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妙的博物馆故事系列二:兔狲

 甜甜开心果 2020-03-19

兔狲 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 08:00


兔狲

讲解员:杨静

视频原  文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讲解员,我叫杨静。很高兴今天要跟我们的小朋友一起来聊一聊动物界的网红。第一位要为大家介绍的呢,它的名字叫做“兔狲”。说起“兔狲”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都是近几年才有所耳闻,它们靠着小短腿、大屁股和一副呆萌脸跻身成为网络里的宠儿,很多网友对它丰富的面部表情十分感兴趣,而且还制作成各种表情包,表达着对这位萌萌的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到底“兔狲”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它们为什么又叫做兔狲呢? 

兔狲其实是一种小型的猫科动物,就是我们家里养的小猫的亲戚,但为什么起了如此奇怪的一个名字呢?难道是因为它爱吃兔子么?其实,虽然兔狲主要捕食鼠兔,但这个名字的来源却不是因为这个。根据大众科普传媒的主流看法是: 兔狲是从突厥语系中的一种方言里音译到汉语中来的,原本的意思是‘站住’。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古代的牧民在放牧、游猎时如果发现兔狲,往往会脱口而出‘吐逊’,兔狲就会听话地停下来,回头寻找声音的来源。但是后来又有学者研究了这个突厥语,发现并没有相关记载是指定兔狲这种动物的意思。再加上我们都知道猫科动物的警惕性是非常的高的,如果古代牧民若要猎取兔狲,一般应乘其不备,如若对其大喊“站住”,很可能会惊动兔狲而失去捕猎良机。因此,从音译对音和狩猎常识的角度看,这个说法可能不太靠谱。后来也有学者考证,说这可能是来自蒙古语的“猞猁狲”,猞猁也是一种猫科动物(早期被叫为猞猁狲),因为兔狲和猞猁的皮毛色泽非常相似,但是体型小于猞猁,更接近于兔子,所以就叫它兔狲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一些小朋友第一次听到兔狲的名字,还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子,那么接下来我来描述一下它们的外貌特点。简单来说,兔狲就是土肥圆的代表,可以说是猫科动物里面体型最接近球型的。它们看上去就是一个长着小短腿和大屁股,整天一脸不爽的喵星人。但其实,兔狲并不胖,成年的兔狲体重也不会超过10斤,大概就是五六斤左右,而且它们的腿也并不短,那怎么看上去这么圆,其实是因为它们的毛实在是太厚了。它们是栖息在冰冷的岩石、荒草和雪地上的动物,甚至是一些零下三十几度的高海拔地区,它们厚实的毛皮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尤其是肚子上的长毛和绒毛都十分暖和。再加上,平时它们总是蹲着、趴着,所以才显得腿短屁股大的。

这种小动物它们平时都是躲藏在岩石缝里或者洞里,只有在清晨或者黄昏的时候出来活动。我们的兔狲最爱吃什么?但其实兔狲是喵不可貌相,看似挺呆萌的,但是作为一种生活在干冷贫瘠的高原山地,栖息地甚至可以达到5000米,在如此的恶劣环境之下生存的兔狲,它们是非常坚韧的。那里的资源并不丰富,而且竞争对手通常都是一些猛禽,所以兔狲也会经常捕猎成功后,又被其它动物夺走它们的猎物。但即使如此,它们依然拥有着猫科动物灵活的捕猎技巧和强大的攀爬能力,只是性格就不像我们看上去那么呆呆的,因为它们的脾气都很暴躁的,永远都是爱搭不理的样子,如果你去动物园看它,可能就会看到它龇牙咧嘴、凶巴巴的样子了。所以,如果有想养兔狲想法的小朋友们,你们还是快点打消这个念头吧。首先,兔狲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那从法律上我们肯定就不能饲养了。其次,兔狲的性格我们刚才也讲了,它的脾气并不好,不喜欢与人亲密相处,毕竟是野生动物,所以是野性难驯。除此之外,兔狲的领地范围可以达到几十平方公里,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如果要拿它当做宠物饲养,家里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草原。因此,我们兔狲是绝对不能作为宠物来饲养的。

其实除了兔狲,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小猫们,它们被称作中国小猫。比如生活在北方森林中的欧亚猞猁。它们在唐代有驯养记录,是以前权贵们的“猎猫”,多半是由于它霸气的外表。然而现在在野外和动物园里猞猁可能不多了,这也和过度的捕杀有关系。除此之外,在我们西部高山荒原中除了兔狲以外,还有荒漠猫。荒漠猫也是中国唯一的特产猫科动物。还有草原斑猫,也就是真正的野猫。在中西部山林中还有金猫,也是被喻为非常凶猛的一种动物们,它们有着杀虎屠象的传说,体型十分巨大。在南方常绿阔叶林中还有着一种非常漂亮的小豹子,它的名字叫做云豹,也被喻为了最神秘的猫科动物,演化历史非常古老。除此之外,还有神出鬼没的丛林猫、渔猫,还有现在最火的豹猫。所以,我们国家的喵星人的种类还是非常多的,而且它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性格。如果小朋友们感兴趣,也希望大家多多地关注它们,同时也要给它们足够的空间,让它们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