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最早最大的皇家陵寝 房山金陵

 甜甜开心果 2020-03-19

金陵遗址

金陵遗址

金陵遗存殿基

  金陵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大房山东麓,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皇陵,也是北京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群。

  营建

  北宋末年,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的少数民族女真族迅速崛起。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统一东北女真族各部,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国称帝,国号大金。此后,大金曾两次发动对燕京的战争,最终占领了这片土地。

  皇统九年(1149年),完颜阿骨打庶长孙海陵王完颜亮发动宫廷政变,弑熙宗而自立,成为金朝第四代皇帝。当时,金朝经过太祖、太宗、熙宗三代近三十五年的经营,已经拥有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国都依旧偏居于会宁府。出于消灭南宋、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海陵王决定将政治中心南移,于贞元元年(1153年)将国都迁往燕京,并改燕京为中都。

  海陵王迁都遭到很多王公大臣反对。为摆脱上京宗室贵族的束缚,巩固中都的国都地位,海陵王决定把皇家陵寝一并迁往中都。同年,他派司天台到燕山山脉勘陵。一年后将兆域(陵寝的疆地)选定在中都西南良乡县西50里的大房山里。

  贞元三年三月,海陵王下令营建大房山的九龙山诸陵。为加快进度,他亲自督办。与此同时,他还先后派出两路人马回会宁府迁陵。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太祖睿陵、太宗恭陵、德宗顺陵的灵柩就已安葬在房山陵寝中。

  从海陵王一朝开始,经过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共五世六十余年的营建,金陵逐渐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按功能划分,金陵包括皇陵、坤厚陵和诸王兆域三部分。

  金朝九帝除宣宗葬汴京(河南开封)、哀宗葬蔡州(河南汝南县)外,太祖至卫绍王七位帝王均葬于大房山陵区,太祖葬睿陵,太宗葬恭陵,熙宗葬思陵,世宗葬兴陵,章宗葬道陵;海陵王、卫绍王两位皇帝死后被削去帝号,故葬所无陵号。此外,金朝追封的四帝,三位迁葬于大房山陵区:完颜亮父德宗,葬顺陵;世宗父睿宗,葬景陵;章宗父显宗,葬裕陵。熙宗父徽宗葬上京会宁府,没有迁葬大房山的记载。

  在金代,也有几位没有登上皇位,却被尊封为帝王的女真贵族曾经被安葬在皇陵之中。第一位是金熙宗的父亲完颜宗峻,为金太祖嫡长子。因为他死得较早,没能继承皇位。金熙宗即位后,追尊其为景宣皇帝,陵号为兴陵。值得注意的是,金世宗的陵号也是兴陵,一个朝代有两座皇家陵墓的陵号相同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只不过景宣皇帝的兴陵是在金上京,而金世宗的兴陵是在金中都的大房山。

  第二位是海陵王的父亲完颜宗干,为金太祖庶长子,历仕太祖、太宗、熙宗三朝,特别是在太宗、熙宗两朝出任宰相。海陵王篡位之后,“追谥宪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皇帝,庙号德宗”,其陵号则未见《金史》记载。海陵王迁上京诸皇陵至中都,德宗“梓宫”亦在其中。此后金世宗即位,先是贬其号为“明肃皇帝”,不久又除去帝号,称为皇伯辽王,配祀于太庙。

  第三位是金世宗父亲完颜宗尧,原名宗辅,在太祖、太宗两朝屡次率军伐宋,死后被追封为潞王、冀国王、许王等。陪葬在金上京金太祖睿陵。“世宗即位,追上尊谥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庙号睿宗。”大定二年(1162年),又将其改葬在大房山皇陵区内,号景陵。

  第四位是金章宗的父亲完颜允恭,为金世宗唯一嫡子,大定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因病逝世,葬于大房山。及金章宗即位后,又加封其陵墓为裕陵。

  坤厚陵是大房山唯一的一座后妃陵,是世宗为昭德皇后乌林答氏修建的,原葬有世宗皇后乌林答氏以下六位后妃,其他诸帝后均祔葬于帝陵,世宗逝后乌林答氏从坤厚陵迁兴陵与世宗合葬。明确葬于大房山的后妃有23位。

  诸王兆域中,埋葬有完颜氏宗室诸王。著名的如金熙宗和海陵王,其他葬于诸王兆域,有文献可考的有三位:梁王完颜宗弼,荣王完颜爽,宿王矧思阿补。

  盛衰

  在金世宗末期至金章宗时期,是金陵全盛时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专门“设万宁县以奉山陵”。两年后,即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改名为奉先县。

  这时的金章宗以“文采风流”自居,并确实以诗文著称一时。他继完颜亮和完颜雍之后,大修北京园林,先完成了著名的卢沟桥工程。之后,又建成了始自金世宗的“离宫”(又称大宁宫),这就是今天著名的北海公园。此外,他还仿西湖而筑西湖,望春山而建香山,高梁河两岸植满桃柳李杏,玉泉山下栽上芙蓉,香山八景、玉泉行宫、双清别墅都建成了,连今黑龙潭、大觉寺都是当时行院的遗址。他这样大规模的建设园林,当然不会遗漏金陵了。

  云峰山的自然山水原本就十分秀丽雄奇,此时在群山万树之中修了无数宫阁楼台,红墙绿瓦,青冢白栏,当是十分壮观。与其它帝陵不同的是,金世宗创立了灵庙之制。灵庙设在太祖陵前,里面主要是悬挂开国功臣像,凡太祖时代已故的佐命勋臣,以功绩大小,官资尊卑,顺次排列于太祖神位的两侧。

  金陵全盛时期最重要的是宫室建筑,除了享殿以外,还有佛、道建筑和行宫别苑建筑。

  享殿建筑亭台楼阁现已无存,所幸还存有殿基。和享殿同时建筑的山神庙很有特色,在诸帝陵中独一无二。《大金集礼》卷三十七载:“大定二十年十月三日,敕旨在山陵下盖山神庙,今后,但节下去后交享祭。”据《金史》卷三十五载:“世宗大定二十一年,敕封山陵地大房山神为保陵公。册曰:古之建邦设都,必有名山大川以为形胜。我国即定鼎于燕,西顾郊圻,巍然大房,秀拔浑厚,云雨之所出,万民之所瞻。祖宗陵寝,于是焉依。仰惟岳镇,古有秩序,皆载祀典。矧兹大房,礼可阙欤!其爵号服章,俾列于侯伯之上庶足以称。今遣官备物册,命神为保陵公,申敕有司,岁时奉祀。其封域之内,禁无得樵采弋猎,著为令。”可见,大房山“山神”爵号在侯伯之上,为“公”,老百姓甚至以神呼之。

  女真族在东北时崇信萨满教,崇拜自然神。以自然之神来“保陵”,是他们风俗在入关后的延续,这和其它帝陵有明显的区别。

  金世宗晚年笃信佛教和道教,虔诚奉佛。太子完颜允恭也喜谈佛。他们如此奉佛礼道,在金陵的建筑、祭祀等方面必然有反映。解放前,金陵出土过鎏金佛、菩萨、坐像佛等。金陵区内有金代所雕刻的三尊高大的石佛,为一佛二僧,中间释伽牟尼站在莲石座上,石座上刻忍冬草,和金陵御路上阶条石所刻的一样。佛像高近5米,左右二僧迦叶、阿难也高近4米,佛西北向着金太祖和太宗陵,正北是金章宗陵。佛下临水,因溪底是白石,使水看上去也是白的,因此此地名叫白水河,元明两代曾在此大建寺庙。

  在金太祖睿陵旁,特建有道教的瑞云宫。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瑞云宫的宫碑,据宫碑文“钦授瑞云宫/祖师灵阳真人门下宗主/都提点受洞徽崇真宫(京)/大师王道通仙茔”可知,瑞云宫是王道通道士的坟墓。能在太祖陵侧(同时也是金世宗陵侧)为道士建坟,并授以宫号,可见当时对道教和道士王道通的尊崇。

  皇帝、官员前来祭祀金陵,用来驻跸的行宫建得规模更大。《金史》记载:“贞元三年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十月丁酉,大房山行宫成,名曰磐宁。”大定二年(1162)年九月,“辛酉,奉迁睿宗皇帝梓宫于磐宁宫”。金世宗的昭德皇后也曾“奉安于磐宁宫”。看来磐宁宫既是行宫,又是临时停灵的地方。

  元灭金后,位于大房山的金陵并未受到破坏。有元一代及至明代前期,金陵规模都曾扩展延续,终年享有祭祀。明朝末年,金代后裔努尔哈赤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并建立了后金国。明王朝与其作战,屡战屡败。因帝王惑于形家之风水说,认为是满人的祖陵大房山王气太盛的缘故,明天启元年(1621年)罢金陵之祀。为断女真“地脉”,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下诏拆毁金陵,对金陵进行了毁灭性破坏,将金代皇陵地面建筑全部拆毁,地宫也被掘开,将尸骸和大量随葬品抛撒和窃走,就连大房山山顶上的崇圣宫、白云亭也未能幸免,被夷为平地。仅有陵区内的行宫磐宁宫,由于改为佛寺而幸免于难。天启三年(1623年),明人在陵地之上修建了数座关帝庙,予以压制。

  清兵入关后,大房山金陵受到清统治者的重视,对金陵进行了部分修复。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世祖派礼部官员视察金太祖睿陵、世宗兴陵,“修其颓者,俾规制如初”重新修葺了金太祖、金太宗二陵。康熙皇帝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立于九龙山金太祖睿陵、世宗兴陵前。乾隆十六年(1751年),命直隶总督方观承修金太祖、世宗陵。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帝亲至金太祖睿陵拜谒,并命金裔完颜氏子孙陪祀。清末民初匪盗猖獗,仅存的睿陵、兴陵毁于匪祸,陵墓被盗掘,地面建筑荡然无存。1937年著名的清陵大盗孙殿英专门到金陵巡查,也准备对金陵动手,因为觉察油水不大,才使金陵免遭一场劫难。

  解放后,金陵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到了“文化大革命”,金陵这片废墟更是在劫难逃,推土机、拖拉机全开上来造田,各种石人、石兽、栏杆、台阶都被砸毁后砌到梯田上。华表被炸烂,残砖碎瓦被推到两侧山沟里,太祖陵区被“建成”数层大型梯田。

  布局

  金陵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西北10余里的龙门口村北大房山山脊,东南二里许,紧邻燕山石化区。金陵陵区所在的大房山主峰连三顶,北亘西接,连山叠嶂,形成西北——东南向的半环形地势,连三顶南矗立着苍翠欲滴的九龙山。九龙山峰峦秀出,林木掩映,分九脉而下,形成开阔的缓坡台地,金代皇陵主陵区就坐落于九龙山,占地约6.5万平方米。

  最初的金陵,范围并不大。海陵王把从上京迁来的皇帝陵、诸王陵分别葬到以太祖、太宗陵后云峰山为中心方圆百十余里的一带山区。后经金世宗至卫绍王六十余年的经营,金陵范围不断向外扩大,几乎占据整个大房山区。

  《大金集礼》记载了卫绍王大安元年(1209年)时金陵的范围:“坟山,禁界封堠四至周围地里,东至万安寺西小岭一十八里,南至黄山峪水心二十六里;西至辘轳岭二十三里,周围计地一百二十八里。”

  金陵总体布局,大致还能看出清楚的眉目。海陵王巧借大房山两条山脉设陵,太祖陵位于最高最北,背倚云峰山,前有坟山为屏,坟山就像一个半圆形的帐篷,坟山下葬着太宗陵。太祖陵、太宗陵位于金陵之中,其完颜子孙们环列两侧。

  金陵主陵区是金代皇室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模式,以神道为中心轴,两侧对称布局,由石桥、神道、石踏道、东西台址、东西大殿、陵墙及地下陵寝等组成。因其建在九龙山下的缓坡台地上,依山而下,北高南低,故称“山陵”。

  从金陵遗址布局及对陵墓陵主的推测可以看出:

  以山为陵严格遵循昭穆制度

  我国古代帝陵以山为陵的传统由来已久。原因之一是埋葬深固,不易被后人盗掘;之二是陵墓多背山面水,符合传统风水理念,也具备宏伟壮观的皇陵气势。女真族在建国之初尚没有严格的丧葬制度。金灭辽,尤其是完颜亮迁都中都后,受到汉文化影响,其皇陵制度仿照汉族文化传统。完颜亮在建陵之初,先在主陵区迁葬太祖、太宗、德宗三位帝王,将三陵并排葬在“寺基之上”,其间间距仅1.5米,在历代帝王陵寝中很罕见。在位置安排上,太祖陵居中,太宗陵在东侧的“左位”,德宗陵在西侧的“右位”,符合古代礼志中“左昭右穆”的特点。且完颜亮迁陵之时便规定“其余各随昭穆序焉”,足见汉文化昭穆制度的理念在完颜亮营建大房山金陵时便已确立和贯彻。

  严格遵照汉文化中的堪舆学理念

  房山金陵在选址上,严格遵从了堪舆学的规则。大房山主峰猫耳山海拔l307米,位于陵区西侧,成为陵区的制高点。陵区周边九道山脊蜿蜒而下,有如九条巨龙环抱着陵区,故称九龙山。九龙山北接连三顶,有明显“行龙”痕迹。九龙山低于连三顶,符合“玄武垂首”之说。九龙山之东有绵延迤逦的山冈,是明显的皇陵“护砂”,符合“青龙入海”的“左辅”之说。九龙山之西为几个凸起的山包,也是明显的皇陵“护砂”,符合“虎踞山林”的“右弼”之说。九龙山西北侧山谷中有泉水涌出,向东南流淌,千年不断,也是明显的皇陵“水砂”,符合“朱雀起舞”之说。九龙山对面的石壁山,是金陵的“影壁山”,又称“朝山”或“彼岸山”。石壁山中央有凹陷,堪舆学上将其解释成皇帝批阅公文时休息搁笔之处,故又称“案山”。金陵的主陵——太祖睿陵恰坐落在九龙山主山脉与“影壁山”凹陷处的罗盘子午线上。

  陵上建享殿方式独特

  早在20世纪80年代调查金陵时,在太祖阿骨打睿陵地宫所在处发现有享殿建筑遗址,面阔三间,地面整齐有序排列着4行16个方形柱础。2002年再次清理金陵遗址时,又发现房屋建筑遗址,其中F2、F4房址之下,有金世宗的兴陵地宫,在F1下也有石穴。这种建筑方式是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只是在金初,金太祖薨逝后,太宗葬太祖于“宫城西南”,且“建宁神殿于陵上,以时荐享”。《魏书》卷一百《勿吉列传》记载,女真先祖勿吉有葬俗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若秋冬,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据此是否可以说,房山金陵发现的这种地宫上有房屋建筑的做法,是效仿金初的做法,或者说是追寻更早祖先的遗风呢?这种推测可备一说,但是上述两种文献记载的说法也是有其特定情况的。金初在太祖陵上建宁神殿,“以时荐享”,是因为金初“无宗庙”之制,在祖陵上建宁神殿是为了祭祀之用。熙宗时,改葬太祖于和陵,未见有陵上建殿的做法。至于勿吉“冢上作屋”的作用是“不令雨湿”,而没有明确其有祭祀的用途。

  精美的石雕艺术

  房山金陵主陵区内100余米长的神道北端石踏道上,有精美的汉白玉雕龙栏板,就连踏道面上也都雕刻着缠枝花纹,是国内皇陵的首次发现。主陵区发现大量的以龙凤纹为装饰题材的金代刻石,其中有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汉白玉雕石坐龙、双龙追逐纹石栏板、青白石雕盘龙柱,以及龟趺碑座等。凡是带有龙纹及雕龙的刻石,均在天启年间“断龙脉、斩龙头”时,龙头被全部捣毁,就连太祖阿骨打地宫内的龙纹石椁也遭此一劫。但是,幸免于难的凤纹石椁和残存的龙纹石椁东壁挡板为研究金代石刻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京金代皇陵填补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墓考古的一个缺环。金陵作为中国金朝女真族营建的帝王陵墓群,是比明代早约二百六十余年的北京第一个皇陵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章永俊)

原文链接:http://jjrb./html/2018-07/05/content_262268.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