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思维理解六邪之风寒暑湿湿澡火危害和预防

 華夏漢禮堂 2020-03-19

                                                      内景图

    何为:风、寒、暑、湿、燥、火?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所谓六邪,也称为六淫、六气,即是风、寒、湿、暑、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适应了六气的能力,但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在人体的正气不足,免疫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健康而发生疾病。

    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理论,流传了上千年,一般人觉得不好理解,尤其是与现代西医思维理论,无法对应起来。比如排在第一名的风,一般的解释为,风为百邪之长,善行而数变。这怎么理解呢,难道吹个风就要生病吗?还是这个风,不是指自然界的风,是人体内有风?风是大量流动的空气,体内难道有大量的空气流动吗?似乎说不通。

    中国人都知道,中医理论,讲究天人相应,天人用什么来相应呢,用规律的一致性来对应。所谓天就是自然外环境,所谓人就是人体内环境。自然外环境的运行规律,与人体内环境运行规律的一致性,称为天人相应,所以中医,祂是一门环境医学。中医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它描述的是环境的变化。这个基础的认识一定要有。

    有了这个基本的认知框架,再来看怎么解释。寒暑湿燥火,在自然环境中是有的,在人体内也是有的,所以相对好理解。风,在自然界肯定是有的,但是在人体内有吗?人体内不可能有大量的空气流动,空气进入肺部后,经过肺泡的过滤,会变成氧气进入血液,不可能在体内胡乱流动。

    也就是说体内,不太可能有风,这个解释是不通的。风字,传统正体字写为風。这个風字里有个虫,所以古人说風动虫生。什么是虫呢,古人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也无法用肉眼观测到这些东西,但他们通过经验,判断風里有东西,这东西可以致病,于是将風称为六邪之一。

    风如果写作風,很多解释就通畅了,因为它指代的,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虫,是病菌。風为百邪之长,说明它是疾病的首发因素,现代医学治病的模式,主要就是对抗病菌,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自然界中,不管空气质量如何好,空气中必然有细菌。人体内,不管人是否生病,体内一直都有细菌存在。百病起于炎症,绝大部分炎症,都有细菌,所有風为百邪之长。

    風,不但为百邪之长,还善行而数变。数变是什么意思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它的数量,会急剧的扩增,因为病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我们常说的风寒和风热感冒,一查血往往就有病菌感染。所以真正准确的描述,应该是風寒和風热。

    作一个常识性的思考:病菌这么重要的致病因素,古代人怎么可能没有发现,怎么可能一点论述都没有呢?他们只是看不见而已,但绝对是知道的,比如有种叫做金汁的中药,说穿了就是健康的粪便,埋在地下发酵,二三十年后取出来,可以治不少病症,这显然是利用粪便中的有益菌自己繁殖发酵,产生大量的有益菌,用来对抗体内的致病菌。做法虽然粗糙,但道理是没错的,现在临床上,有一种治疗方式,叫做粪菌移植,显然是金汁的科技升级版。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变化,昼夜更替,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六邪与致病特点:

    1):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

        风邪的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多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

2、风性善行数变。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3、风性主动。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一切不自主的摇动,如突然晕倒、眩晕、手抖、抽搐、角弓反张、面肌痉挛等,都属于风邪致病。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脑血栓等,表现为发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动摇”的特征,故称为“中风”。

4、风为百病之长。原因有二: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对于浮越病位在表的特点。通常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痒、咳嗽、恶风、发热、汗出等,属于感受了风邪。病初起可以用“姜枣汤”(生姜鸡蛋大1块,红枣5枚,水煎,温服)治疗;也可以用紫苏叶10克,或荆芥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水煎,温服。方中的生姜、紫苏叶、荆芥都有散风作用,这些方剂对感冒早期表现为恶风、鼻塞、咽痒、微咳等症状者有很好的疗效。

    2)寒邪    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

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为冬令主气。寒为水气通于肾。寒邪侵袭,寒水泛滥,则尿少,水肿;寒水过盛,上制心火,则心痛、心悸、肢厥等?

2、寒邪凝滞,寒冷凝结阻滞之谓。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身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寒胜必痛,但痛非必寒。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3)暑邪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二为中暑。中暑病情为重。

暑邪的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火热之邪,为夏季主气,从小满、芒种、夏至,到小暑四个节气,为暑气当令。
  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独见于夏令,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炎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而引起的热病,为中于热,属阳暑;而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引起的热病,为中于寒,属阴暑。总之,暑月受寒为阴暑,暑月受热为阳暑。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上升发散之意。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因为暑邪易人心经: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人气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茁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多伤津,污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汗出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暑。中暑兼见四肢厥逆,称为暑厥。暑热引动肝风而兼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称为暑风(暑痫)。暑热之邪,不仅耗气伤津,还可扰动心神,而引起心烦闷乱而不宁。

3、暑多挟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虽为暑湿并存,但仍以暑热为主,湿浊居次,非暑中必定有湿。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患,有阴暑、阳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耗气,又多挟湿。

   4):湿邪    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

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路,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故现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之候。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且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运湿而恶湿的特性。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湿胜则阳微”,因湿为阴邪,易于损伤人体阳气,由湿邪郁遏使阳气不伸者,当用化气利湿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湿去则阳气自通。

2、湿性重浊:湿为重浊有质之邪。“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所谓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粘浊和舌苔粘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粘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它是一种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速愈的明显特征。他如湿疹、湿痹(着痹)等,亦因其湿而不易速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他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但是,湿邪浸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非独侵袭人体下部。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只是说明湿性趋下,易侵阴位,为其特性之一而已。
  湿为长夏主气,与脾土相应。湿邪有阻遏气机,易伤阳气之性,其性重浊粘滞,且有趋下之势。故湿邪为病,表现为人体气机阻滞,脾阳不振,水湿停聚而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呕恶泄泻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痰、带下、二便等秽浊不清。

5)燥邪 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致病具有干燥的特点,因此也易损伤津液。

    燥与湿相反,燥是秋天的主气。燥邪伤人多见于气候干燥的秋季,故又称秋燥。燥邪多从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卫开始。燥邪致病干燥且易伤津液,表现为体表肌肤和体内脏腑缺乏津液,干枯不润的症状,如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皱裂等。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外感燥邪,最易伤肺,而致干咳少痰、口鼻干燥。燥邪所致的燥证常分内燥和外燥两类。

2、燥易伤肺。由于燥邪秋季袭人致病最多,而秋季的所主之脏为肺,又与外界直接形通,最易受邪,因此,燥易伤肺。

6)火邪 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热邪的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火有生理与病理、内火和外火之分。  

①生理之火:生理之火是一种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阳气,它谧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生化作用。这种有益于人体的阳气称之为“少火”,属于正气范畴。  

②病理之火:病理之火是指阳盛太过,耗散人体正气的病邪。这种火称之为“壮火”。这种病理性的火又有内火、外火之分。  

外火:外火,一是感受温热邪气而来;二是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即所谓“五气化火”。

2、火性炎上。“火曰炎上”,因此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易侵袭人体上部。

3、火热易生风动血。“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西医称为:帕金森综合症),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火热易扰心神。

5、火邪易致疮痈。

        一年五季,春季易伤肝;夏季易伤心;秋季易伤肺;冬季易伤肾;四时多食伤脾。

                                             秋天的自然景色

    六邪解决了首要的'風’,其他五邪就好办了。寒暑湿燥火,都是指代环境因素,不过暑和火,很多人还是无法理解。中医的理论,一般将其解释为君火和相火,也能自圆其说,但仍有些小问题。第一,中医人也许自己清楚,君火和相火的区别,但一般人不懂。第二,既然两个都是火,为什么不写在一起。

    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君火和相火的顺序,是连在一起的。寒暑湿燥火,将火写在最后面,是什么意思,这里面有没有顺序的讲究。我认为是有的,如果没有,为什么两个火不写在一起呢?此外,風为百邪之长,所以風排在首位,这显然是有顺序的,中国的汉字和词语,也多半存在先后顺序。

    風寒暑湿燥火,風,指代病菌,寒暑湿燥火,此五邪,吾认为与五季对应。也就是春、夏、长夏、秋和冬。寒是春寒,所谓春寒料峭。正常理解,应该是冬寒。但二十四节气的立春,虽然已经是春天,但仍然非常寒冷。

    暑不用说,自然是夏天,暑它不是火,是热。湿,自然就是长夏,长夏湿气重。燥,显然就是秋季。火,是冬季。为什么呢?经过一秋的干燥之后,自然界最容易生火,你看自然界的火灾,多半发生在干燥的冬季。人们在冬季,也喜欢烤火,最为关键的是,冬季最容易上火。也就是说,冬季时,在自然界容易有火,在人体内也容易有火,所以冬季是火。

    可以看到,火和热,它是不同的,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相同的地方,但在变化规律上,其实是相反的。热性,是向外散发的,热量都散发出去了,不会有火。火,是向内集中的,能量不集中起来,温度达不到燃点,无法形成火。冬季,人的能量是向内收藏的,能量集中在体内,没有散发出去,所以容易有火。

    六邪导致的基本疾病

    中医认为感冒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中医认为感冒是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条件下,复感风、寒、暑、湿、燥、火(温、热),或疫毒之邪而致的一种外感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多。自然病程为3~7天。在整个病程中少有传变。一般散在发生,若病情较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男女老幼证候相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感冒的临床表现以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鼻塞声重、流涕喷嚏、脉浮等肺卫症状为主,或伴有咳嗽、咽痛、声音嘶哑等症。时行感冒则流行广泛,男女老幼症状相似,以急起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为主,而肺卫症状较轻。但在感冒的整个病程中,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各有不同,且正气有虚实,邪气有兼夹,故其表现不可一概而论。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是什么,各有何致病特点?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感受以风邪为主的外邪所致,故俗称“伤风”。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脉浮等为主要症状体征。
风为春季的主气,然四季皆有风。因此,感冒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为多见。
四季又各有不同的时令气候,如春多风,夏多暑热,长夏(夏秋之间)多湿,秋多燥,冬多寒。风寒暑湿燥热(火),是四季不同的时令主气。
风邪的致病特点之一,即“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常夹杂着其他外邪一同侵犯人体,如风夹寒、夹暑、夹湿、夹燥、夹热等。一般来说,随着不同季节,风邪兼夹不同时令之气,侵犯人体而发病,如冬季多见风寒,春季多见风热(春季气候转暖),夏季多夹暑热,夏秋之间的梅雨季节多夹湿邪,秋季多兼燥邪。另外,四季之中,又有气候失常的情况,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应寒而反暖,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即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这种气候突变、寒温失常的情况,正是风邪兼夹时令之气侵入人体发生感冒的致病因素。
一般来说,风邪兼夹时令之气,常以风寒、风热两类为多见,其他暑、湿、燥等邪,亦能兼夹。于是感冒就有风寒、风热、暑热、暑湿、秋燥等不同。
    中医认为感冒是怎样发生的?
风邪之所以能侵犯人体引起感冒,与机体正气之强弱,肺卫调节功能失常与否有密切关系。如果正气不足,起居不慎,受寒淋雨,劳累过度,致使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寒暑湿燥热等时令之邪,便可乘虚侵犯人体而发病。
感冒,其病变部位主要局限于肌表,即皮肤及其附属组织,属于八纲辨证的外感表证。用其他辨证方法分析,也可以说,在脏腑辨证方法中属于肺系病,在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中属于卫分病,在六经辨证方法中属于太阳病。
风邪等外邪伤人,通常是从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
卫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入的功能,而卫气又与肺系和太阳经有密切关系。
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于皮毛。当外邪侵犯人体,若从口鼻而入,则内归于肺。外邪犯肺,气道受阻,肺气失宣,则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状。
太阳主表,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卫气运行,以固护于外。足太阳经的循行,在人背腰部正中线旁左右各两条侧线,上下运行,故称足太阳经为“诸经之藩篱”。外邪侵犯人体,若从皮毛,由表入里,太阳经首当其冲,邪伤太阳经脉,致使营卫不和,卫外失职,正邪交争,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
若体质较强者,一般外邪侵袭于肺卫,多以表证为主,治之较易,收效亦快。若体质较弱正气不足者,抗御能力较差,外邪可由表入里,形成本虚标实之证,症状加重,以致变为他病。
    感冒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如下:
(1)两个区域性症状
①全身性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或腰背酸痛,有汗或无汗,脉浮,舌苔薄白等;
②局部性症状:咳嗽,流涕,喷嚏,鼻塞,咽痛,声重,声哑,纳差,恶心等。
(2)五个系列症状
①卫表系列:恶寒发热或暂不发热,头痛,身困,有汗或无汗,脉浮,舌苔薄白;
②肺卫系列: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咳嗽,喷嚏,鼻塞,流涕,咽痛,脉浮数,舌苔薄黄;
③太阳经系列:恶寒发热,头痛,项背不适,身痛,无汗,腰背酸痛,脉浮紧,舌苔薄白;
④胃肠系列:恶寒发热,恶心,口苦,呕吐,腹痛,腹泻,脉浮滑,舌苔偏腻,色白或黄;
⑤混合系列: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咽痛,呕吐,腹痛,腹泻,脉浮滑数,舌苔白干。

    临床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均见者,即符合混合系列症状者,可诊为时行感冒。但须知人的身体是有自愈功能的,如何修复身体,恢复健康?清静自足与天地接通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