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峰文史】赤峰八千年人口大势——新石器时代至清代赤峰人口探索与研究(节选)

 捉光凑影 2020-03-18
荐项春松先生所著的《赤峰八千年人口大势——新石器时代至清代赤峰人口探索与研究》(节选-清代赤峰人口赏——
人口环境学是研究在一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条件下,人口的数量、增长、构成、分布、移动的环境氛围;
人口的变动(自然的或机械的),主要通过人类自身的繁育、死亡、迁徒实现,但与人类的婚育观、疾病以及自然、生物、经济、技术、心理诸多因素有关;
人口的素质,包括体质、人文素养,考古学揭示的素质趋势,主要依据古人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至于道德素质因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人的观念变化复杂,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
本文系作者1995年为《赤峰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志》评审时准备的材料。其中《辽代人口》一节已收入本人专著《辽代历史与考古》附录中;人口概述及简表收入拙作《赤峰古代艺术》“人文环境”一节中。这次除近代、现代两节外,其余按原稿全文收入《文集》。

清代赤峰人口(公元1644-1911 268年)

(一)人口总量测算
1、佐领(苏木)人口
据《乾隆大清会典》载,公元1770年昭乌达盟下辖298个佐领(苏木),计4.47万户22.3万人。卓索图盟322个佐领,计4.83万户24.1万人;减去划出的土默特左、右旗、喀左旗、平泉、建平等人口,属今天赤峰的喀右、喀中旗95个苏木(佐领),其人口至少有8万余人。


2、驿站人口
清代在赤峰设15个驿站,每站丁户50计750户0.37万人。
3、正户以外人口
包括喇嘛、黑徒、鳏、寡、孤、独等,统为正户(佐领)以外人口,约计5万余人。
4、移民人口
清朝后期,实行“移民实边”、“借地养民”政策,大批汉民从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涌入赤峰。据有关资料测算,累计移民不少于5万人左右。其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外地迁入科尔沁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就有17万余户、130余万人,人口密度由原来每平方公里6人聚增到67人。
有清一代,赤峰人口总量当有45万人左右。


(二)总量人口发展趋势
1、汉族人口逐渐增加,其主要来源除原居民外,主要是移民、难民和流民。其中如林西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县时,相当的农业人丁是汉族移民,从事垦荒务农。广大移民、灾民为生活所迫,极少有受教育的机会,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身体素质每况愈下。
2、清朝建立后,伴随着和亲联姻政策,在蒙古地区推行喇嘛教。“分封以治其力,崇释以制其生”,是清代对待蒙古民族的一项贯彻始终的国策,“家有三丁则度其一为喇嘛,五丁则致其二”,在今赤峰境内清朝修建的喇嘛庙250余座,每座庙内有喇嘛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全市当时有喇嘛竟达数万人之多,客观上阻碍了蒙古族人口繁衍发展,直至近代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但喇嘛教就其总体内涵而言,其内容丰富而深邃,一部《甘珠尔经》相当于一部百科全书,包含了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农学、医学乃至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无所不有。在蒙古族有识志士中,不泛高层文化素养人才,即以普通喇嘛而言,也绝非与文盲同日而语。这种以宗教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传播形式,一直到近现代还在潜在的产生影响。故按人口总体平均文化素质,蒙古族始终高于汉族。


3、在清朝对蒙古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系列禁令之中,“蒙汉隔离”政策危害尤大。康熙以前严禁汉人进入蒙古地区或蒙古人进入关内,即使王公贵族朝觐,也有许多限制,蒙古人不得学汉文、不得取汉名,甚至建造房屋、演听戏曲都被禁止,通婚更不用说。所有这些,不但影响了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同时也不利于人口总体素质的提高。有清一代,今赤峰地区处于封闭、落后状态,人口总量缓慢增长,人口素质艰难提高。

本文节选自项春松编著的《赤峰历史与考古文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