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把自己写的杜甫的文章发到一个读书的群里《说真话,传负能量的诗人-杜甫》。 一不小心,引起了群友的讨论,有的人说喜欢杜甫因为他感情专一,一个诗人一辈子只娶了一个老婆,什么之前也很喜欢苏东坡的后看着他写的悼亡妻词那个感动的一塌糊涂,谁知道后来知道他一边悼念亡妻一边花天酒地。 还有的一个喜欢杜甫是因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其中有一个最激烈的一个冲突就是关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写于公元761年,这一年杜甫还写了《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名篇,看得出生活不错。因此,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实与底层人民没啥关系。 这里我感谢那些讨论的人,提出了一些观点,当然他们不是专业的,我也不是专业的但是我想说的是我最近看了比较多的关于杜甫之类的书,我喜欢运用人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人是离不开钱和情的。当然这有可能跟我们在学习诗句的过程中更多在于背诵诗句,理解诗句的,在写作的时候引用几句诗句在里面,那么语文老师看着会是一个加分项目。 但是,我们对于诗句的理解是欠缺的,即使是在小学初中语文试卷中有一个题目,翻译诗句,我个人觉得那就是陷入了理解诗句的误区。 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最佳CP李白是一个狂傲的人,他的诗句最狂的也就是: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仅此而已,这是由于:诗句的优美在于平仄的韵律与美的意境结合的,所以你可以看见许许多多的诗句里面绝对的都是文明用语,没有国骂在里面,没有什么婊子,贱人fuck之类的。 无论是东方与西方的诗句。 华师的戴建业教授在讲解中国古诗词的时候就非常好,为什么,首先他用人的观点来看待诗人,诗人也是人啊,也要猜谜油盐酱醋茶,也要娶老婆,养育孩子。 比如,他在讲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田园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时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站上有戴建业教授讲解这句诗。我觉得他讲的很有趣,你先看第一句跟三四句,再看第二句:就是讲的陶渊明在南山下面种豆子,每天早出晚归,田里咧,草盛豆苗稀。这种的一个鬼田。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古代诗人不是一个职业,无论是屈原还是诗句写的贼溜的李白、杜甫。中国那么多诗人大多身负功名利禄,即使是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是如此,在功名利禄上的失意,有损他这个读书人的气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故有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经典故事流传下来。 古代也就四条出路:士农工商,士做官这一条做不成了,就务农吧,所以陶渊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样的诗句。 他种的那个鬼田,我们就能够想象他生活的清贫,正因为他的清贫,所以才写出来了那么美的诗句。 借用钱穆评价苏东坡话来评价陶渊明等官场失意,文学得意的人:“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当然,他们的失意,并不妨碍他们的人格的伟大,他们在文学上的高屋建瓴。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杜甫: 杜甫的家世背景比李白好了很多,他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官宦世家,他爷爷杜审言是官,他老爸杜闲是官,到了杜甫...... 毕竟是官宦世家,家境优渥,年少的杜甫曾跟随祖父看过公孙大娘舞剑,他也跟随在山东当司马的父亲各种游历。也在那个时候写下了《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轻的时候多么豪情壮志。也认识了李白,这个对钱没什么概念的人。 大唐的诗人除了白居易对于生活有独到的概念:留下了长安大,居不易。就是长安的房子贵了,住下来不容易。更有可能那些写诗的人大多是公务员,政府发房子。 直到35岁,杜甫赴京考功名利禄,因为在为人过于刚直,又得罪了李林甫这个小人,所以求职并不是很顺利,那期间他的小儿子活活的饿死了,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后饥饿就时常伴随着杜甫的余生。 经历了苦难,所以才用人的眼光来看待众生。 |
|
来自: 昵称18154423 >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