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纳兰性德笔下的十三陵一派寂寥凄清之气难掩,满满都是讽刺之意。近代的十三陵虽已被划为遗址,但是戚戚仍旧,只不过,现在的十三陵还笼罩在一篇神秘色彩中,原因还要从上个世界那一起考古案说起…… 不寻常的考古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好是新中国成立期初,政府加大了对封建迷信的破除力度,打消人们对于皇帝这个所谓天子的敬畏。 在当时挖掘考古技术并不成熟的时候,郭沫若协同其他人共同起草了一份明十三陵考古报告给中央,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这次活动,关于这次行动的争议声也是一直存在。最终中央还是板上钉钉确认了这件事情。 两个月后,这支由'长陵发掘委员会'组织而成的考古队就这样悄悄出发了。 当时的明十三陵还不叫明十三陵,叫长陵。长岭里面埋葬的是永乐帝朱棣,后人对朱棣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好皇帝,此乃闲话不表。经过考古队的协商,委员会决定从朱棣长子朱高炽的陵墓——献陵入手。 献陵的工程更短,建造相对没有那么结实,挖掘难度降低,但是经过一番探测,献陵的可挖掘程度并不高,考古队几经周折将目光锁定在了神宗的陵墓——定陵,然而,这其中,却发生了一系列的离奇事件。 一系列的离奇事件万事开头难。考古队先是找到陵墓的入口就花了好长时间,紧接着,就是一场瓢泼大雨,这大雨也透着一股邪乎:连着下了两个月,天始终阴沉沉的黑着,似乎预示着接下来的不好的事情。恰逢这个当口,临近的一个村子突然传来了村民疯癫的消息,低沉的气氛笼罩着这只考古队。 在附近村民的干预和抗议下,考古队的进度一度停滞不前。经过考量,最终考古队放弃了原先的计划,改为对定陵进行挖掘。虽已是新中国,但是人们内心对于鬼怪神力还是有一定的敬畏。就在这时,一名古怪的老人走了过来,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身上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走起路来并不顺畅的样子。 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他就好像凭空出现一样,这个老人好像没有看到他们脸上惊异的神色,开口同他们道,若是想要开墓,需寻得一名与神宗八字相合的有缘人,只有这位有缘人才能渡过皇陵背后的生死河,这是他根据族谱占卜、推算得来的。老人说完也没有走,只是站在一旁观察他们的反应。 神秘老人的话在每个人笼罩上一块阴云,似乎是为了响应老人说的话,头顶一直阴沉的厚黑云层中传来几声雷声闷响。 考古人员们心中都是揣揣不安,郭沫若沉思许久,大手一挥:继续挖掘,神邪论只是无稽之谈罢了。在郭沫若的鼓舞下,众人又有了干劲,热火朝天开始了挖掘行动。老人似乎料到这个反应,摇摇头,又走远了。 神秘的陵墓经过一番挖掘,考古队终于摸到了地宫入口,谁料敢拆下一块砖,就有一股刺鼻的气味传来,颜色还十分浑浊,透着黑色,人们开始慌乱:这会不会就是那个老人说的'生死河',但这气味似乎对人体并没有什么伤害,仅仅是恐吓罢了,看起来似乎是寻常古墓中的防盗装置,人们这才放下心来。 随着挖掘的深入,这个沉寂了几百年的陵墓终于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这定陵里面国真气势磅礴,面积就达到了一千二百平方米,不仅是占地巨广,内里的陪葬物更是让人啧啧称奇,奇珍异宝比比皆是,遗传许久的字画作品,几百年过去依旧精致的针织品。 遗憾的是,当时的保护技术并不发达,很多精品在接触氧气之后迅速氧化,受损相当严重,尽管尝试过修复,最终仍旧是难以复原。 见到如此多的奇珍异宝,考古人员们眼睛都直了,恨不得立刻就探索一番。就在这时,天突然降下两道惊雷,将守在陵墓门口的两个考古人员给劈死了!人们越发惊慌了:这怕不是老天爷在警告他们。 但是既然已经走到这个地步,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了。考古人员们慌乱地开始采集起了文物,很快,人们就忘记了内心的恐惧,每个人恨不得多处两只手来收纳这些陪葬物。 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和保护文物的意识,许多文物被损坏得相当严重,留下了不可修复的伤害,甚至皇帝和皇后棺椁都被暴力开启。最终,留下来一片狼藉。这一举动极大的破坏了陵墓本身,根本不合理。考古队的引起了考古界和史学界的愤慨,最终中央为了遏制负面影响,下令规定:不得再探皇陵。 上天的惩罚似乎是为了惩罚考古队员们对于皇陵的冒犯,自从陵墓出来之后,就不停地有怪事发生:当时考古队回程路中丢弃了两副楠木棺材,有不怀好意的村民偷摸带了回去,他们知道此举不对,只是当时物资匮乏,也难怪人的贪婪,随后,这两家得了棺材的家庭接连遭遇死亡,随后竟落得无一人生还。 不仅是捡了棺材的村民,当时的考古队员也几乎是无一人得到好死,几乎都遇到了意外,空难、抢劫、痴呆甚至是爆亡,关于十三陵背后的生死河的传说也越发神户玄乎:当时的全部的人们都受到了那个老人的诅咒。自此,十三陵成为了考古界一个不能碰的阴影延续至今。 是不是真的有鬼神作祟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考古队员们的行为确实体现出来一个道理:切忌贪婪!十三陵当年的考古受到的损失已经不可考,而不论是贪婪于皇陵的楠木棺材的村民们,还是贪婪于皇陵内的珍宝的考古人员们,他们的下场就是切不可冒进的活生生的教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