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写不出来?那是因为你没构思

 进步黑客 2021-05-24

为了帮你节约时间,我写了摘要,让你在1分钟内决定要不要继续阅读。

摘要:

文章写不下去,往往是因为没有在写之前构思。构思先于写作,分享我的「三步构思法」:

  1. 头脑风暴形成概念网;

  1. 发现相关形成素材群组;

  1. 整理素材群组构成大纲。

关键词:

概念网,树状大纲,发散,收敛,创新

全文3.3千字,大概需要8分钟。


正文:

你认为写作最难的是什么?

没有素材?这个需要积累,短期内也没法解决。

不知道怎样组织文章结构?这个好办,找些框架,网上也有很多人分享。

起一个吸引人的标题?那是传播问题,不是写作问题。

最难的是写不下去,没有了想法,也就是说不知道写什么了。经常听到有人开了个头,写几句就没有下文了。

这篇文章分享一种构思方法,完成一个写作大纲。有了大纲,即使你卡住,也能定位卡在什么地方。

构思先于写作

写作分为两大阶段:

阶段一,整理出一个思路;

阶段二,将这个思路写出来。

如果一上来提笔就写,容易写着写着没话可说,即使勉强写完,也要花大量精力调整修改。

因此,写作之前要先构思。写作前的构思,如同盖房子前要画草图一样,你见过没有设计图就施工的建筑队吗?

有些天才,能够提笔(键盘)就写,一气呵成。像你我等凡夫俗子,要想写的快,写的好,应该多花点时间构思,构思的时间往往多于写作本身。

认知科学家斯蒂芬·平克说: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想法在大脑中,就像一团纠缠的面条,而构思就是整顿想法,形成一个树状大纲。在写作过程中,大纲就像一张地形图,带领我们顺利抵达目的地,完成写作。

怎样才能将网状的思考规整为树状的大纲?

我研究了很多作家,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整理出了「三步构思法」。以前我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经常卡住,前前后后超过20小时,用这个方法,5、6个小时就能完成一篇质量不错的文章。我的这三步是:

  • Step 1:头脑风暴形成概念网;

  • Step 2:发现相关形成素材群组;

  • Step 3:整理素材群组构成大纲。

我们先看第一步:

Step 1.头脑风暴 → 概念网

构思,并不是在大脑中「干」想,而要「动手思考」——通过写写画画,自言自语等方式动用全身,让手脑嘴同时思考。

头脑风暴大家都知道,就是针对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放开想,天马行空的想,不受任何限制的想,将想到的东西随意的记录在纸上或软件中,变成一张想法网络——概念网。

头脑风暴后,如果时间紧,结果也比较满意,就直接进入 Step 2。我有时候还会花点时间做下面两件事:

1)捕捉素材

头脑风暴后,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轮廓。有了轮廓后,当我们接触到信息时,就会注意到相关素材。那些以前看似与主题毫无关联的材料,现在也变成了支撑素材。

这就如同你非常想念一个人,遇到一个跟他稍微有几分相似的,你都会确定是不是他。这个现象还有个专有名词——「孕妇效应」,就是偶然因素由于你的关注,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你开了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你拎个LV就发现满大街都是LV。

2)搜索研究

除了捕捉,我们还可以主动搜索,正式一点讲就是研究。针对主题展开深入研究检索,发现更多材料,更多视角。

但是,进入这一步要谨慎,很多人钻进去就出不来了,今天我们有近乎无限的材料,这些材料有视频,语音,文字等多种形式,于是就一直研究,追求完美,而迟迟不肯动手写。

另外一种情况是,研究了一段时间后,失去了写作的冲动。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早就有人说过了,说的都比自己想的好。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如果你决定研究,最好规定一个截至时间或者停止规则,比如周日完成大纲,只挑最重要的2本书读。

捕捉素材,搜索研究,并不是必须的,如果你前期工作做的好,头脑风暴后直接进入下一步。

Step 2.发现相关 → 素材群组

前一步,我们有了大量素材,但这些素材毫无规律的存放。下一步该怎样处理呢?

很多人着急分类,使用一些分类规则组织素材,比如时间先后,空间大小,重要程度等。

但是,这时候一定不要分类,分类不能帮你产生新想法,可能还会限制你的思维。关于这一点,东西方两位作者都有话说,先看认知学者平克(Steven Pinker)[1]:

构建大纲的做法,就是把意念大体上随意散在页面上,然后把看似相关的找出来。如果你重组这一页的内容,把相关意念一组一组放在一起,然后把这些意念跟相关的成组意念放在一起构成更大的一组,再把这些大组构建成更大的组,这样下去,结果就是一颗树状大网了。

我们再来看日本理学博士,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长梅棹忠夫[2]:

将那些与现在所选主题有关的事项……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分前后顺序,只管写下去……将脑子里有关所选主题的全部素材,都摆在自己的面前。接下来,将这些纸片一张张叠放起来。此时此刻,千万不要分类,智识生产的目的并不是进行分类。分类这一作业需要预先确定框框。将素材分类到既定的框框里,就什么思路也反应不出来。

二位的做法相通,通过「随意」,「不要分类」地将所有素材摆在眼前,发现「看似相关」,相关的素材构成一组,这些组再构成更大的组,最后形成了一个树状大网——写作大纲。

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

不要分类;

不要分类;

不要分类;

如果你分类,你只能收获普通想法,并失去宝贵的远距联想的机会,而只有远距联想才能产生原创想法。

任何可清晰定义边界,有归类标准的工作,机器比我们强的多。如果你想获得一些新的想法,就要远距联想。

创新就是老元素的新组合。

产生新想法不可能是有规律的分类,而是一种模糊的,启发式的,发现的方法论。

这跟机器学习的「聚类」倒有点像。机器学习的聚类是无监督的学习,基于一些模糊的相似标准,将输入的数据形成类或群组。

你可以使用两类工具「发现相关」:

1)卡片

将所有素材转写到卡片上,可以是纸质的,比如我常用的 Index Cards,还有一些支持卡片形式的软件,比如村上春树用的专业写作工具 Scrivener。

2)思维导图

将所有的素材要点一股脑放进一张导图中,切换到全屏,然后相关的拖到一起,并不断调整,这样就有了一些素材群组。

Step 3.整理群组 → 大纲

在Step 2中,我们有了一些素材群组,继续整理,变成一个结构化的大纲。

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到现在,我们的主题并不明确,目的也不清晰,现在,是时候需要一番炸裂的开场了。

哦,不对,是时候需要明确主题和目的了。可以通过三个问题:

  • 为什么要写,目的何在?

  • 读者是谁?

  • 预期结果是什么?

基于这三个问题,你就开始删除,调整,重排这些素材群组。你正在看的这篇内容,我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

1)为什么要写?

研究构思方法好长时间,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不记录下来会忘掉。写下来给自己参考,也会帮到一些读者。

2)读者是谁?

自己,以及构思过程中遇到跟我相同问题的创作者。

3)预期结果是什么?

帮助自己整理思路,给有构思困难的读者一个参考。让部分读者意识到,使用一套构思流程,可以更大概率的获得原创性想法。

如果说前两步是探索的,感性的,发散的,现在上场的是理性分析。我们开始收敛想法,围绕主题组织素材。

现在,你可以分类,套用框架,比如总分总,What-Why-How黄金圈,或者我分享过的WWSH 教程模型等。

完成这三步,你就有了一个写作大纲。你可以将它复制到你的写作软件中,并在最前面填上你的写作目的,对象,预期结果,提醒自己不要跑题。

到此,最艰难的构思工作完成。接下来就是写作和编辑了。关于这两项体力活(相对于构思),我也有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下一篇文章,我们聊如何写,怎样改。

不要走,我想多说几句:

创造的普遍过程

构思一篇文章的大纲,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而所有的创造性工作,都遵循:

发散 → 收敛 → 凝聚 → 创新

头脑风暴是发散,形成素材群组就是收敛,最后的大纲则是凝聚。新的想法,由前三项决定,前面的工作不扎实,就难有创新。

这个方式,这种流程适合所有的创造性工作。iPhone 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创新,在iPhone一代发布会上,乔布斯说,我要介绍三款革命性产品:

  • 一个可触摸的宽屏 iPod

  • 一个革命性的移动电话

  • 一个突破性的上网设备

当大家期待着演示这三件产品时,乔布斯口风一转,这不是三个独立的设备,我们将它凝聚成了一个产品,接着,乔布斯骄傲的说:

参考资料:

[1]《写作风格的意识》,商周出版,P 196

[2]《智识的生产技术》,商务印书馆,P 207

前期文章:

在5分钟内找到生活的意义

教程模型:人人都能写出高价值的文章|思维模型No.46

行为设计学 既遥望星空,也脚踏实地。通过营造数字环境,设计行为,发展和改善处理信息的方法,跟读者一道系统的追求进步。

点个「在看」再走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