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精神状态欠佳,没有一点写作灵感,实在写不下去了。就以写日记来充数吧。 刚读完《创造力》介绍心流的章节,心流(英语:Flow)的维基词条并不完整,它最初由 Csikszentmihalyi, 即这本《创造力》的作者提出来的,大意是说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类似于佛教的「正念」。 虽然我现在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但利用率并不高,算起来每天达到心流状态的不超过两个小时,读书和写作各一小时。其余时间不是冥思苦想,就是鼠标东点西点地查阅写作资料,工作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处理客户邮件。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尽管在尝试一些解决之道,比如把目标细化,减少注意力流失和正念练习等,但收效甚微。 说到目标,暂时按照 AT 日期追踪来细化到每一天。看似简单,尤其是写书计划只要把字数凑够就算完成初稿了,可在周末修改时发现不少地方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不得不修改和补充资料,仍难以让自己满意。不管是电子书还是纸质出版物都要以正式的书面语言来发表,而不是像现在写日记一样随意记流水账,也不用在乎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使用。一旦每个周末无法完成既定的写作目标,我便焦躁不安起来,只能读一本喜欢的书,好让自己平静下来——可这算是逃避困难了。后来想一想并不是写作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神凌乱了。 但是当我去寻找焦躁的根源时,并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影响,我没有情与爱的烦恼,没有高强度工作的压力,更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手机里可能导致注意力流失的 APP 逐一删除了,只留下支付宝、招商银行和微信等一些带支付和社交功能的产品,甚至一度认为将会坚持付费使用的某几个 APP 和课程,现在突然意兴阑珊,提不起丝毫兴趣了,就像某一阶段看上去很美的女神,想不到有一天就看不上了。 前几天在五和地铁口的旧书店买到了大块文化出版的《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奇怪的是我竟然看得下去这类书,要在以前我是极力排斥的,不过大多数人不也一样慢慢变成了曾经厌恶的那个样子吗?以前认识一个非常讨厌香烟味的女孩子,后来竟嫁给了一个烟鬼,用她现在的话说是「烟味还能提神呢」。看来所谓的讨厌、排斥并不是针对某一物,而是一个人。这么说,我也开始接受了自己的另一面了。我有时候很强硬,偶尔也柔情;我奋勇前行,也要放慢脚步;我为他人操碎了心,也开始关注内心;我憧憬着未来,也要好好活在当下。 回到心流说,不外乎是回归当下,全情投入地享受做当下事情的乐趣。可绝大部分人并不能做到全神贯注,更不用说做感兴趣的事情了。和我坐下来交流的一百个人中,只有两个人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而且正在努力去那件事情,其他人只是把时间交给公司、机构组织或某一个人,没有任何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来自我思考。他们只会随着社会时钟而动,中午十二点该下班吃午饭了,周末该休息了,然后周而复始,再一天天地老去,也没觉察到哪里不对。更有甚者,看到别人学什么也拼命去学,感受所谓的“同侪压力”,没有问一问自己要做企业家应不应该去学外国文学,明明可以写好剧本的却死磕 Python。 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现在要获取注意力变得越来越难了。在《创造力》这本书开头说的,为什么在公元前 5 世纪的希腊,15 世纪的佛罗伦萨以及 19 世纪的巴黎能够成为创造力中心,是因为它们有足够的财富能够让个人学习并实践非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当然还必须有过剩的注意力。可是,我的注意力到底被谁偷走了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财富让自己全情投入个人学习吗?还是原本的注意力就不够?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一个人遇到的问题了,但现在就是我的问题,今天晚上再做一次梳理吧。 写到这里,这篇日记似乎超过了我平常写的八百字了,于是悄悄点开 Cmd Markdown 右上角的「文稿信息」,竟写了一千五百多字,从头到尾扫了一遍没发现错别字,也不涉及个人隐私,就不打算修改了,同步发布到了这里。 2017-04-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