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辅周——医验俱丰,德高望重

 为什么73 2020-03-19

青年中医


导读: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曾多年担任中央保健医生,多次给毛主席、周总理诊病。周总理曾称颂他为“高明的中医、又懂辨证法”。

蒲辅周——医验俱丰,德高望重

  蒲辅周(1888~1975年),四川梓潼人。其祖父为医生,辅周初习儒,后因经济原因而辍学,改从祖父习医,18岁时即悬壶应诊,同时又深入钻研《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后迁成都行医,因医术益精,名噪一时。

     1956年调到刚成立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任职,任该院副院长,并被选列给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病的“御医”。蒲辅周除了精深的医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外,医德也是众口皆碑。

   1949年前成都名医不少,各有专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皮肤、花柳、收疮接骨等应有尽有。名医们各有气派,有的诊费昂贵,平民百姓不敢问津。但蒲辅周平易近人,既有慕其医术而来的显贵,也有中产阶级,绝大多数还是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城市贫民。

      他的医寓也不似一般名医们那样高大宽敞,仅仅是一所不起眼的民房,房前街道两侧一边停放着无数中下层病人临时雇来的陈旧黄包车,一边停放有钱人的私家车,因此很容易找到他的医寓。

  蒲辅周从来是黎明即起,洗漱后便开始为早来的病人诊病,早餐经常是在诊闲时匆匆喝一小碗蛋花汤。他坐在堂屋正中的木圈椅上,前面是一张陈旧洁净四面有抽屉的方桌,左面和下方坐的是他的两位专开处方的高徒,右方则是供病人就诊的圆凳。

      堂屋及过厅两侧便是坐满了候诊病人的长木椅,病人以到的先后次序就诊不分贵贱,只是病情严重、呻吟不止的病人,蒲辅周则提前为之诊治。蒲辅周的诊费是随病家自给,轻轻扫入其胸前抽屉中,三角五角,一元五元,甚至有一次付几十元的“高贵”病人。

      但对衣衫破烂的穷苦病人他不仅拒收诊费,还要在处方上盖一个“凭此方到鼓楼北三街庚鼎药房捡药不收分文”的印章。有几次,穷苦病人向蒲老随地磕头感谢救命之恩,蒲辅周总是慈祥地用双手扶起病人安慰道:“再来吃付药就好了。”对于同乡人,蒲辅周坚决不收诊费,尤其是学生,他总是非常和气地说:“要好好用功读书,这钱就留做零用吧!”

      蒲辅周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依病人看毕为止,他诊病的速度惊人,辨证施治准确,诊脉时便可说出病人的病痛,问病人还有什么病状,看舌苔后即指示徒弟按他说的汤头加减处方,然后经他审阅后交病人。两个徒弟轮流忙着开处方,因此他才能为众多的病人治病。不知多少穷苦平民在他免费送药的诊治下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1945年夏末,成都连绵大雨,街巷庭院积满了水。许多小孩患麻疹,发烧不止,疹毒在皮下隐伏,发不出来,医生们用辛凉宣透法医治,不见疗效,患儿丧生者与日俱增。蒲辅周心急如焚,默思苦索几个夜晚,突然从中医运气学说中得到启悟,断定此次成都小儿麻疹,与多雨湿热的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

      于是改用温化之法,在方药中加进麻黄一味,使患儿疹毒豁然而出,热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广,均获奇效,为防治麻疹病立了奇功,被传为佳话。

      此后,蒲辅周又闻梓潼霍乱流行,日死数十人,即将自己平日积蓄和藿香正气丸处方寄去,嘱咐家人将处方多多抄写,公布各乡;汇款用来购药,按方配制,分成小包,半价散发,贫困者则分文不取,乡人深感其德行。

      蒲辅周这种济世救人的高尚医德,值得人们怀念,真是“其人虽仙逝,美名永流传”!

内容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