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湛蓝 | 历史车轮停滞的地方

 香落尘外 2020-03-19

历史车轮停滞的地方

图、文 、版式设计/ 湛蓝

桂林的三月,正值雨季。从机场到市区,一路上,车都在细雨蒙蒙中行驶。远处,低矮的黛青色山峦层层叠叠,笼罩于烟岚中。初见这景象,我问师傅,这叫什么山?师傅说,这山没有名字,或许是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后来,发现山峦如同城市的屏障,从没离开过视野,整个桂林在群山环抱中。这绵延不绝的山,估计是无法一一命名了。

在桂林与阳朔之间辗转几天,只有一天没下雨。那蒙蒙的烟雨像有那么点点瘾儿,太阳刚把地上的水晒干,它又啪嗒啪嗒地下个不停。

在阳朔的时候,文友说去大圩古镇走走。因为相信,把它作为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留了充足的时间。大圩古镇位于漓江东岸。早上,雨哗哗哗地下,车在酒店大堂外接了直接去古镇。途中,司机先生说:这大雨天,不好玩,待不了两个小时。几乎不与人费力表达自己的观点,望向窗外,看雨水在车玻璃上缠绵。

半小时后,车停在大圩古镇关帝庙前。撑伞,伫立雨中,目光来回抚摸建筑和街道,以形成初步的轮廓。斑驳、古旧的建筑像老人久经风霜的脸,没有任何现代文明气息,这是对大圩古镇的第一印象。

兴许是大雨的缘故,街上几乎没什么游客。以至于我能清晰听见雨水顺着伞骨滴滴哒哒地落下,叩击着脚下的古老青石。鞋跟踏着青石,像寺院木鱼的笃笃笃声。把伞往后倾斜,仰望建筑格局,发现粉墙、小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明显的徽派建筑特色,意外地体验了一番“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老街顺着漓江绵延。一条巷子延伸到漓江码头,把老街隔成两部分。没犹豫,就决定了向右转。老街不宽,一栋凋敝的三层民国时期的建筑在风雨中静默着。粉墙黛瓦,暗红色木窗格子,经年日晒雨淋,油漆脱落,满是沧桑。竖着的牌匾上 “中华银行”四个字,形体、结构和笔法具书法的中正之美。在街上遇到一位老人,问这建筑有多少年了。他说,一百来年了吧。那应该是吻合的。中华银行门面一副对联“日异月新与年俱进/流长源远效益无涯,横批“汇通天下”,隐隐可见昔日气势。

中华银行对面,有桂粤水运镖局,木结构建筑,牌匾很旧,感觉随时会掉下来的样子,也维持着它本来的模样。走镖是在刀口上混饭吃的行当,镖师也是苦水里泡着,民居建筑自然没法跟中华银行相比。只是这位置,前门商业街、银行,后面码头,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老街民居主体建筑为木结构,屋顶以青瓦覆盖。青瓦一沟盛水,一沟覆盖,两两相扣,最终是为了密闭不漏和顺水、引流。撑伞在雨中行走,青石缝隙的野草和青苔在雨中泛着勃勃生机,翠色欲滴,分外养眼。我蹲下身,忍不住伸手去触摸,倏地想起一个名字“拾翠佳人”。在青石小巷里,细聆哗哗哗的雨声,真是让人沉醉。我站在老街对面高一阶的民居檐下,放下伞,看雨水从黛瓦的沟沿一注一注缠绵而下,在青石地上溅起无数水花。仿若置身烟雨江南的雨巷,邂逅那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民居建筑走势南低北高,临江依山而建,多为三进、四进式建筑,外通码头、巷道,内通商业古街。每栋房子设计十分合理,宜居宜商。

这条街一直绵延到万寿桥。万寿桥是一座单拱石桥,桥头各有两只石狮,阶梯好多地方微微凹陷,桥栏、桥身的石头久经磨蚀、风化,也凹凹凸凸。万寿桥像一只老态龙钟的水牛,懒洋洋地横卧于涧沙河上。全然没有清末民初时期桂北水运码头大圩商贸繁荣的景象。倒有不问今夕何夕的野草从阶缝里探出头来,接受过雨露、阳光的恩泽,吐着新鲜的绿意。

我站在漓江码头,江面映秀叠翠,江水清澈、碧如蓝。雨一直下,雨季的江水漫上码头的青石,风过,一涟一涟的水纹扩散开去。绿波笑春风,这漓江的水儿倒真是有些皮。要是夏季,定会打着赤脚,任江水没过脚踝、裙裾。看着水中清晰的倒影,回首身后是黛瓦、木结构民居,山水相伴,与外界互不相扰,平静、安宁。方外,并不遥远。

那天,在老街走走停停,一步一景都与人亲近感。我第一次在外萌生了跟人交流的欲望。

在街尽头的民居门前,见一个年轻的男人穿着拖鞋,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削柚子皮,神情安宁。旁边有个同样年纪的女子,想必是一对小夫妻。折回来的时候,他还在削,我问:请问这柚子皮用来熬糖还是做菜?他说做菜、煮汤都可以。这样不急不缓的生活,没有车马的喧嚣。年轻的夫妇,不为外界的热闹和繁华所动,在古镇过小日子,这不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又是什么?

在一个小杂货店门前停下。老屋,又或者天气原因,光线暗淡,杂货店陈设简陋,货架上摆放有零星几样商品,还不如我们年幼时乡村杂货铺的商品齐全。它的存在,似乎不为招揽顾客,随缘,你需要时就会发现它在。一个穿蓝色衣服的老人,她正收拾东西。我看见门口的桶里有粽叶和包好的马蹄粽子,竹编器皿里还有一些没包完、胀滚滚的糯米。

阿婆,你这粽子包来卖还是自己吃?

阿婆语气平静地回:自己吃的。

离端午节还远,怎么这个时候吃粽子?

清明节到了。

原来,在古镇,清明节有包粽子的习俗。马蹄粽跟三角、四角粽形状不同,适宜的人群也不同,三角、四角粽主要针对个人吃,而马蹄粽切开可以装一盘,适合宴席。

这老街有多少年了?

不太清楚,我嫁过来的时候已经这样了。

您是老师吧?会说普通话。

不是,中学的时候学习过。

阿婆,你多大岁数?

73岁。

我突然有点惊讶,阿婆容颜干净清瘦,行动自若。而且能讲流利的普通话。

临近中午,在一木建筑前停下。门前一副对联“花开迷人,酒酣留客”,横批“醉生”。一根像丘比特之箭的钥匙插在门闩上,挂着一把好看的黄铜小锁。木心在《从前慢》里写道,“从前的锁也好看 / 钥匙精美有样子 /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想必,木心老人写这样入心的诗句时,也曾在这样的老屋前伫立、沉湎过。

旁边的门开着,里面陈列着很多大酒缸,忍不住走进去,不由自主加深呼吸,似要嗅出那陈年佳酿的醇香来。一条绳子上垂挂着一个洒脱、奔逸的“酒”字,只一眼,让我想起“草圣”怀素,那酒字可是他酣醉之后泼墨的狂草?明知不可能是怀素,只是与怀素穿越千年的时空,以这样的方式相遇。

门前一个中年女人,摆着小摊子买炸的漓江清水鱼、漓江蟹,还有冰粉,10元钱一份。她说,你稍坐,我给你再回回锅。她慢慢把蒸锅换成炒锅,温少量的植物油,热气温吞吞地上来,把一碟漓江鱼倒进锅里,用铲子反复翻动,让食物均匀受热,然后起锅。我坐在矮凳子上,一边享用漓江鱼,一边跟她闲聊,她用火钳把燃尽的蜂窝煤渣夹出,再加新的媒球,有条不紊,都是坐着完成的。自始至终,都从容不迫,神态安详、怡然,说话的节奏也轻轻慢慢,老街的时间像被一双无形的手调慢过。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在繁华的都市里行色匆匆,真愿意就这样坐在百年的青石老巷子深处,一边从碗里拿一条小鱼吃着,一边和人拉拉家常,不惧时间的流逝。有时候,真想找一个人,一起坐在青石巷子的尽头,倾听彼此嘴里咀嚼食物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和内心积聚已久的情话。

青石老街上,别有洞天。当年孙中山北伐时,到桂林设立大本营就是在大圩塘坊码头起岸,并在江边扎台发表演说。还有著名山水画大家李时斌先生的故居也在此,故居陈列李时斌先生部分画作,一蓬蕨类植物在雨水潺潺的石阶上长得葳蕤蓬勃。正感叹时,偶遇李时斌先生的弟子、擅长画竹的戴先生。大概是因画投缘,又逢雨季,天气潮湿,创作会受到影响,画家因此偶得清闲。先生用山泉水、紫砂壶煮茶相邀,桌凳都是原木所造,透过一挂薄薄的竹帘,可见漓江水之秀色,闻雨声哒哒,朴拙清幽。李时斌先生的画作从这里走向了世界,在青石黛瓦的古镇生活,吸山川秀水之灵气,融华夏风俗文化之精华,那些画作,耗费十年、八年时间,让历史的车轮搁浅于此。

大圩古镇距离桂林市区不远,又在漓江沿岸,水陆交通都便捷,要发展要走出这天地,不是难事。这样的古镇,这样古旧的建筑,换做其他地方,或被修缮或者修旧如旧保护起来。可是在大圩古镇,这里千百年的历史造物,没有被改造也没有作为文物单位加以保护,奇怪的是也没有被现代文明和科技入侵,历史的车轮似乎在这里停滞前行。正因为这样,整条老街从一块青石到一片瓦,都是自然衰败,没有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老街人的民性、生活条件以及生命形式都保持早年的朴素和安详。

于丹说:邂逅有三个层次,浅层的邂逅是邂逅风景,中层的邂逅是邂逅一种生活方式,高层的邂逅是邂逅更好的自己。我想,这便是旅行的意义。

临走时,我想起在老街吃的漓江鱼,10元钱一份,一个人的午餐。这样慢悠悠的生活,一个月只需要上三天班,就可以在这里安安心心生活一个月,因为这里的“日色变得慢 /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