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场合和不一样的人群交往过程中中,「死磕」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以至于在与他人交谈时不用上一两次都觉得自己不算进步青年,和刻骨勤奋脱节了似的。 「死磕」一词最早出现在北京话中,就是「跟你没完」,和某人或某事作对到底的意思,最代表性的是「跟你丫死磕」,褒贬有之。用在坚持做一件事上的「死磕」则褒义居多,比如为了达成某一件事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可是,遇事只讲死磕到底真的好吗?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烦恼时,与其「死磕」,不如反过来想办法去避开它,可能会走出另一片天来。记得查理·芒格在一次演讲中所到:「如果我知道我将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里。」看起来像个笑话,背后却隐藏着无穷智慧。这个智慧我们暂且不放在各种人生大事上考量,并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生活中小小的忧愁和烦恼我们更容易感同身受,懂得如何运用芒格的这句话来解决它们反而是当下我们最实际的的做法。 不要以为遇到了困难,就非得努力想办法去解决它不可,有时候躲避也是一种智慧。躲避,可能会让更多人笑话你的懦弱。但反过来想,有些事情绕道而行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比硬碰硬死磕到底则会有意外的收获。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一定会找到更好的解决之道。就如有句话这样说的:世界上有通往忧愁和苦恼的通道,理解了人类「如何」和「为何」忧愁和烦恼,将有助于我们绕道而行。 大多时候,当我们对一个问题苦苦思索却无法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那么反过来思考,往往豁然开朗。比如我们可能很难说清楚怎么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但我们至少都可以列举出很多生活不幸福的例子,然后避免重复那些不幸福的例子,我们的生活反而幸福起来,甚至比刻意去追求幸福获得更多意外之喜。 再看另一个例子。当年我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时,如果知道了一个叫做负愿望的法则,将会受益良多。它是什么意思呢?大意是说初涉社会的年轻人,就如刚学会下棋的新手,他们只会算计自己接下来要走的几步,结果轻易地被对家将死。只算自己的路数,是你的愿望,对家则是你面对的现实。你必须先把自己的愿望前面,加个负号,想明白对家会如何对付你,这样你就会少了一点冲动,少走几步弯路,你的胜算会大得多。 我们熟悉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他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工作方式强调逆向思考:他总是致力于寻求证据来否定他已有的理论,无论他对这种理论有多么珍惜,无论这种理论是多么得之不易。能够否定自己不易,更可贵的是已经花费时间精力证明的理论也要经受一番逆向思考才得以最终证明。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尝试着反过来想,即使看似不错的结果也可以运用逆向思考,让下一次处理同类问题时做到更完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