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新冠肺炎时代将会怎样?

 范雍祈求上天 2020-03-18

新冠肺炎给世界都带来什么?青年学者普天,用多元化的视角分析了这场公共卫生危机。详文如下: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这场不大不小的肺炎事件,作为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开篇,有着深刻的戏剧性和多维度的意义。这就如同红场上突然降落某国的侦察机,绿茵场上忽然冲过来足球流氓一样,以相对温和的方式提醒我们:文明,仍然任重道远;事情,远未解决。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公式也许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永远不可能穷尽终止。肺炎事件是全球事件,它不是任何一国的包袱,而是大家共有的共同治理、协同发展、广泛共赢的契机。同时肺炎是一次大考,怎样平险止乱、化危为机,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智慧和效率,从全球尺度敦促着后工业文明再优化再进步的进程。

从我国来讲,肺炎事件是一场挑战,但更是机遇,最大的机遇在于敦促或倒逼我们迈向真正意义上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肺炎事件告诉世人,形式主义害人害己,有本领解决问题才是王道;黄衫黑衣都是哗众取宠,真正不惧艰险、弘毅笃行的,还是中国共产党人。无心插柳柳成荫,忙碌的我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肺炎进程事实上正在把中国潜在塑造为世界上安全度最高的地区。

后新冠肺炎时代将会怎样?

以前很多发达国家可能在安全度方面与我等量齐观,提到安全二字,仍然会有很多人可能认为最安全地区无疑是美国,老欧洲或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这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应当认识到,军事力量不通往绝对安全。近年来极端恐怖主义的威胁度有时高于航空母舰提供的安全系数,美国在国际贸易、地缘政治领域打出的一系列节目组合恰恰表明其本土已经不再安全,或者说是处于“挣扎中的安全”,白宫正在以各种方式艰难地遏制各种国际经济政治领域离心效应,试图把产业链、供应链、国际资本通通圈回本土。

如果单纯从技术的角度,瑞士、新西兰、芬兰等“小而美”的国家乃至泰国也许都不失为很好的选择,但那只是作为旅游目的地,距离产业聚集地和长期旅居所还相去甚远。从战略纵深、国土幅员、经济体量、文化传统、人文富集度、产品性价比和居民亲和度来讲,我国无疑是全球旅居和兴业最佳选址,没有之一。

“”肺炎事件固然也给我国带来窘迫,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综合实力尤其是制造业链条、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水准稳定,经济社会自净自愈再生能力强,且综合生活成本较低。加之中国文化历来兼容并蓄、有着数千年接纳外来文化与族群的襟怀。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文明古国,一直坚持以正能量拥抱时代、拥抱全球,这无疑更具长期投资价值。所以才有“一带一路”峰会的成功举办,才有达沃斯论坛的到来,才有宝马、特斯拉的入驻。走在大街上,清晰可见今天的中国马路上行驶着全球最多元化的各类品牌汽车,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吉野家深刻地融入城市生活。

然而,华人族群生生不息,却根骨不变。越来越多的居民出国游历,仍然有天文数字的人群春节回家看爸妈。一线医护人员的身影中有白发长者,九零后也大有人在。外国人曾评价中国人有homesick,确实,爱国、爱家,就是这个民族的底色,这种爱,比别的民族更细腻、质朴而实在。新冠肺炎最为肆虐的时候,五湖四海的医生都抢着到达湖北,载满口罩的国际航班,随处都能听到东北话的武汉医院,不会说漂亮话的建筑工人连夜盖起的火神山,会写文字的专业作家不事雕琢发出的大声呼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钟南山院士,不获全胜不回还的逆行者……优秀的中华儿女,总是那么坚韧、善良,总是那么默默、自然而然地凝聚在一起,耕耘出一道靓丽的心灵风景线。这背后的精神品质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从国内看,肺炎疫情既是公共卫生安全挑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的重大机遇。经历一番静默,各类发展要素怎样在公共卫生维度参与的新框架内进行集聚和循环,将成为重大课题。怎样构建高技术自主公共卫生产能体系和确立全新的产业链综合比较优势,怎样因应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导致的国际金融调整,怎样化解公共卫生投入增加带来的成本价格压力传导,怎样在全球范围实现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怎样构建新型更具韧性的跨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怎样进入世界治理体系主流语境和吸纳跨国因子,怎样感召和服务全球商务和旅居人群,都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改革久已进入深水区,开放又何尝不是这样,开放不止是打开大门和进行产业链再造,更重要的也在于人们的内心的强大、包容和敢于行动立即行动的魄力,我们要知道机遇只在干中产生,等是等不来的,只有千帆竞发,才能万邦来朝。

从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变化。第一方面也是最直接的当然是公共卫生需要扩大化,即卫生医疗需求会更加日常化、随身化、高效化、智能化。布点更加普及化、贴近化、精准化,技术、产品、服务会跃升一个量级。与之相对应,快速培育高技术公共卫生产能体系尤其是相关装备制造业体系和国际专利标准体系,将成为能否抓住机遇占据全球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第二方面,食品(餐饮)安全和物流业态将更加数据化、即时化、私密化、立体化。无人、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愈加广泛,餐厅将需要更多的安全距离就餐区、更大面积的厨师工作休息区和包房。这些都潜在地刺激新一轮的数字+基建产业竞争。保险业和多元金融服务将有望以全新的面貌实现市场和人群覆盖。

第三方面,治理体系和危机处置将更加透明化、专业化、法治化、网络化、全球化。权威的资讯发布中心将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纸媒体和电视台。电台、手机、汽车、私人住宅将成为不落幕的注意力中心。同时纸媒体、同质化的媒介时代将彻底过去,大型出版机构有可能升级为新的软实力策源地。

第四方面,宜居需要。一方面,各地将普遍迎来城乡卫生环境彻底整治的新契机。另一方面,新兴不动产需要激增:一是现有不动产存量的准医疗级改造,包括但不止于管线、管道、管廊级排查与升级。二是现有不动产人均面积的扩大化,包括但不止于重新论证在更广泛地理面积上重构生活工作社区和大单元居所的可能性。三是康养旅居目的地的可及度和多元化,包括在一定半径内植入卫生医疗康养与防灾避险公共区域建设的可能性。

同时,疫情可能使人对“居住生活”的理解有新的认知。首先,租房子不如买房子,意即住房租赁市场亟待培育和优化,同时有一套自住房和一套旅居房可能成为未来家庭重要的配置标准。其次,一些人会发现北上广深是用来工作的,并不那么宜居。所以,随着基础设施均等化和规则体系健全化,将有更多人回乡创业兴业,一批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将渐渐崛起。肺炎之下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最安全最经济的避险方式是:回家。这个家字,既包括祖国,也包括故乡、家乡、老家和原生家庭。在基础设施均等化的时代,回家乡创业兴业不失为一个成本较低的聪明的选择。再次,对于日常生活来讲,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比较剧烈的变化,比如传统意义上的小食摊、大排档将退出历史舞台,但符合医疗级标准的饮食娱乐场所需求必定会报复性增长;人们将看到,只会发号施令的人将减少,从事服务性质工作的人员将愈加增多;如果不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卫生习惯和提升以人机交互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必将被很多单位淘汰。

尽管各种专家发出各种关于未来的预测,但仍然存在几个变与不变。一是数字技术和产业虽然大行其道,但“见面”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关于“见面”的升级性产业仍然将报复性增长,意即“美团”固然方便,但海底捞仍将红火。朋友圈可能有所收敛,但“相聚(茶聚、餐聚、会聚)”是不变的需求。二是人工智能固然伟大,但人仍然是主体、前提和主题。意即岗位仍然存在,只不过岗位职责内容发生了深刻改变,教育培训尤其是面授仍然不可替代。三是肺炎虽然过去,但其他危机仍会到来,不排除有新的更大的颠覆认知的危机出现,因此有必要建立关于公共危机治理的案例库和解决方案体系,通过精算制定警戒线和紧急自启动机制,经常性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复盘,启迪理性、建设性的人文时代。

我们乐观地相信,本月疫情将告企稳,三月内防控无忧。不畏肺炎遮望眼,全球化没有终结,而是将更加步入“全球化+”,即全球分工和生产力要素将进一步按照马太效应描述的那样,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全口径水准梯度而重新布局。中国将再次因为国民素养、宏观经济动员能力、产业丰度和基建水平而成为世界级的增长中心和国际组织聚集地。

来源:中宏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