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藏于域外的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和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曾孙司马伋的真迹官告,最近重见天日,公布于世。2011年,南宋武义徐谓礼墓出土徐谓礼录白告身、敕黄、印纸文书,共十二卷,其中告身二卷十三件。2013年,包伟民、郑嘉礼编《南宋武义徐谓礼文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成了宋史学术界轰动一时的盛事。比之唐代,宋代新出土的文献实为罕见,因此显得特别珍贵。这批新材料,对深入了解宋代官文书的格式和运作流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原始档案,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为宋代制度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唯一不足的是,它不是真迹官文书,而是录白文书,即手抄副本。那么,比如官员的官告,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是用什么材料制成?还是一个问号。 值得庆幸的是,此次发现的吕氏、司马氏真迹官告与徐谓礼录白官告,构成了互为参证的双璧。奇迹的发生悄然而至,真有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喜悦! 司马伋,字季思,陕西夏县人,司马光曾孙。他留下的这份官告,是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任命他为“总领淮西江东总领所总领、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兼提领措置屯田”的官告,这是个官位不高而权责很重的差遣。当时南宋有四大总所,淮西总领所为其中之一,近于现在大军区后总后勤部,保证军马钱粮供应;“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这实际是对皇帝直接负责的监察统制司(相当于大军区)长官行动的间谍工作;“兼提领措置屯田”是例行公事,管辖下屯田。现把该官告制词、告身迻录如下: 如上所引,宋代官员官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除授制词,由中书舍人起草的称外制。司马伋制词属外制制词。从官告签名“中书舍人日严”,可推知是中书舍人黄日严书行(起草放行)。制词是阐明奉敕任命司马伋为淮西总领的缘由,一方面说总领所总领担当供应军马钱粮之责任重大,“悉仰给度支,宁不伤国力乎?”“度支”是户部度支司,泛指国库。其意是要总领除了仰给国库支拨钱粮外,还要广开财源(如屯田),减轻国家负担。那么,如此重任,挑选你司马伋来做,是因为司马伋“性有通方,才无滞用,以大贤之后,为当世之称”,即说司马伋具有通达事理的才干,又是“大贤”司马光之后,名重当时,云云。制词末尾谓“奉敕如右。牒到奉行。”“奉敕”,指三省奉皇帝敕命。“如右”,即如上面所述。“牒”是同级文书,门下省将“敕命”牒送到尚书省,尚书省再“付”吏部。 二是“告”,“告”就是任命司马伋为“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兼提领措置屯田”差遣的正式通知,官方语言专称“告”。这个正式任命通知由谁下发呢?是吏部。所谓“符到奉行”,“符”,是吏部下发的一种文书。告要下发给官告院。“符到奉行”,就是官告院官收到吏部文书“符”之后,得立即执行。负责官告院的主管官,将吏部颁下的除授司马伋官的官告文字(包括制词与告),按规格制作成官诰。官诰书写在绫锦纸(丝绸质地)上,共7幅。因司马伋寄禄官为右“朝散郎”,带“左”表示进士出身,带“右”不非进士出身。司马伋是靠官荫入仕。朝散郎是七品官,官品不高。因此其所制官告的规格列入中绫纸一等,为七张。宰相用金花绫纸十八张,规格最高。司马伋官告七张绫纸在裱时,已粘连成一长幅,卷在大牙轴上,系上色带。然后,发给受告人司马伋。 上面所解读之司马伋官告格式,经与武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中的录白告身、及真迹吕祖谦《淳熙五年九月·吕祖谦恩转朝散郎告》的格式相比较,基本吻合。略有不同的是,吕祖谦官告是寄禄官迁转,用词略有区别。 吕祖谦官告制词已残缺,我经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现给予复原。真迹原告文字: 经复原淳熙五年九月吕祖谦恩转朝散郎制词: 从吕祖谦官告文书可以看出,他的除官制词末尾加有“可依前件”,这是因为该制词同时有黄洽等人,因此开头增有一个脑词,“朝奉郎、行秘书省著作佐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兼权礼部郎官吕某右可特授朝散郎、依前行秘书省著作佐郎秘兼国史院编修官”,这是专门针对吕祖谦说的,与黄洽无关。黄洽所迁寄禄官不同。故尔,制词结尾特别说明“可依前件”,与开头脑词相呼应。最后“权中书舍人郑丙行”,是指此官告由权中书舍人郑丙“书行”,即由郑丙起草放行的官告。 又,司马伋官告是乾道二年颁发,其签署的执政官头衔,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三省长官。然而宋孝宗乾道八年,罢三省长官,以左右丞相为宰相。因此,在孝宗淳熙后的吕祖谦官告与徐谓礼官告中,三省长官头衔消失了,为左右丞相所取代。 乾道二年司马伋的官告签名列有三首长官,实际上三省长官都 没的任命,空阙。是徒具空名而已,宰执官签字的仅有参知政事(副宰相)魏杞,他签字只签名字,无姓,见下: 下面所引的是淳熙五年九月吕祖谦恩转朝散郎制词宰执官签名: 这里已不见三省长官官衔,而是左丞相史浩与右丞相赵雄的签名。 综上所述,真迹官告文书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官文书运作,提供了最可靠的原始档案,学术意义重大。 (作者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