴脏体质; 体型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者多为阳脏体质;体型介于阴脏人和阳脏人之间,则为平脏人体质,这是中医独特的划分,苗医中没有体质这一说法。
1. 2局部望诊
中医的局部望诊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 肢、二阴、皮肤等,苗医则包括眼、四毛、耳、口舌、鼻子、指纹等 11 个方面。中医相比苗医局部望诊分类更细致,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中医认为鼻 端色白,多属气血亏虚,苗医则认为鼻尖白多为冷 病;耳轮焦黑干枯,中医认为为肾精亏虚,病重,苗 医认为为肾病;舌质淡白,中医主气血两虚、阳虚,苗医主冷病;舌质红,中医主实热、阴虚,苗医主热病( 热轻);舌质降,中医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苗医主热病( 热重);舌质青紫,中医主气血瘀滞,苗医主冷病等等,只是理论基础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实质为同一内容。
苗医相比中医有其特殊的望诊法,主要有以 下几点:一是望四毛,除去类似中医中的望发毛, 还强调望眉毛、睫毛和毫毛。
①望眉毛:
若眉乱失泽,欲皱眉而眉不举是重症之象,称为“眉下坎”;眉毛看七情,如眉乱说明心乱;眉开说明心喜;横 眉竖眼说明心怒;若愁眉苦脸为心忧;若冥思苦想 眉多皱,多易思虑成疾; 眉光秃而面腻为“麻风症”;年迈眉粗,花白长垂者为“白眉”,说明其体健高寿之象;若眉如新月则多聪贤;若眉乱、细、软、失泽则多体弱;
②望睫毛:
睫毛不举或举而不灵者 为重病,举而灵者为轻病;若双睫毛举而不闭者为“突眼病”;单睫毛举而不全者多为“中风症”;
③望毫毛:
汗毛竖而卷曲多为慢性病;竖乱、枯稿、失 泽多为重病,若无明显变化者为轻病。
二是望  掌心:苗医认为掌心色红者多为热病,而苍白者为 冷病。若小儿患者握拳后突然放开四指,指腹压 迫掌心的部位有一圆圈,其色红者多为受惊骇于 人,色黑者多为受惊骇于风雷。
三是望指纹:苗医 将指纹的脉络形态称之为“蛇形”,蛇形的长短、大 小、色泽都与病情有关系。脉络粗壮的一端叫“蛇 头”,相反,细小的一段称为“蛇尾”,蛇头从指跟向  指尖方向爬行为“去蛇”,蛇头从第二、三节往指根 方向爬行者为“来蛇”,来蛇多为外冷病,去蛇多为  内冷病。脉络连接间断,形如滴水状,时隐时现称  为“流珠”,多为饮食积滞,消化不良,若形如丸珠  称“圆珠”,主热病,故有“流珠伤食,圆珠主热”之  说。苗医将小儿指纹淡红,隐约可现称为“人胎症”;指纹色黑,没有分支称为“金胎症”;指纹色白称为“银胎症”;指纹红、黑同现称为“花胎”;指纹
在第二、三指节以上分支为“猴胎症”。四是望鼻子,苗医认为男子鼻翼色黑下连人中,多为阴茎、睾丸之病;女子鼻翼色黑,多为妇科之病,中医没有与此相关的论述。

闻诊比较
中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听声音包括
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心音、胃肠异常声音;嗅气 味包括病体气味及病室气味。苗医中没有闻诊, 而是分开论述为两种诊断方法:听诊和嗅诊。听 诊包括听说话声、呼吸声、咳嗽声、饱嗝声、呻吟 声、肠鸣音,嗅诊包括嗅口气、排泄物和分泌物。
苗医与中医都认为患者突然惊叫,昏然倒地, 不省人事,口吐白沫,四肢抽动,过后如常者,为“痫症”,其叫声为羊者为“羊痫”。除此之外,苗 医还认为,叫声如猪者为“猪痫”,叫声如狗者,为“狗痫”,叫声如牛者,为“牛痫”,以五畜喻五痫, 是苗医的特色,中医没有此说法。
中医与苗医两者相比较,苗医缺失了听心音、嗅病体、病室气味等内容,但苗医把饱嗝声都纳入 了诊断的范畴,可见其观察细致入微。

问诊比较
中医与苗医在问诊的内容上相本相似,都包括问一般情况、发病时辰、方位和环境、病史、疼痛、冷热、汗出、饮食、经带、二便、睡眠等情况,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如中医提及女问经带,男问遗精、阳痿,但苗医只提及女问经带,并无提及男子问遗精、阳痿等内容。
苗医相比中医问诊特别注重问发病的时辰及 方位,如根据发病的时辰可推知小儿得病的吉凶, “春忌羊日,夏忌蛇日”,如若在这些日期发病,多 危重。根据男左女右的原则,左倒者,男受影响; 右倒者,女受影响;下倒者,男女均受巨大的影响, 治疗不易。

切诊比较
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包括两部分:脉诊和按诊。苗医中脉诊和摸诊是分开论述,作为两种不同的诊断方法。
4. 1脉诊
脉诊在中医与苗医中都是根据脉的节律、速率、强弱、形象变化来诊断疾病。中医脉象为 28 种,苗医将脉象分为大脉、小脉、快脉、慢脉、不节脉、喜脉 6 种。中医与苗医在脉诊部位有很大的差异,中医脉诊部位为三部九侯、人迎寸口、寸口诊法,最常用的为寸口诊法。相比中医,苗医的脉诊部位较多,经整理的就有 20 多处,但并不是每病各脉都取,而是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取脉。下面介绍苗医常用的诊脉部位:
4. 1. 1头部脉  
( 1) 太阳脉:太阳脉在太阳穴的部位,脉快,紧张而有力则多为外感风、热之毒所致的中暑、感冒等病。
( 2) 耳周群脉:指双耳门前脉、耳后高骨下脉、双下颌下脉三处,脉快而有力为热病、脉慢而无力为冷病。
4.1.2颈部脉
在颈动脉处,目视和手摸均可, 如目视便可看出,多见于蛤蟆症。如若兼见喉部 向外鼓起、吞咽口水困难等症状同时出现则属于 天钓、内钩等外感风邪为病。
4.1.3上肢脉
又称为“上马脉”。其脉位包括肘脉、腕后关脉、禄脉、五指脉。
(1)肘脉:
肘脉位于肘部外侧。若脉节律纹乱多为消化道疾病,若 脉节律消失则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2)腕后关脉:
外关:部位在掌后腕横纹的外侧端,脉急快主 热病,若慢而弱为冷病;中关:部位在掌后腕横纹 线的中间,若脉急快主热病;内关:部位在掌后腕 横纹线的内侧,若此脉急快为热重,若脉慢而弱主 冷病;
(3)禄脉:
位于腕部桡骨内侧缘,从远心端依次为上、中、下三部脉,又称总脉,是诊断疾病的主 脉,但也常联合其他脉一起使用,如危重病人既要 取禄脉,又要取内膝眼下脉,若内膝眼下脉消失、禄脉微弱,病人在九日内医治得当尚有生机,否则 预后不良;内膝眼下脉消失而禄脉正常,主病虽重,但预后良好。
(4)五指脉:
是医生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腹捏按病人各手指第一、二节两则的脉搏 以诊断病情的一种方法,分为拇指脉、食指脉、中 指脉、无名指脉、小指脉。其快而有力为热病,慢 而弱为冷病。
4. 1. 4 下肢脉 
又名“下马脉”,分内踝脉、外踝脉和足背脉。内踝脉:在内踝上三寸和内膝下三寸处均可同时摸到,若脉极弱或停搏多有下肢疾病或危重病。外踝脉:在外踝上三寸和外膝下三寸处均可同时摸到,正常时此脉较弱,若此脉洪大主下肢疾病,如各种丹毒、疗等;足背脉:位于足部第一、二趾间后一横指处。此脉无异常变化为轻病,此脉消失为重病,预后不良。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苗医脉诊在很多方面和中医的三部九侯诊法非常相似,苗医诊太阳脉( 中医太阳脉) 、耳周群脉( 中医耳门脉) 、腕后外关( 中
医神门脉) 、禄脉之上中下( 中医寸口脉) 、足背脉( 中医太冲脉) 等处,两者都常使用禄脉( 中医的寸口脉)。相比较中医来说,苗医脉诊相对简单。

4. 2按诊比较
中医中按诊是指通过触、摸、按、叩四种手法, 以了解局部的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等情 况。苗医没有按诊,但苗医的摸诊与中医的按诊 类似,指通过摸部位的冷热、痛觉、形态三个方面 来了解局部的情况。
相比中医,苗医特殊的摸诊是摸前额( 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苗医把两眉之中点到前发际的部位分为三部,从上到下分为上、中、下三部,若 病儿前额三部皆灼手,多为热病;三部发凉者,多 为冷病;上中两部灼手者,多为受惊恐所致,名为“骇”;下部灼手者,多为饮食积滞,消化不良。

其他诊法
除此之外,苗医还有弹诊、蛋诊法。弹诊是用 手提拿病人的肌肉筋膜,提起后迅速放手,如弹墨 线状。另一种是医生用手指头的指甲面对病人的 肌肉筋膜弹击,用以诊断疾病。蛋诊是指用生鸡 蛋在人的身上反复滚动,然后将其煮熟后剥开,通 过观察鸡蛋上特定的信号反应( 包括蛋壳、蛋膜、蛋白、蛋黄) 的质地和颜色方面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通过中医与苗医临床诊断方法的对比研究, 发现中医诊断方法虽没有苗医诊断方法多,但内 容更多,覆盖范围更广,较苗医更加全面具体,而 苗医“望四毛”等诊法则具有浓浓的民族特色,且 较中医诊法更加细腻,这些可能是因为两者的文 化背景及发展历史造成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