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 以画释茶

 怡心斋YXZ 2020-03-19

仇英《竹院品古图》(局部),绢本设色,41.1×31.8cm,明

 

所谓“宾主设礼,非茶不交”。

以茶待客,

是历代中国人社交的首选。

喝着茶的中国人,

进一步是繁器重礼的大唐权贵,

退一步则是隐遁散叶间的明清道僧。

茶画的兴起,

既是经济繁荣的物质表征,

亦体现了文人雅士闲情逸致的格物情怀。

它将水墨与茶情茶意完美结合,

再现了历朝的茶饮风尚,

更以此记录了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变迁。

观茶画,

仿佛能听到那茶水涓涓作响,

嗅到那沸腾的氤氲茶雾在空气中飘香。

钱慧安《烹茶洗砚图》,纸本设色,62.1×59.2cm,清

茶画一方面以“茶文化记录者”的身份,见证着自身的发展与变迁。它反映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饮茶特点及审美趣味,并在后期逐步演化为一种独特的绘画符号,诠释着各个阶层对茶艺术的不同理解。

杨晋《豪家佚乐图》,绢本设色,56.2×127.4cm,清
 

茶画之蜕变

 
 
Tang dynasty(公元618-907年)
 
首先,茶作为一种饮品想要走进绘画之中,第一步便要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致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以南地区的饮茶之风就已非常盛行。
佚名《唐人宫乐图》,绢本设色,48.7×69.5cm,唐

在公元780年左右,由中国茶道奠基人陆羽所著的世界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问世。此本著作标志着饮茶由解渴、治病的世俗之事,陡然间上升至艺术领域,并逐渐成为一种美学风尚。

仇英《松亭试泉图》,绢本设色,128×61cm,明

所以,当我们将茶美学置于当时的书画环境中便会发现,由于很多人身兼品茶者与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这使得与茶相关的文艺创作在当时达到了它的首个巅峰。




赵原《陆羽烹茶图》,纸本设色,27×78cm,元

宋朝将茶事推向巅峰

宋 Song dynasty (公元960-1279年)

在宋朝时,茶事已然成为了极富视觉欣赏价值的美学活动,并呈现出“为赏而饮”的特点。无论是冲泡技法还是茶具的使用,与唐朝相比都更胜一筹。

刘松年《补衲图》,绢本设色,141.9×59.8cm,宋

宋朝皇室的介入正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当时,宋太宗赵匡胤对茶事报以极大热情,也引得无数官员追捧。其次,宋徽宗赵佶更是在典籍、书画等多个方面,将它推向了美学巅峰。

刘松年《撵茶图》,绢本设色,66.9×44.2cm,宋

而茶画在宋朝大致可分为两个主题——刻画文人墨客的茶宴集会和反映百姓于市井的“斗茶”景象。其中第一类,大致可从赵佶的《文会图》与刘松年的《撵茶图》中窥见一二。

赵佶《文会图》,绢本设色,184.4×123.9cm,宋

元朝逐渐向散茶过渡

元 Yuan dynasty (公元1271-1368年)

到了元代,由于受到马上民族的统治,前朝精致的茶饮工序式微。茶品形态也由此前制作繁复的“龙团凤饼”逐渐向散茶过渡。


项圣谟《琴泉图》,明

这时的文人画家在茶画作品中所表达的志趣也都大致相似——身处民族矛盾的漩涡,且无力抵抗。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赵孟頫与钱选,此二人皆身处宋、元交界之年,且同为“吴兴八俊”,由他们所做的《斗茶图》、《卢仝煮茶图》等都是此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茶画作品。

钱选《卢仝烹茶图》,纸本设色,128.7×37.3cm,元

明朝饮茶发生了巨大转变

明 Ming dynasty (公元1368-1644年)

饮茶之事在明朝发生了巨大转变。这时的文人因诸多社会原因,将其赋予了一种精神力量,并希望透过饮茶抒发自己对世界的思考。

“品味各类茶种,将生活志趣寄情茶中”是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集中特点。

丁云鹏《煮茶图》,纸本设色,140.5×57.8cm,明

除此之外,明后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制茶典籍,并将饮茶定义为“雅人之事,绝非白丁可以了解”。此外,明朝文人在饮茶时还会将茶之高洁与人自身的品性相联结,正所谓品茗即修身养性。
 
 

沈贞《竹炉山房图》,纸本设色,115.5×35cm,明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纸本设色,21.9×67cm,明


《惠山茶会图》便是文徵明独具代表性的茶画之一。它记述了画家与众数好友游历山水、相聚品茗之景。此外,其精工雅致的绘画手法更是将惠山描绘为一派世外桃源般的景象,进而表达出画家对纷扰人生的一种超脱之感。

清朝饮茶成为独立的文化意向

清 Qing dynasty (公元1644-1912年)

当茶画走到清代,茶已逐渐同松、竹一样,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意象,并与其共同反映出文人对高雅意趣的崇尚与向往。

吴昌硕《竹林品茗图》,纸本水墨,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茶画中以茶具作为画面主体的现象渐长。这一方面是因为清代文人的审美意识逐渐向世俗化倾斜;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十分大胆的构图方式既清雅又趣味十足,深得民众欢心。

金廷标《品泉图》,纸本设色,58×73.8cm,清

现今延续茶事文化

 

在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饮茶绝对是展现自身情趣的重要途径。因为经过千百年的积累与沉淀,茶已逐渐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内核相连,并传递出与传统绘画相契合的品质。

文徵明《品茶图》,纸本设色,182×61cm,明

王蒙《春山读书图》,纸本墨笔,132.5×55.5cm,元


其实,茶画中最为“芬芳”的精神内涵,便是饮茶之事与文人生活间天然的默契。二者长久以来相互裨益、相得益彰,已然成为古代文人精神文明的代表符号。

几百年、上千年的普洱茶树都不是人为的栽种,谁也不知道它从何而来。

就那么悄无声息的悄无声息的落地生根、发枝抽叶。

水声配茶香,劳顿的人心得以真正休憩,浮躁尘世也开始平和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