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子造得不好咕,一定是放了鸽子咕!

 十九四 2020-03-19

鸽子戴上珍珠项链,就变成了珠颈斑鸠(大误)……珠颈斑鸠Spilopelia chinensis)是中国东部和南部最常见的鸠,别名“珍珠鸠”、“花斑鸠”等。体长与鸽子相近,约30厘米,全身大致为褐色,颈部至腹部略沾粉色。公鸟与母鸟长相相似。它身上最特别的部位是颈部,黑色的后颈密布着白色点斑,像是脖颈上戴着小而密的珍珠项链,它也因此得名“珠颈”斑鸠。

正牌珠颈斑鸠。图片:红嘴蓝鹊。

你的“珍珠项链”和我的不一样

珠颈斑鸠脖子上的每一颗“珍珠”,其实是一根黑色羽毛末端的白斑,这些羽毛的排列并不是整整齐齐一模一样的,仔细一看,每一只珠颈斑鸠的“珍珠项链”都不一样

我想,如果珠颈斑鸠要靠“项链”认鸟,风一吹毛一乱,或者他鸠意外掉了一根羽毛少了一颗“珍珠”,大概也会懵逼地思考“这个鸠是谁呢,我以前有没有见过呢?”

只有成年的珠颈斑鸠才有“珍珠项链”(除了印度的一个亚种脖子上没有“珍珠”),幼鸟并没有,脖子是纯色的,且幼鸟的颜色也没有成鸟那样鲜艳。我认识一个人,刚入观鸟坑的时候,靠“珠”辨鸠,一次见到没有“珠”的幼鸟,以为是新鸠,后来才知道原来鸠还是那个珠颈斑鸠,只是宝宝没有“珠”。

没有“珍珠项链”的珠颈斑鸠幼鸟。图片:Pixabay

齐心协力养宝宝

珠颈斑鸠的繁殖期在3~7月,一窝通常产2枚蛋。它们通常在树杈上或灌丛里筑巢,偶尔也在地面和建筑上筑巢。巢很简陋,主要由细树枝搭成,呈平盘状,结构松散,风一吹可能就掉了。所以,珠颈斑鸠在鸟类建筑界以“放鸽子”精神而闻名

夫妻俩会分担从筑巢到养宝宝的一切任务,与鸽子一样,它们育雏时会喂宝宝吃嗉囊内层脱落的特殊细胞,称为“鸽乳”。由于有的珠颈斑鸠会在花盆里、窗台、空调室外机上等地方筑巢,所以如果你家附近恰好有一窝,不用出门就能看到“咕咕”,甚至是可爱的小宝宝哟。

别人家窗外的珠颈斑鸠和它可爱的小宝宝(我也想看嗷)。作者:Andrea Schaffer / Flickr

哪儿哪儿都有

珠颈斑鸠通常栖息于有稀疏树木的平原、草地、农田等地,在城市和村庄的树上、地上甚至电线杆上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会与其他斑鸠混群。珠颈斑鸠主要在地面觅食,一边走一边找吃的,以植物种子和果实为食,偶尔也会吃昆虫、蜗牛等“肉”。珠颈斑鸠个头较大,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又十分显眼,很好辨识;它们不怕人,甚至会混在鸽子群里与鸽子们一起吃人类投喂的食物(当然我们并不推荐投喂野生动物),所以人们很容易近距离观察到它们。

我见过的珠颈斑鸠,其实多半都在地上。图片:鹰之舞。

我在与我先生相识后,最早认识的鸟之一就有珠颈斑鸠。像我这样的脸盲,第一次见珠颈斑鸠就记住了它的珠颈,所以它真的是非常好辨识的常见野鸟了。后来很多年里,在中国不同地区,我先生都陪我看过珠颈斑鸠。果然是常见鸟,真的很常见啊。一开始我(大概)还会认真看一看,后来看够了,就只有离得很近才会看一看(很近=距离十几米内),很久不见了才会多看一会儿(很久=两三年以上)。

除了中国以外,东南亚和南亚很多地区都有野生的珠颈斑鸠,此外洲、新西兰和美国都有引入的珠颈斑鸠。我在东南亚旅游时见过珠颈斑鸠,来了新西兰以后,发现这里竟然也有珠颈斑鸠,顿时觉得十分亲切,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

新西兰奥克兰的珠颈斑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图片:鹰之舞。

珠颈斑鸠的亲戚们

除了珠颈斑鸠,在中国还有两种常见的斑鸠:灰斑鸠S. decaocto)和山斑鸠S. orientalis)。灰斑鸠是灰的,没有“珍珠项链”,只在后颈上有半圈黑线。山斑鸠的“项链”是黑白条纹,翅膀上的色彩比珠颈斑鸠鲜艳。

灰斑鸠。图片:Andre Simon / Biosphoto / Minden Pictures

山斑鸠。图片:Neil Bowman / FLPA / Minden Pictures

这三种斑鸠除了长相不同外,声音节奏也不同,即使都是咕咕叫,它们的叫声也各有特色。在林子里,往往未见其鸟先闻其声甚至只闻其声,有经验的观鸟人,可以只凭叫声来分辨到底是哪种斑鸠。

珠颈斑鸠 来自物种日历 00:51

珠颈斑鸠的叫声。音频来源:xeno-cant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