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可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作者的悲情故事吗?

 云淡风轻的三亚 2020-03-1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老师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激情演唱的片头曲。歌曲气势磅礴、荡气回肠,尽显英雄气概的同时又不失明智洒脱的豁达胸怀。

       这首歌也是大家喜欢的农民歌手朱之文的成名曲,他那浑厚动听的声音也为这首歌曲增色添辉。

        可是,不知大家是否知道这首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背后那悲苦辛酸的故事及凄美的爱情佳话吗?

        作者杨慎(字用修,号升庵)于弘治元年(1488年)十二月出生于四川新都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是明代历经四朝、大名鼎鼎的内阁首府杨廷和之子,是明代的著名三大才子之首,例于谢晋和徐渭之上可见其才华非一般人可比。

        杨慎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一岁就会写近体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十三岁名满天下,十九岁中举,二十一岁参加会考,其文章被主考官列为卷首,但因烛花烧坏考卷,名落孙山。杨慎没有气馁,继续努力,终于在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从此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杨慎的才华满朝皆服,且为人正直、仗义执言。既失宠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杨慎虽胸怀壮志,学富五车、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

        年少登基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生性贪玩、追求享乐还喜欢骑射,几次私自溜出京城至边关,自封“威武大将军”,还御驾亲征与多次进犯边境的蒙古鞑靼“小王子”达延汗干了一仗,此“应州大捷”使得蒙古鞑靼长时间不敢进犯! 他纵容刘瑾、重用八党、宠信江彬。杨慎曾屡次直谏于不务正业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甚至以弃官为抗议。

        尽管朱厚照因顽劣叛逆、放荡不羁曾被抹黑,可这位天子也算是一代英主。在他当政期间,国家的权力没有在他手里流失半分,刘瑾、八党及江彬都以失败告终。虽然杨慎经常烦他,可他并没有丝毫难为杨慎,可见这位荒唐任性的武宗皇帝并不失睿智、善良、大度。也许他的一些众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对抗或摆脱那些文官集团的压制和束缚而不得已而为之!也许他是一个历史上难得的追求率真、自由的年轻权贵

        没想到的是,年轻的朱厚照在南巡回程途中意外落水,被救之后身体每况愈下,回到北京病情恶化,朱厚照临终之时召回了杨慎。

       1521年三月,31岁的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没有留下子嗣。

(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具有叛逆行为的皇帝不服管教,被人用一种极其隐蔽的方式暗害了!天子也许是一个高危职业)

         在没有君王的三十七天里,杨廷和主持朝政,为国尽心竭力,并力保朱厚照之堂弟、兴献王之子、十五岁的朱厚熜成功继位,年号嘉靖。

       没想到此举为杨氏父子及众大臣们带来了深重灾难!

        身为内阁首府的杨廷和在朝为官43年,深谙朝廷掌故,朱厚熜不能以侄子身份继位,必须过继给伯父孝宗皇帝。这是遵循历史中的“承祧”规则,杨廷和认为这是不可任意改变的,是绝对正确的历史规律。

        嘉靖锋芒初显,以“奉母归藩”、不当皇帝相威胁!

        众臣不得已,只好退让,同意追尊嘉靖父母为“兴献帝、兴献后”,但要在前面加上“本生”二字,必须称伯父孝宗帝为“皇考”!

        可嘉靖对此仍极为不满,如鲠在喉。虽然朱厚熜聪慧执着,但初登皇位、年纪尚小,面对内阁的“封驳”权,他实在拗不过这些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他只好低头讨好杨廷和,但杨不买他的帐!

         就在嘉靖孤立无援之时,投机者张璁、桂鄂等人虽是小人物,但是看准时机上了一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为迎合少年天子的愿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的奏折,深得皇帝的欢心!                  嘉靖皇帝有了奥援,态度变得非常强硬,双方博弈更加激烈!

       嘉靖三年(1524)心灰意冷的杨廷和再也不愿与小人张璁、桂鄂之流争斗,致仕回乡,辞官归里。

        此时已经18岁的嘉靖经过3年的磨炼,已从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变成了刻薄、狠毒的政治家。

        返乡后的杨廷和忧心京城局势,写信劝诫儿子杨慎要“端做闲官、只守闲官”。

        可杨慎年轻气盛,在随后的这场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杨慎的“叛逆”风骨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杨慎本来就因父亲的离去对嘉靖皇帝极为不满,对张璁等人心生怨恨。可朱厚熜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并提拔张璁骤升为二品大臣,入阁参赞机务。

杨慎不愿与小人为伍,对嘉靖对肆意妄为愤怒到了极点!他率领众臣一百多号人,在左顺门长跪抗议。朱厚熜极为气愤,暴力镇压,派锦衣卫捉拿为首八人下诏狱。不过机灵的杨慎巧妙地躲过了抓捕,可他并没有为此屈服。

        于是,杨慎约集同年进士王元正等二百多人继续抗议,他激愤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杨慎带领群臣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

       嘉靖皇帝更为震怒,抓了所有抗议之人,施以刑杖,有十六位大臣为此丢掉了性命。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隔十日,再被打一次,伤还没好,就被发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充军。

        可怜杨慎,官宦出身、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却在权数上败给了少年天子及投机小人,初入仕途,便草草退出明朝政治舞台。

        嘉靖终于如愿以偿,他称伯父孝宗皇帝为“皇伯考”,称亲生父亲为“皇考”,这场历时四年的“大议礼”最终以强权及暴力取得了最后胜利!

        杨廷和、杨慎父子在“大议礼”之争中的表现出的气节,纵有可议之处,却也难掩其拳拳之忠、铮铮之骨!

       由于父亲杨廷和在总揽朝政期间裁撤许多冒滥军功的官员。至杨慎被贬后,被裁撤的官员怨气未消,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机杀害杨慎。杨慎得知后,一路小心尽力躲避。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赶到云南,杨慎带伤远行万里,一路风餐露宿、颠簸劳顿,到了永昌卫几乎只剩半条命,可谓无比凄苦。所幸云南当地官员同情其遭遇,钦佩其才华,对其多有关照,杨慎得以安稳,此时的杨慎虽然经此大劫,但仍未完全放弃重归的希望。他曾在诗中颇为自信地写道:“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

        过了两年,云南寻甸的安铨、武定的凤朝文作乱,杨慎还曾率领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前往协助平叛,他积极地尽着一个臣子的本分。

        即便在最艰难的处境下,杨慎依旧为皇帝守卫一片疆土。

        难能可贵的是被流放的杨慎依旧很关心百姓疾苦,不忘国事,一路上遇到那些贪官污吏横行时,杨慎不仅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来批判痛斥,还特意写信给云南巡抚希望他处理此事。

        对于在“大礼议”中挑头触犯皇权的杨廷和父子,嘉靖是恨之入骨!嘉靖在外多次问:“杨慎云何?”如果得到的是杨慎状态不好的回答,嘉靖便是心满意足。

        嘉靖一朝四十六年,大赦六次,然而杨慎却均被排除在外。

        杨慎的命运实在太不幸了,明朝有许多短命皇帝,可是这位嘉靖皇帝朱厚熜却是活到了六十岁,当了四十六年皇帝。(朱厚熜正德十六年四月登基,转年1522才为嘉靖元年)

       一代天才就这样受尽折磨、尝尽辛酸、九死一生、前途尽毁。

       严惩了杨慎之后,朱厚熜又于嘉靖七年依法剥夺了致仕在家的杨廷和所有封赠与爵秩,将其削职为民。第二年,这位曾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两朝首府,便满含悲愤死于家中。

        杨慎在滇期间,父亲杨廷和患病及去世,他回过两次四川老家。他理解了父亲当初告老还乡的决定,从而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杨慎七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在滇南苦难的三十多年中,从小锦衣玉食、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杨慎,面对巨大的人生落差,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不得不让人敬佩!

        经过这次残酷的人生劫难,他尝尽了大喜与大悲、大起与大落。他所经历的挫折、悲苦让他不仅仅遭受了身体的创伤,更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更有一番经历痛苦之后的大彻大悟,才子杨慎更加是明智、坚强、乐观。

        尽管他无权无势又无钱,可是他的人格魅力却让四川、云南等地的官员对他非常善待、敬重有加。故他可以抽空回四川探亲访友,云游四方,放情山水,逍遥自在,饱览大好河山,足迹踏遍滇西北和滇南,真是悠哉游哉!他观察民风民情。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激发了创作灵感。

        杨慎虽面临人生困境、凄风苦雨,但那份“惯看秋月春风”的从容与逍遥,正在江渚边的青山夕阳红处,等待着他。

        杨慎回想数千年风云变幻,成败兴亡,感叹人间梦幻,终于写下这长达三万余言的《廿一史弹词》,而其中其第三段卷首词《论秦汉·临江仙》便是这首著名的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给我们展现的是滚滚长江东流去,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是与非、成功与失败,转眼消失,只有青山依然屹立,每天的夕阳依旧。

       江上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好友相逢高兴地畅饮,在笑声中谈古论今。

        悲惨的经历往往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作者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真理,从而对人生成败得失之间悟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与深邃的人生哲理,从而有了荣辱不惊、淡泊洒脱从容心态, 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豁达的胸怀。

       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与真谛。

       杨慎在文学史上不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家,但他的这首《临江仙》却广为传诵。究其原因,还在于这首诗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人生反思构成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清初毛宗岗父子在修订《三国演义》时,要将这首词移置于《三国演义》卷首作为小说的开篇词,以及当代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也选它做主题曲了!

       杨慎第十四世孙杨德力于2012年首次披露了《临江仙》的创作背景:

       当年发配云南路途中,杨慎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来到江边看到一位樵夫和渔夫相对饮酒,谈笑风生,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請军士找来纸笔写下此流传千古的名诗。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杨慎告诫妻子黄峨不要过于悲伤,要平淡看待成败得失,以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并照顾好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杨慎虽事业不顺,婚姻却是文坛佳话,因为他有一位德才兼备、忠贞贤慧妻子黄峨。

        正德十二(1517)年   杨慎的结发妻子病逝。两年后,才貌双全的黄峨成了杨慎的续弦。黄峨的父亲黄珂也在朝为官,所以这门亲身也算是门当户对。

       黄峨也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她天资聪颖、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博通经史,写得一手好诗文,尤其擅长散曲,是誉满京城的才女。十二岁时就对状元杨慎心生倾慕,她曾在屏风后窥见到了来拜年的杨慎,更是对仪表堂堂、英俊潇洒的杨慎爱慕不已,下决心非他不嫁!已有妻室的杨慎听说此事后,作为玩笑一笑了之!

        可没想到,七年后,十九岁的黄峨如愿以偿地嫁给了三十一岁的杨慎。婚后杨慎除了上朝,其余时间都陪妻子吟诗作对。可谁也不曾想到,夫唱妇随、琴瑟和谐的美满幸福生活仅仅过了六年,杨慎便遭此劫难。

        黄峨千里送夫风雨同舟,一路上悉心呵护受了杖伤的夫君,洒泪分别于湖北江陵。黄峨回到四川杨慎老家料理家务,照顾公爹。

       后来杨廷和去世时,杨慎回四川奔丧,之后黄峨陪夫到云南生活了三年,又回到四川。从此夫妻二人天各一方,只有诗词寄相思!

       黄峨写下了很多诗和散曲来寄托情思,比如《寄外》和《杨夫人乐府》,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

       杨慎与黄娥凄美的爱情故事,成就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

        由于朱厚熜对杨廷和杨慎父子积怨很深,杨慎多年未能回乡生活。后来杨慎年事已高,很想叶落归根,所以屡次请求希望归乡安度晚年。

       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官员都知道嘉靖对杨慎的“特别关照”,都不敢受理妄下决定。

        漫长的三十多年流放岁月过去,杨慎已经两鬓斑白,还是没有等到朝廷的宽恕。

       一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云南巡抚鲍象贤实在看不下去,默许杨慎回到泸州友人处居住。

        虽然不是故乡四川新都,但总算能回川了,杨慎非常知足。可是五年多后,新来的云南巡抚王昺唯恐因杨慎的事情触怒嘉靖,又派四名指挥将其押解回永昌

        此时杨慎已经七十一岁了,风烛残年,悲痛难以言说,长歌当哭,悲愤倾诉:

七十余生已白头,

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山叟,

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

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陇痴儿女,

泉下伤心也泪流。

        这首名为《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的诗,是杨慎死前20多天写下的,语极凄伤,可谓字字血泪,诉说着明朝状元杨慎悲苦的一生!

      可怜的杨慎,真是让人悲怜伤感!

  另有一种说法是:离世前不久的一天,他回首自己荣辱浮沉、颠沛流离的人生,写下了那阙《临江仙》。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去世,终年七十二岁,比父亲杨廷和多活一年。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冬,杨慎附葬于父杨廷和墓旁。

        有人说他的死是“烟雾弹”,他实际上伏居泸州、终老于蜀,一直活到隆庆元年(1567)之后,等来了朝廷为“大礼议”诸臣的平反。(多希望这个说法是真的,还能给人一丝慰藉)

        杨慎一生勤奋,对经史诗文、词曲音律、金石书画,天文地理、生物医学无所不通。即使在流放期间,依旧孜孜不倦、博览群书,留下了大量诗、词、书籍,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后人对杨慎的评价:

        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明史)

        李白、苏轼、杨慎可谓流光百世的蜀中三杰(李贽)

        杨慎的诗是“三百年来最上乘”,杨慎是“千古第一诗人!(王夫之)

        杨慎的文学创作成就,赢得了文坛的一致美誉和推崇!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 。明熹宗朱由校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又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算是给受委屈的杨慎一个安慰奖,并赐封黄娥,黄峨并不所动。

        四川遂宁的黄峨故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黄娥古镇、的散曲馆,向人们诉说着感人至深的凄美爱情故事。

         以前本人虽非常喜欢《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可从来没有注意到它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当在小说中读到杨慎的悲惨经历时,非常同情惋惜,从而更加理解杨慎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气势磅礴、深沉大气的作品,这与他那流离失所、跌宕起伏的悲壮人生是分不开的!

        从那以后,搜寻了许多有关杨慎的资料,更加敬佩他的才华和品质,为他和黄峨的动人爱情故事心生感慨!我想把这个动人心弦故事讲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知道杨慎、崇敬杨慎,了解我们的先人那坚韧不拔的意志及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淡泊名利的洒脱及宽广的胸怀,这将是华夏子孙后代永远的精神财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