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的第一个周一,把我今年必读的 52 本书罗列出来,以阅读顾随、何伟、宇文所安和史蒂芬·平克的作品为主,兼读写作类和思考方法类书籍,每周读完一本书。 宇文所安(9 本) 《追忆》,三联 《晚唐》,三联 《迷楼》,三联 《盛唐诗》,三联 《初唐诗》,三联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三联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三联 《他山的石头记》,江苏人民 《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国社科 史蒂芬·平克(6 本) 《心智探奇》,台湾商务 《语言本能》,浙江人民 《思想本质》,浙江人民 《白板》,浙江人民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信 《写作风格的意识》,商周 顾随(6 本) 《顾随诗词讲记》,人大 《驼庵诗话》,三联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大 《中国经典原境界》,北大 《中国古典文心》,北大 《苏辛词说》,北大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4 本) 《寻路中国》,上海译文 《江城》,上海译文 《甲骨文》,八旗文化 《奇石》,八旗文化 讲修辞(2 本) 《修辞认识》,佐藤信夫 《修辞感觉》,佐藤信夫 讲隐喻(1 本)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乔治·莱考夫 讲故事(3 本)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故事技巧》,哈特 《故事》,罗伯特·麦基 讲文采(6 本) 《执正中文》,陈云 《中文解毒》,陈云 《翻译乃大道》,余光中 《英国散文的流变》,王佐良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讲写作(4 本) 《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 《写作这回事 》,斯蒂芬·金 《悠游小说林》,翁贝托·艾柯 《文章讲话》,夏丏尊、叶圣陶 讲思考模型(8 本) 《怎样解题》,G.波利亚 《超越智商》,斯坦诺维奇 《经验的疆界》,G.马奇 《形式综合论》,克·亚历山大 《创造力》,希斯赞特米哈伊 《黑客与画家》,P.格雷厄姆 《穷查理宝典》,彼得·考夫曼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侯世达 其他(3 本) 《金瓶梅词话》,里仁出版 《我与你》,马丁·布伯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我每晚仅有两个多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周加起来也不过 20 个小时,而且还是读起来非常慢的非虚构类书籍,所以每周我只能读完一本书,这已是最乐观的计划了。我知道《经验的疆界》和《形式综合论》这类仅有百来页的书第一遍不一定读懂,史蒂芬·平克的大部头著作一周也读不完,更不用说《金瓶梅词话》全三册了。所以就尽可能挤时间多看一点书,少凑不必要的热闹。
当然,每读完一章节我都会在第二天上午撰写读书卡片,卡片形式依然参考阳志平老师的方法,只是不必那么完整,以人名卡,术语卡,反常识卡和金句卡展现即可。这里简单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第一章为例,我是这样写「术语卡」的: 术语:隐喻,在希腊文中原意是「转换」。希腊辞源「μετά meta」(之间)及「φέρω phero」(带有)之意。因此,隐喻在英文中就有其隐喻式的意涵,暗指「将意义由某事物转移侧(至)另一事物」。 一个隐喻或者暗喻是用在比较两个好像无关事物,制造的一个修辞的转义。通常,第一个事物可以被描述成作为第二个物体。以这种方法,第一个对象可能很容易用第二物体来描述。不过,隐喻不是总描述一物体的特性;有时使用它完全是由于审美原因。 有些人(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有认知上的功能,但有些人认为类知类的隐喻以类比一词替代来较为恰当。 印象:一种不常用的修辞手法。 例子:隐喻存在于最早的书写文本,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开始: 我的朋友,那迅速的骡,在山野之间奔驰而过,是野地的同伙。我们聚在一起同去山中,与天上的神牛争战并杀了它,并打败了住在Cedar森林的Hambaba。现在何以让沈睡掳掠了你呢? ——T. Kovacs, 1989
在此例中,诗人的朋友被比喻成一只骡和一个伙伴,表示诗人在他朋友的身上看到了这些特质。 A. I. Richards 1936年的著作《修辞的哲学》一书中指出,隐喻的组成有三部分:1.喻体(tenor),指作者欲描述之主题;2.喻依(vehicle),指的是用来描述意义的凭借;3.喻词,指用来连结喻体和喻依的补助词。 世界是舞台;男人和女人都是演戏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出场及下场。 ——莎士比亚
这句莎翁的名言是隐喻的好例子。此例当中,世界被用来与舞台作比较,其目的是用「舞台」较通俗的意义来描述「世界」这个概念,与中国人说的「人生如戏」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此例中,「世界」是喻体(tenor)而舞台是喻依(vehicle);而「男人」与「女人」是第二层次的喻体,「演戏的人”则是用来描述「男人」与「女人」的凭借,「是」则是喻词。 第三句则将凭借中的属性投射到喻体上。喻体与喻依类似或相同的属性就是联系两者的地基(ground)。例如,在「人生如戏」的隐喻当中,人生是喻体,戏是凭借,而「生、死」和「出场、下场」就是连结两者的地基。 判断标准:凡是看到句中存在「是、为、乃……」即可能属于隐喻。例如: 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 ——出自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和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出自张潮《幽梦影》
出处:隐喻 - 维基百科(去掉了链接)
第二张是「人名卡」,以本书作者为例,或者这一章节中出现不熟悉又较为重要的人名都可以独立写一张,不必局限于只写一张。人名:乔治·莱考夫,(英语:George P. Lakoff)是一名美国认知语言学家 印象:《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作者。 例子:莱考夫首先对隐喻在人类认知上的作用做出了理解,并对隐喻在语言上产生的影响做出研究。 莱考夫对政治非常关心,并在很多论题上持左翼立场。他也是美国左翼智库Rockridge Institute(现已关闭)的创始人。他以概念隐喻理论和具现认知观研究闻名天下。 莱考夫32岁时发表了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论文,成为认知语言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挑战语言学泰斗乔姆斯基,引发了语言学界的一场“战争”。美国前民主党主席霍华德·迪恩竞选总统时的“语言教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著述颇丰,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道德政治》是霍华德·迪恩参加2004年总统大选时使用的竞选指导手册;本书则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派的基本指南。 出处:乔治·莱考夫 - 维基百科
第三张是「反常识卡」,这张卡片在阅读非虚构类时非常有用,但在对话体小说类中比较少用到。这是非常有用的卡片类型。反常识: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 印象:没有隐喻的存在,我们依然可以自由地生活。 例子: LOVE IS A JOURNEY[爱情即旅行] Look how far we’ve come. 看看我们已走了多远。 We’re at a crossroad. 我们在交叉路口上。 We’ll just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我们只是得各走各的路。 We can’t turn back now. 我们现在已不能回头。 I don’t think this relationship is going anywhere. 我不认为这关系能走到哪里。 Where are we? 我们在哪里了? We’re stuck. 我们已陷入泥沼。 It’s been a long, bumpy road. 这是一条又长又颠簸的道路。 This relationship is a dead-end street. 这关系已成一条死胡同。 We’re just spinning our wheels. 我们只是在原地打转。 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我们的婚姻已触礁。 We’ve gotten off the track. 我们必须摆脱那样的生活轨道。 This relationship is foundering. 这关系已沉没。(Lakoff & Johnson, 1980a: 44-45)
恋人是旅途中的伴侣,俩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是车子,但车轮有原地打转或陷入泥沼的时候,这意味俩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顺畅,停滞不前;俩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船只,但船只也有触礁沉没的时候,这意味爱情关系结束;交叉路口上,选择各走各的路,意味劳燕分飞;又长又颠簸的道路意味一路走来风波不断;走进死胡同意味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即使双方仍有意愿走在一起。 出处:我们赖于生存的隐喻 - 豆瓣
第四张是「金句卡」,即把自己在书中读到的美句摘录下来,在今后写作当中可能会用到,这是最常规的写法。除了撰写这几张卡片外,我还会在读完每一章节后用 300 字左右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通过这一章我收获了什么,对我当前的知识有哪些补充等,可任意书写。 当读完这 52 本书时,我估计要撰写五百张以上读书卡片,再以书名为文件夹名称存入云笔记中,每晚睡前和第二天早起时反复翻阅最近卡片,以便在某一天使用时能够准确找出对应的出处。如此一来,我便可以在书本的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出更多知识来,至于能不能像大神们那样每年读完上百本书就无关紧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